正文 第5章 大自然之火山(1 / 3)

1.火山簡介

火山

地殼之下100至150千米處,有一個“液態區”,區內存在著高溫、高壓下含氣體揮發份的熔融狀矽酸鹽物質,即岩漿。它一旦從地殼薄弱的地段衝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

在地球上已知的“死火山”約有2000座;已發現的“活火山”共有51638座,其中陸地上有516154座,海底火山有5464座。火山在地球上分布是不均勻的,它們都出現在地殼中的斷裂帶。就世界範圍而言,火山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一帶和印度尼西亞向北經緬甸、喜馬拉雅山脈、中亞細亞到地中海一帶,現今地球上的活火山百分之九十九分布都在這兩個帶上。

火山出現的曆史很悠久。有些火山在人類有史以前就噴發過,但現在已不再活動,這樣的火山稱之為“死火山”;不過也有的“死火山”隨著地殼的變動會突然噴發,人們稱之為“休眠火山”;人類有史以來,時有噴發的火山,稱為“活火山”。

火山活動能噴出多種物質,在噴出的固體物質中,一般有被爆破碎了的岩塊、碎屑和火山灰等;在噴出的液體物質中,一般有熔岩流、水、各種水溶液以及水、碎屑物和火山灰混合的泥流等;在噴出的氣體物質中,一般有水蒸汽和碳、氫、氮、氟、硫等的氧化物。除此之外,在火山活動中,還常噴射出可見或不可見的光、電、磁、聲和放射性物質等,這些物質有時能致人於死地,或使電、儀表等失靈,使飛機、輪船等失事。

火山噴發的強弱與熔岩性質有關,噴發時間也有長有短,短的幾小時,長的可達上千年。按火山活動情況可將火山分為三類: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其中休眠火山指有人類曆史的記載中曾有過噴發,但後來一直未見其活動,世界上大約有500座活火山。

火山噴發可在短期內給人類和生命財產造成巨大的損失,它是一種災難性的自然現象。然而火山噴發後,它能提供豐富的土地、熱能和許多種礦產資源,還能提供旅遊資源。

許多書籍中都對火山噴發的情形做了詳細的描述。例如在《黑龍江外傳》中記述了黑龍江五大連池火山群中兩座火山噴發的情況。“墨爾根(今嫩江)東南,一日地中出火,石塊飛騰,聲振四野,越數日火熄,其地遂成池沼此康熙五十八年事。”根據火山活動情況的分類:

1.活火山:指現代尚在活動或周期性發生噴發活動的火山。這類火山正處於活動的旺盛時期。如爪吐島上的梅拉皮火山,本世紀以來,平均間隔兩二年就要持續噴發一個時期、我國近期火山活動以台灣島大屯火山群的主峰七星山最為有名。大陸上,僅6年在新疆昆侖山西段於田的卡爾達西火山群有過火山噴發記錄。火山噴發形成了一個平頂火山錐,錐頂海拔1000041米,錐高257461米,錐體底直徑656655米,錐頂直徑254688524米,火山口深9659885米。

2.死火山:指史前曾發生過噴發,但有史以來一直未活動過的火山。此類火山已喪失了活動能力。有的火山仍保持著完整的火山形態,有的則已遭受風化侵蝕,隻剩下殘缺不全的火山遺跡、我國山西大同火山群在方圓約1230平方公裏的範圍內,分布著99個孤立的火山錐,其中狼窩山火山錐高將近19000米。

3.休眠火山:指有史以來曾經噴發過.但長期以來處於相對靜止狀態的火山。此類火山都保存有完好的火山雄形態,仍具有火山活動能力,或尚不能斷定其已喪失火山活動能力。如我國白頭山天池,曾於1327年和1658年兩度噴發,在此之前還有多次活動。目前雖然沒有噴發活動,但從山坡上一些深不可測的噴氣孔中不斷噴出高溫氣體,可見該火山目前正處於休眠狀態。

應該說明的是,這三種類型的火山之間沒有嚴格的界限。休眠火山可以複蘇,死火山也可以“複活”相互間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過去一直認為意大利的維蘇威火山是一個死火山,在火山腳下,人們建築起許多的城鎮,在火山坡上開辟了葡萄園,但在公元26年維蘇威火山突然爆發,高溫的火山噴發物襲占了毫無防備的龐貝和赫拉古農姆兩座古城,兩座城市及居民全部毀滅和喪生。

火山作用受到岩漿性質、地下岩漿庫內壓力、火山通道形狀、火山噴發環境(陸上或水下)等諸因素的影響,使得火山噴發具有下列類型。

1.裂隙式噴發:岩漿沿著地殼上巨大裂縫溢出地表,稱為裂隙式噴發。這類噴發沒有強烈的爆炸現象,噴出物多為基性熔漿,冷凝後往往形成覆蓋麵積廣的熔岩台地。如分布於我國西南川滇黔三省交界地區的二迭紀峨眉山玄武岩和河北張家口以北的第三紀漢諾壩玄武岩都屬裂隙式噴發。現代裂隙式噴發主要分布於大洋底的洋中脊處,在大陸上隻有冰島可見到此類火山噴發活動,故又稱為冰島型火山。

2.中心式噴發地下岩漿通過管狀火山通道噴出地表,稱為中心式噴發。這是現代火山活動的主要形式,又可細分為三種:

寧靜式:火山噴發時.隻有大量熾熱的熔岩從火山口寧靜溢出,順著山坡緩緩流動,好像煮沸了的米湯從飯鍋裏沸瀉出來一樣。溢出的以基性熔漿為主,熔漿溫度較高,粘度小,易流動。含氣體較少,無爆炸現象、夏威夷諸火山為其代表,又稱為夏威夷型。

爆烈式;火山爆發時,產生猛烈的爆炸,同時噴出大量的氣體和火山碎屑物質,噴出的熔漿以中酸性熔漿為主。1568年6月25日,西印度群島的培雷火山爆發就屬此類,也稱培雷型。

中間式:屬於寧靜式和爆烈式噴發之間的過渡型.此種類型以中基性熔岩噴發為主。若有爆炸時,爆炸力也不大。可以連續幾個月,甚至幾年,長期平穩地噴發,並以伴有歇間性的爆發為特征。以靠近意大利西海岸利帕裏群島上的斯特朗博得火山為代表.該火山大約每隔2-3分鍾噴發一次,夜間在669公裏以外仍可見火山噴發的光焰。故此又稱斯特朗博利式。

3.熔透式噴發:岩漿熔透地殼大麵積地溢出地表,稱為熔透式噴發。這是一種古老的火山活動方式,現代已不存任。一些學者認為,在太古代時,地殼較薄,地下岩漿熱力較大,常造成熔透式岩漿噴出活動。

最具威力、最壯觀的火山爆發常常發生在俯衝帶。這裏的火山可能在沉寂達數百年之後再度爆發,而一旦爆發,威力就特別猛烈。這樣的火山爆發常常會給人類帶來滅頂之災。

1.影響全球氣候:火山爆發時噴出的大量火山灰和火山氣體,對氣候造成極大的影響。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昏暗的白晝和狂風暴雨,甚至泥漿雨都會困擾當地居民長達數月之久。火山灰和火山氣體被噴到高空中去,它們就會隨風散布到很遠的地方。這些火山物質會遮住陽光,導致氣溫下降。此外,它們還會濾掉某些波長的光線,使得太陽和月亮看起來就像蒙上一層光暈,或是泛著奇異的色彩,尤其在日出和日落時能形成奇特的自然景觀。

2.破壞環境:火山爆發噴出的大量火山灰和暴雨結合形成泥石流能衝毀道路、橋梁,淹沒附近的鄉村和城市,使得無數人無家可歸。泥土、岩石碎屑形成的泥漿可象洪水一般淹沒了整座城市。岩石雖被火山灰雲遮住了,但火山剛爆發時仍可看到被噴到半空中的巨大岩石。

3.重現生機:火山爆發對自然景觀的影響十分深遠。土地是世界最寶貴的資源,因為它能孕育出各種植物來供養萬物。如果火山爆發能給農田蓋上不到20厘米厚的火山灰,對農民來說可真是喜從天降,因為這些火山灰富含養分能使土地更肥沃。

熔岩崩解後,雜草苔類開始冒出來。繩狀熔岩流過的山坡長出蕨類植物。火山灰讓周圍的土地肥沃,當地的葡萄年年豐收。火山爆發呈現了大自然瘋狂的一麵。一座爆發中的火山,可能會流出灼熱的紅色熔岩流,或是噴出大量的火山灰和火山氣體。這樣的自然浩劫可能造成成千上萬人傷亡的慘劇,不過大多數火山爆發對生命和財產隻造成輕微的傷害。火山爆發是世界各地都可能發生的自然災害,隻是有些地區發生得比較頻繁而已。

火山噴出地表前的過程歸納為三個階段:岩漿形成與初始上升階段、岩漿囊階段和離開岩漿囊到地表階段。

1.岩漿形成與初始上升階段:岩漿的產生必須有兩個過程:部分熔融和熔融體與母岩分離。實際上這兩種過程不大可能互相獨立,熔融體與母岩的分離可能在熔融開始產生時就有了。部分熔融是液體(即岩漿)和固體(結晶)的共存態,溫度升高、壓力降低和固相線降低均可產生部分熔融。當部分熔融物質隨地幔流上升時,在流動中也會產生液體和固體的分離現象,從而產生液體的移動乃至聚集,稱之為熔離。

2.岩漿囊階段:岩漿囊是火山底下充填著岩漿的區域,是地殼或上地幔岩石介質中岩漿相對富集的地方。一般視為與油藏類似的岩石孔隙(或裂隙)中的高溫流體,通常認為在地幔柱內,岩漿隻占總體積的5%-30%。從局部看,可以視為內部相對流通的液態集合。岩漿是由岩漿熔融體、揮發物、以及結晶體組成的混合物。

3.從岩漿囊到地表階段:岩漿從岩漿源區一直到近地表的通路的上升,與岩漿囊的過剩壓力、通道的形成與貫通、以及岩漿上升中的結晶、脫氣過程有關。當地殼中引張或引張-剪切應力大於當地岩石破裂強度時,便可能形成張性或張-剪性破裂,如若這些裂隙互相連通,就可以作為岩漿噴發的通道。

一個地方能否形成火山主要在於是否具備以下條件:

1.部分熔融體的形成,必須有較高的地熱(自身積累的或外邊界條件產生的),或隆起減壓過程,或脫水而減低固相線;

2.岩漿在地殼中的富集,或岩漿囊形成的位置與中性浮力麵的深度有關,而中性浮力麵的深度又與地殼流變學間斷麵有關;

3.岩漿囊中的物理化學過程,主要是結晶體、揮發物與流體的分額與相互作用,岩漿噴發起著促使、或抑製作用。地殼岩漿囊的存在起著攔截、改造地幔升上的岩漿的作用。它也是形成爆炸式火山噴發的重要條件。

4.岩漿囊的存在對岩漿通道的形成有促進作用,而構造活動產生的引張應力場是形成岩漿通道的主要原因。

5.岩漿離開岩漿囊後的上升受到壓力梯度與浮力的雙重驅動。

2.堪察加火山

堪察加火山

堪察加火山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火山區之一,它擁有高密度的活火山,而且類型和特征各不相同。五座具有不同特征的火山構成了堪察加半島的奇異景觀。這個半島在歐洲大陸和太平洋之間所處的位置,也把這裏不斷發展的火山活動和各具特色的火山種類這些非同尋常的特征展現在世人麵前。除了它的地質特征外,堪察加火山還以它的優美景觀和眾多的野生動物著稱於世。

地理位置:堪察加半島位於西伯利亞寒冷遙遠的東陲,從西伯利亞最東麵向南伸展,冰雪覆蓋,山嶺起伏,與世隔絕。這裏在行政上屬於俄羅斯堪察加州,這裏的堪察加火山群聞名遐邇。它的總麵積大約為3.3萬平方千米,海拔高度在海平麵及3621米之間。堪察加火山群處於太平洋火山帶上。活火山和死火山總數超過300座,其中有克留契夫、阿瓦恰、科裏亞克、貝茲莫內等活火山28座,是世界上活火山最集中的地方。這些火山分布在比斯特林斯基自然公園、克羅諾基國家自然保護區、納爾切沃自然公園、南堪察加自然公園、南堪察加國家自然保護區等處。

克留契夫火山海拔4750米,是亞洲大陸中較活躍和最高的活火山。它每隔25-30年(另一資料:每隔5-30年)就會猛烈噴發一次,最近一次噴發是在1972-1974年。

克羅諾基國家自然保護區的活火山異常活躍,經常噴發。克羅諾基國家自然保護區擁有海拔3528米的圓錐狀的克羅諾基火山和海拔2741米的阿瓦恰火山,以及海拔3456米的科裏亞克火山。為“世界上美麗的火山”之集中地。火山學家稱克羅諾基火山為“世界上最美麗的火山”。與其它地區相比,南堪察加自然公園和南堪察加國家自然保護區的火山活動更為頻繁,其中著名的有海拔2323米的木特諾夫火山和海拔1829米的克連尼曾火山。

1907年,什秋別利亞火山噴發出來的火山灰蓋滿了整個堪察加半島,把100公裏外的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的上空遮蔽得天昏地暗。這些火山,加上千島群島的56座火山,構成太平洋火圈中最活躍的一段火山帶,活火山的數量占全世界活火山的十分之一。

半島上還經常發生地震,近200年來就發生過150多次。1952年11月發生的一次大地震,強度達裏克特級八點四級,是紀錄中強度第二大的地震。

火山群特點:堪察加火山群的特點是火山密度高,噴發形式多樣,而且這裏的地貌十分複雜,有曲折的洞穴、重疊的地層和間歇泉、溫泉、噴泉等。奇特的火山地貌和多式多樣的泉都是這裏的著名景點。克羅諾基活火山附近的間歇泉峽穀共有25個間歇泉,泉水所含的礦物質把周圍的岩石染成了紅、粉紅、藍紫和棕褐。最大的間歇泉名叫韋孔,噴出的沸水與蒸汽柱高達49米,每隔三小時約噴射四分鍾。

間歇泉峽穀則位於風景秀麗的克羅諾基國家自然保護區內,麵積約10300平方公裏。克羅諾基湖是堪察加半島最大的湖泊,位於克羅諾基火山西麓之下。

氣候:堪察加半島的中央被兩座山脈環繞著,形成了類大陸性的氣候,而除此之外的其它地區受海洋影響較大。在海平麵高度,1月份平均溫度為零下8攝氏度,7月份平均溫度為10度。西海岸因為受冰冷的鄂霍次克海的影響,氣溫明顯偏低。堪察加半島各部分的降水情況迥異:中部地區的年均降水量少於400毫米,沿西海岸地區為1000毫米左右,而南部地區可達到2000毫米。堪察加冬季漫長,寒冷多雪,而夏季短暫,涼爽多雨。堪察加河由於有溫泉注入,有好多段常年不結冰。堪察加半島將鄂霍次克海(太平洋西北部邊海)與太平洋隔離開來。該保護區由5個獨立的保護區共同組成,它們都是堪察加州的一部分。由於堪察加半島幾乎四麵環海,氣候潮濕而涼爽,所以植被繁茂。人類在此開發的力度並不是很大,這使得自然環境基本上保留了原貌。

植物:堪察加火山群的氣候和土壤適宜植物生長。雖然這裏的火山活動頻繁,但這裏卻生長著頗為豐富的生物物種。有800多種植物,山間植物一直分布到海邊。白樺、雲杉、落葉鬆等針葉林主要生長在山穀中。河邊的衝擊土壤上是成片的白楊、榿木和柳樹林,其它植被包括泥炭沼、亞高山帶灌木叢、高山苔原分布廣泛以至達到寬50公裏的遼闊的沿海濕地。

動物:堪察加地區的動物主要有棕熊、駝鹿、麋鹿、馴鹿、西伯利亞大角羊、雪羊、水貂、黑貂、北極狐、藍狐、銀狐、黑頂土撥鼠、麝鼠、加拿大海狸、堪察加星鴉、山鷹、榛雞、大馬哈魚等。其中有一些屬世界瀕危物種。熊、雪羊、北方鹿、紫貂和狼獾是該地區的典型動物類型。各種各樣的鳥類則應有盡有,數不勝數。

為了加強對候鳥的保護,俄羅斯與日本於1973年簽定協議建立聯合自然保護區,南堪察加湖國家自然保護區便應運而生。全球50%的阿留申燕鷗棲息在堪察加半島上。島上幾乎所有的河流中,尤其是那些未被汙染過的,都生活著大馬哈魚,這種魚是食肉鳥類及哺乳動物食物鏈上關鍵的一環。但近年來,海濱附近違法的捕魚行為屢禁不止,加上現代工業對大馬哈魚的產卵地造成了很大威脅,所以它們目前業已列在了俄羅斯瀕危物種名單之上。

旅遊:1699年,堪察加半島正式歸屬俄國,關於它的描述最早出現於1742年。直到18世紀初,半島的中部和南部少數地區才有很少外來人口在此定居,他們主要以捕魚為生。

1995年間,來堪察加半島旅遊觀光的遊客突破了15000人,其中逾4000人是慕名而來的外國遊客。間歇泉流域建有直升機起飛及降落場,每年來此遊玩的人數大約在2000左右。堪察加半島上的主要城市可以乘坐飛機或輪船,進入保護區一般要使用直升飛機。

因為堪察加氣候寒冷,地處遙遠的邊陲,所以在俄羅斯帝國時代,“堪察加”這個詞令人聞之色變,就像西伯利亞流放地一樣可怕。過去,那些被罰到教室後排座位去的調皮學生常常被謔稱為“堪察加人”。其實,據曆史記載,還從未流放過什麼罪犯到堪察加,因為沒有一個看守願意陪犯人到那寒冷、荒涼和充滿危險的地方去生活。

人種:堪察加的土著人種是科裏亞克人和楚克奇人,但是到十八世紀時,他們幾乎都被沙皇的哥薩克兵消滅殆盡。今天,土著人殘存的一些後代仍然在半島上繁衍生息。堪察加人主要靠皮毛和魚類為生。目前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約有二十四萬居民,這裏是主要的漁港。半島上雖然有了現代化的交通和貿易,但大部分地區尚未開發。

3.海底火山

海底火山

所謂海底火山,就是形成於淺海和大洋底部的各種火山。包括死火山和活火山。地球上的火山活動主要集中在板塊邊界處,而海底火山大多分布於大洋中脊與大洋邊緣的島弧處。板塊內部有時也有一些火山活動,但數量非常少。海底火山可分3類,即邊緣火山、洋脊火山和洋盆火山,它們在地理分布、岩性和成因上都有顯著的差異。海底火山噴發時,在水較淺、水壓力不大的情況下,常有壯觀的爆炸,這種爆炸性的海底火山爆發時,產生大量的氣體,主要是來自地球深部的水蒸氣、二氧化碳及一些揮發性物質,還有大量火山碎屑物質及熾熱的熔岩噴出,在空中冷凝為火山灰、火山彈、火山碎屑。

海底火山分類:

1.邊緣火山。沿大洋邊緣的板塊俯衝邊界,展布著弧狀的火山鏈。它是島弧的主要組成單元,與深海溝、地震帶及重力異常帶相伴生。

2.洋脊火山。大洋中脊是玄武質新洋殼生長的地方,海底火山與火山島順中脊走向成串出現。據估計全球約80%的火山岩產自大洋中脊,中央裂穀內遍布在海水中迅速冷凝而成的枕狀熔岩。中脊處的大洋玄武岩是標準的拉斑玄武岩。這種拉斑玄武岩是岩漿沿中脊裂隙上升噴發而生成的產物,它組成了廣大的洋底岩石的主體。

3.洋盆火山。散布於深洋底的各種海山,包括平頂海山和孤立的大洋島等,是屬於大洋板塊內部的火山。

海底火山與造島:1963年11月15日,在北大西洋冰島以南32公裏處,海麵下130米的海底火山突然爆發,噴出的火山灰和水汽柱高達數百米,在噴發高潮時,火山灰煙塵被衝到幾千米的高空。

經過一天一夜,到11月16日,人們突然發現從海裏長出一個小島。人們目測了小島的大小,高約40米,長約550米。海麵的波浪不能容忍新出現的小島,拍打衝走了許多堆積在小島附近的火山灰和多孔的泡沫石,人們擔心年輕的小島會被海浪吞掉。但火山在不停地噴發,熔岩如注般地湧出,小島不但沒有消失,反而在不斷地擴大長高,經過1年的時間,到1964年11月底,新生的火山島已經長到海拔170米高,1700米長了,這就是蘇爾特塞島。

兩年之後,1966年8月19日,這座火山再度噴發,水汽柱、熔岩沿火山口衝出,高達數百米,噴發斷斷續續,直到1967年5月5日才告一段落。這期間,小島也趁機發育成長,快時每晝夜竟增加麵積0.4公頃,火山每小時噴出熔岩約18萬噸。

海底火山的分布:海底火山的分布相當廣泛,大洋底散布的許多圓錐山都是它們的傑作,火山噴發後留下的山體都是圓錐形狀。據統計,全世界共有海底火山約2萬多座,太平洋就擁有一半以上。這些火山中有的已經衰老死亡,有的正處在年輕活躍時期,有的則在休眠,不定什麼時候蘇醒又“東山再起”。現有的活火山,除少量零散在大洋盆外,絕大部分在島弧、中央海嶺的斷裂帶上,呈帶狀分布,統稱海底火山帶。太平洋周圍的地震火山,釋放的能量約占全球的80%。海底火山,死的也好,活的也好,統稱為海山。海山的個頭有大有小,一二公裏高的小海山最多,超過5公裏高的海山就少得多了,露出海麵的海山(海島)更是屈指可數了。美國的夏威夷島就是海底火山的功勞。它擁有麵積l萬多平方公裏,上有居民10萬餘眾,氣候濕潤,森林茂密,土地肥沃,盛產甘蔗與咖啡,山清水秀,有良港與機場,是旅遊的勝地。夏威夷島上至今還留有5個盾狀火山,其中冒納羅亞火山海拔4170米,它的大噴火口直徑達5000米,常有紅色熔岩流出。1950年曾經大規模地噴發過,是世界上著名的活火山。

海底平頂山:海底山有圓頂,也有平頂。平頂山的山頭好像是被什麼力量削去的。以前,人們也不知道海底還有這種平頂的山。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適應海戰的要求,需要摸清海底的情況,便於軍艦潛艇活動。美國科學家普林斯頓大學教授H·H·赫斯當時在“約翰遜”號任船長,接受了美國軍方的命令,負責調查太平洋洋底的情況。他帶領了全艦官兵,利用回聲測深儀,對太平洋海底進行了普遍的調查,發現了數量眾多的海底山,它們或是孤立的山峰,或是山峰群,大多數成隊列式排列著。這是由於裂穀縫隙中噴溢而出的火山熔岩形成的。這是人類首次發現海底平頂山。這種奇特的平頂山有高有矮,大都在200米以下,有的甚至在2000米水深。凡水深小於200米的平頂山,赫斯稱它為“海灘”。1946年,赫斯正式命名位於200以深的平頂山為“蓋約特”。

赫斯發現海底平頂山之後,當時非常納悶,他苦苦思索著:山頂為什麼會那麼平坦?滾圓的山頭到哪兒去了?後來,經過科學家門潛心地研究,終於解開了這個謎。原來海底火山噴發之後形成的山體,山頭當時的確是完整的,如果海山的山頭高出海麵很多,任憑海浪怎樣拍打衝刷,都無法動搖它,因為海山站穩了腳跟,變成了真正的海島,夏威夷島就是一例。倘若海底火山一開始就比較小,處於海麵以下很多,海浪的力量達不到,山頭也安然無恙。隻有那些不高不矮,山頭略高於海麵的,海浪乘它立足不穩,拚命地進行拍打衝刷,經曆年深日久的功夫,就把山頭削平了,成了略低於海麵、頂部平坦的平頂山。

海底火山的生物:人們常認為海底火山附近溫度較高,但在火山口附近仍有厭氧耐熱菌存在,這為科學家的聲明存活條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4.培雷火山

培雷火山

培雷火山位於加勒比海東部西印度群島的馬提尼克島北部,高1350米,為全島最高峰。因頂部為光禿熔岩而得名。東加勒比海諸島中活動最頻繁的活火山之一。1792年、1851年曾有小規模噴發。1902年5月8日猛烈噴發,其南6公裏的聖皮埃爾全城被毀,噴發物覆蓋了全島六分之一的土地,全城3萬居民幾全部喪生。同年8月30日繼續噴發,又毀滅兩個村鎮。1929-1932年期間仍有輕微活動。山坡平緩,覆有茂密森林,山麓土壤肥沃。聖皮埃爾城離該火山約6千米。培雷火山是穹形火山的典型代表,年齡已達30萬年。它是由中酸性熔岩及火山碎屑組成的層狀火山。

培雷火山和大多數火山不同,它的頂部是光禿禿的熔岩,噴火口向水平方向伸展,而不是向上或斜向上方的,因此有“火焰噴射器”之稱。在1902年的大爆發之中,滾燙的熔岩伴隨著火焰沿水平方向飛出。以290公裏的時速向南方噴射,所到之處,森林化為灰燼,岩石成為麵粉,房屋成了廢墟,海水翻滾沸騰,一切烏有。

培雷火山為什麼獨特地向水平方向噴射呢?原來,培雷火山的頸口通道呈水平狀態,同時它的熔岩粘稠度很大,像個大瓶塞那樣緊緊塞住火山的頸道,要積聚巨大的力量才能衝破它。由於地殼內部岩漿不斷活動、積聚,壓力不斷增大,“瓶塞”被衝開,就形成了水平方向的大爆發。當大量氣體和火山灰噴出後,地下的壓力逐漸減弱,粘稠的熔岩很快把通道堵塞,地下熔岩被封住了。

培雷火山在1902年的一次噴發,是造成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火山噴發,也是世界上損失最慘重的災難之一。

培雷火山是座活火山,1753年,當聖皮埃爾在南麓略具城市雛形時,就曾爆發過一次。此後時斷時續,不時噴點煙火,這沒有給居民帶來什麼災難,而且為城市增添了異常景色。每到假日,市民總要到彌漫著硫磺味的火山口沿觀賞煙幕,在山坡野餐,到溫泉洗澡。

1902年2月開始,這座火山從50多年的“沉睡”中蘇醒過來,開始活動。聖皮埃爾的居民發現一連串奇事:銀器表麵變黑了、動物煩躁不安、牛在夜裏叫喚、鳥兒飛離培雷火山的森林、野獸逃亡、蛇群遷居,有的動物莫名其妙地死亡了。原來,空氣中增加了含硫氣體,銀遇硫而起化學變化,變成黑色的硫化銀。這是火山即將噴發的警報,但與培雷火山和睦相處了一輩子的市民並沒有把它放在心上。

1902年4月23日,火山山頂冒出黑色煙柱,爆炸聲如雷轟鳴,火山灰紛揚而下,將街道和屋頂蒙上薄薄一層。這使居民們大為吃驚。粉塵越噴越多,漂落到離培雷火山口5英裏外的聖彼埃爾城。居民都躲到家裏,學校和商店關了。折騰了好幾天,火山又停止了一切活動。人們鬆了一口氣。

幾天後,山頂上的湖泊由於地熱而沸騰,發出“噝噝”聲響,蒸發出大量水氣。原來自山上流下,穿過聖彼埃爾城的平靜小溪,變成了沸騰的河流。當年,一個非常黏稠的熔岩尖頂從培雷火山的山頂上冒了出來。它在崩塌前達到了200米的高度。如果不是連續3次崩塌的話,它的高度將達到850米!

在聖彼埃爾作為一個城市存在的最後幾天裏,發往美國的信件字裏行間透出一種恐怖、厄運、死亡即將降臨的可怕氣氛。有人形容聖彼埃爾是個“布滿灰雪的城市,景況如冬天卻不寒冷”。居民人心惶惶,有的棄家而逃。許多人不知道等待他們的是什麼厄運,是火熔岩流、石頭雨,還是來自海上的災難?是被火燒死還是悶死?聖皮埃爾鎮的悲劇,很大程度上是愚昧、錯誤的決策釀成的。因為早在火山噴發前的一個月,人們就已經發現了十分明顯的前兆:

4月2日,培雷火山就開始有大量硫化氫氣體噴出;1902年4月23日,培雷火山噴出粉塵,好幾天正午時分,天空一片昏暗,布滿粉塵;5月2日,火山再次猛烈噴發,從鋸齒狀邊沿的缺口拋出大量熔岩和泥上,落到附近河中,河水沸騰。熔岩流吞沒離城3公裏許的一家糖廠,廠房連同150名工人在高溫中消失得無影無蹤。當熔岩熱流接觸海水時,噝噝聲大作,液體化為蒸汽,離陸地50米內海灘見了底,轉眼卷來陣陣巨浪,猛擊海岸,吞沒了許多漁船。4月27日,火山頂上的火山湖不斷冒出了熱氣騰騰的氣體;5月4日,山頂上不時傳來雷鳴般的爆炸聲;5月5日,培雷火山山坡出現幾處火山口,這些火山口噴出粉塵和石子,一道道泥漿河、岩漿河從火山口流出,濃密的硫磺氣味籠罩著聖彼埃爾城;5月6日,火山噴出的火山灰紛紛揚揚,降落在周圍地區。煙霧籠罩全鎮,天空一片昏暗……

這麼明顯的火山噴發征兆出現在人們麵前,況且培雷火山早在19世紀50年代前曾經噴發過一次,是座活火山,照理說政府早就應該預報災難、疏散居民了。可是這一切並沒有引起當局的警惕和重視。

市民害怕了,紛紛逃往郊外和南邊19公裏的法蘭西堡。5月3日,馬提尼克總督洛易斯·穆蒂特為了穩定局麵,保證選舉的正常進行,召開地方人士和官員聯席會議。一致認為:火山口開得很大,一條條熔岩流傾瀉入海,岩漿流完了,城市危險期已過去。會後,報紙連篇累讀報道這個“科學結論”。軍隊也出動了,動員外逃的市民返回家園,阻止未走的居民外遷。由於官方和報紙的宣傳,許多居民也無法在島嶼的其他地方找到合適的家,大部分市民都回來了。許多人回來後就住在了火山的山坡上,有的甚至住在離山頂隻有2000英尺處。為了5月10日的大選,為了自己撈選票,穆蒂特將幾萬人的生命當為兒戲。甚至就連當時的科學權威蘭茲教授也喪失了科學家起碼的求真、求實的可貴品質,充當了政府的宣傳工具。如果說,培雷火山的噴發是大自然逞凶,那麼,貪婪、無知的總督所做出的愚昧決策就是聖皮埃爾3萬多居民的真正凶手。於是,麵對培雷火山的轟鳴。山腳下聖皮埃爾城的居民們根本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