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爆發前許多人的行為簡直像瘋子一樣。一個名叫拉維特的家夥在末日來臨前一天領著一群歐洲遊客到危險的山坡上,想目睹噴射而出的火山灰、蒸汽和熔岩。他們認為這是“小說裏的奇觀壯景”。終於,“小說裏的奇觀壯景”來了。
火山連續十幾天的轟鳴、喘息,到5月7日夜晚銷聲匿跡,大地顯得那麼靜謐,人人慶幸大難已經過去,放心地睡了一個好覺。在5月8日早晨七點半鍾的時候,大地一片寂靜。似乎培雷火山已經安靜下來了。
忽然在5月8日早上7時52分,培雷火山開始猛烈地噴發,山體突然炸開,隨著震天的巨響而來的是一條眩目的巨大火舌直衝天空,竄高數百米。1100平方公裏的馬提尼克島也似乎在顫抖。
島上的人還來不及欣賞這一景象,大量有毒的溫度高達800℃的氣體和火山灰就夾帶岩彈、灰漿,猛烈噴發出來,形成股股黑煙和一片白色的汽雲-一種致命的、移動迅速的雲狀物,由熱氣和濃厚的液化火山微粒組成,遮住了太陽,汽雲中有一道道紫色的Z字形的閃電。一陣陣火山灰雨和熔岩,加上一陣陣有毒煙霧。向聖皮埃爾城奔來,籠罩了聖皮埃爾城。
聖彼埃爾有二三分鍾時間處於極度痛苦和瘋狂之中。人們都想逃命,但剛跑到一半就被卷到大風裏去。隻要吸一口氣就會喪命,肺立刻被燒傷。烈火颶風將數千人困在船塢上,成群的人倒下來。
汽雲中燃燒的火山氣體使聖皮埃爾燃起大火,火災使聖皮埃爾城中剩下的人在五分鍾內也全部死亡,城中居民不是被燒死,就是因缺氧窒息而死。聖皮埃爾城裏儲存著幾千桶酒,都被點著了,酒像燃燒的河水一樣流過大街,燒毀了幾百座建築物。
聖皮埃爾港口繁忙,是當時西印度群島貿易中心之一。火山爆發前,許多小船已經離開聖彼埃爾美麗的港口,可是當天仍在聖皮埃爾港停泊著17艘遠洋輪船和眾多的木船、小艇,一早都在忙著自己的活計。這些船大都是英國和美國的。他們認為如果有危險,還來得及起錨把船開走。
由於聖皮埃爾港也被汽雲點燃,大火、毒氣、濃煙衝下山坡。滾燙的石頭落到海裏,燒著了停泊在港口內的船隻,激起12英尺高的巨浪,波及法蘭西堡。港內所有船隻立刻被衝擊波掀翻,船隻全部被掀入熱氣騰騰的海裏,跳海的船員均被沸水燙死。16艘船被燒沉,隻有兩艘逃離,但是船員隻剩下幾個了。火山噴發徹底摧毀了這個大港口。
早晨7時許,又有一艘大船進港,即英國貨輪“羅達姆”號。奉港務局之命,船長弗裏曼將船開到檢疫碼頭附近停靠,離其他船較遠。船員在甲板上準備卸貨,從格林納達來的23名裝卸工也待命作業。
火山爆發的爆炸聲傳來時,機警的弗裏曼船長立刻從船長室跳出來,向機房發令:“全速前進!”自己奔進駕駛室開船。一陣熱浪襲來,船差點翻身,駕駛室門扇砰然關上,弗裏曼被掀翻在地,臉朝下匍匐在船板上。
船經受了第一次衝擊後,機器啟動,螺旋槳轉動起來,離岸前進。誰料走了30米卡,住了,還沒有起錨呢。還活著的船員狠命起錨,但絲紋不動。船長冒著滾熱的火山灰雨衝了出來,甲板燒穿皮鞋底燙傷了他的雙腳。他企圖拆斷錨鏈,但嚐試失敗,隻好命令“全速倒車”。好似注定要覆滅的一樣,怎麼拉也拉不斷。此時,一股巨浪將船高高托起,錨鏈斷了。弗裏曼開了船,全速衝出外海。
甲板蒙著一層嗆人的麵粉似的火山灰,把水手和裝卸工的屍體蓋得嚴嚴實實。23名裝卸工隻存活六人,其中三位輕傷的正幫助活著的船員照料鍋爐房。過了一個多鍾頭,千瘡百孔的“羅達姆”號,搖搖晃晃駛進南邊的聖盧西亞島的卡斯特裏港。港務官員登船,隻見甲板上屍體枕藉,船體被燒得千瘡百孔,船長的頭發、製服都燒焦了,臉孔布滿膿泡,失去皮膚的手掌露出血紅的肌肉,皮肉燒成了煮熟了的蝦一樣的顏色。
聖盧西亞的港務官員從弗裏曼船長的口中,得知了聖皮埃爾連同港口所有船隻全部蒙難的確訊。5月10日的英國《泰晤士報》發布了這條消息。由於聖皮埃爾充滿瓦斯,救護人員三天後才入城救災。
僥幸逃脫的兩條船上的船員,看到了一種可怕的景象:整個城市都在燃燒,房屋成了廢墟,大樹被連根拔起,看不見人跡,聽不到一點人聲。那些動作稍慢的船幾乎沒有一艘逃出來。水手們相信,除他們之外,其他人一定都死了。
但他們錯了,在這時的聖皮埃爾城,還有兩名居民大難不死,成了這場災難的唯一見證人。一是名關在地牢中的重犯,另一名是一位藏在厚門牆後麵的鞋匠。
28歲的黑人鞋匠利早·康佩爾·利安徒,在火山爆發刹那間,正坐在門口,隨著一聲巨響,猛跌到門後。當他昏醒過來時,全城都在燃燒,屋內的人全部死光了。他拖著疲乏的身軀在虛墟上晃蕩,想找一個同伴,找一點水和食物。沒有,什麼也沒有,除了他,沒有其他生命存在,他奇跡般地活下來了,主要是他的肺沒有受傷。在那滅亡的時刻,他肯定屏住了呼吸,沒有吸入致人死命的灼熱毒瓦斯,再就是牢固的門牆庇護了他。
到了第三天,麻木的快發瘋的利安徒踟躅到原市政府監獄附近,聽到一陣微弱的喊聲,好像死鬼從地底下發出的呻吟。想起比比皆是的發臭的死屍,他怕極了。正當他準備拔腿逃跑時,聲音更急了,甚至有撞門的聲響。渴望找到同伴的信念,驅使利安徒順聲走去。原來這是死囚牢間發出的人聲。他砸掉了門鎖,打開牢門,一個傷痕累累的黑人撲到他懷裏。
囚徒名叫奧古斯特·西珀裏斯,25歲,碼頭裝卸工,被控殺人判處死刑待決。這所牢房是個半地下室,小而堅固,隻有一個小孔流通空氣,關在裏邊的死囚絕無越獄的可能。
這天早晨,西珀裏斯正盼望送早餐來,小孔的光線突然消失,一股熱風猛然噴入,牢外房頂發出可怕的撞擊聲。西珀裏斯跌撲地上,把頭埋到胳膊裏,極力不去吸那難受的濃煙熱氣。待煙消熱散,他爬起來,感到渾身的痛,原來裸露部分給熱浪燒傷了。他什麼也看不見,但他通過嘈雜的聲音和傳到地牢裏的熱氣,知道一定發生了什麼可怕的事情,不久,一切都平靜下來。他不明白外邊發生了什麼事,拚命呼喊,但沒有人送飯來。兩天滴水未進,忍受著燒傷的痛苦,祈望呼喊哀求能引起獄卒的同情。可是,完全無濟於事。一連四天他沒吃沒喝,幾乎連新鮮空氣也沒有了。他不抱希望,停止喊叫,認定當局就是采用這種手段把他處決了。他覺得他是聖皮埃爾城最不幸的人。誰料第三天,附近有了人的走動聲,他拚盡餘力叫喊。最終,那個鞋匠發現了他。
後來他才發現,原來他是最幸運的人。他被救出來,親眼看到了城市的廢墟。這是曆史上最富有戲劇性的命運安排:一個被指控犯了謀殺罪並被判處死刑的人,卻成了全城二名幸存者之一。
災難後,聖皮埃爾城除了唯一存留的大教堂的鍾樓保持基本完整,孤立於斷垣之中外,全部建築都淪為半熔狀態的廢墟,教堂鍾樓的指針永遠停留在了7時52分刻度上,教堂與劇院被夷為平地。蓬港聖母院4噸多重的紀念塑像就像一根麥稈一樣被挪走。貝爾丹廣場290噸重,15米高的燈塔也被推倒。錨地中的船舶也沉沒了。全部災難過程不過3分鍾,留下了29933具屍體。該火山噴射出的熱量和火山灰比廣島原子彈爆炸時還要強40倍。
聖彼埃爾有30000多具屍體。處理這些屍體是一項巨大而又困難重重的工作,花了幾個月時間。在這幾個月中,那座火山一直落下火山灰和岩漿,威脅著掘墓人的生命安全。
培雷火山大爆發的影響:培雷火山爆發後,聖皮埃爾毀滅了,馬提尼克的首府遷到了法蘭西堡。廢墟旁邊另建了一座同名城市,現有人口6000人。城裏設有地質實驗室和火山學博物館,廢墟成了最好的展覽品。培雷火山噴發對馬提尼克島經濟的破壞如此之大,人員傷亡如此駭人聽聞,以致政府曾計劃立刻讓所有人員完全撤離該島,但後來沒有這樣做。經濟得到重建,今天馬提尼克島有32.7萬人口,大約是火山噴發前人口的2倍。
培雷式火山噴發:在那個年代,火山學還是一門簡單的科學,人們並不清楚這種由氣體和碎屑混合而成的火山碎屑流是怎麼一回事。這次災難後,法國一位名叫阿爾弗雷德·拉克魯瓦的地質學家在《培雷火山及其噴發》一書中詳細地敘述了這次噴發。這本書出版於1904年(馬鬆出版社出版),厚達622頁。這次令人傷心的、著名的噴發構成了一種新的火山噴發類型-培雷式火山噴發,又叫熱雲式火山噴發。從那以後,所有這種類型的火山噴發都被稱為“培雷火山型”。
培雷式噴發的岩漿黏度很高,爆炸特別強烈。明顯的特征為熾熱的火山碎屑流,一種溫度非常高的氣體,夾雜大量的細粒碎屑、火山灰及岩石形成巨大的火燒雲,粗粒碎屑則以極大的速度沿著山坡衝下去,產生類似台風的破壞。培雷火山大爆發也成了培雷式火山噴發的範本。發生培雷式噴發的火山不少,其中巴布亞新幾內亞的拉明頓火山、菲律賓的馬榮火山和印度尼西亞的喀拉喀托火山等都屬於培雷式噴發。
大爆發後的培雷火山:1902年8月30日,培雷火山再次以一次更加猛烈的爆發摧毀了更加廣闊的地區,其中包括莫爾納魯日市,又有2000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營救人員、工程師和往島上運送救援物資的海員。培雷火山在1792年、1851年、1929年也經曆過三次輕微的噴發,說不定哪一天又來一次大爆發,再度製造災難。現在的培雷火山,常年雲霧迷漫。深山幽穀,懸瀑似練,綠草如茵,景色秀麗,成了著名的旅遊勝地。
在1902年8月的大爆發後,培雷火山在火山口內拱起了一個直徑約800米的穹隆狀熔岩圓頂丘,幾個月後,又從岩穹的上部逐漸長出了一塊尖削的岩石,高達375米,成了一座天然的紀念碑,而在島周圍的海底,卻因此而下陷了。這塊岩石像葡萄酒瓶子中的軟木塞那樣堵著火山通道,由於岩漿內部的壓力越來越大,在後來的一次爆發中,最終把它完全炸掉。
無法解開的謎:培雷火山在1902年爆發後,從廢墟發掘出來的動物隻有一隻貓的屍體。其他動物到哪裏去了?原來,早在爆發前一個月,鳥獸大都遠走高飛。這一年,候鳥不再來休憩,而是徑直飛向南美洲。島上的留鳥在火山爆發前,發出震耳的鼓噪聲,紛紛離島飛去。草叢中的蛇也紛紛遊走,野生動物都離開了火山,去向不明。動物為什麼能預報火山爆發呢?可能是動物對超聲波、微小振動和紅外線有靈敏的感覺,但目前還是個謎。
5.聖海倫火山
聖海倫火山
聖海倫火山是一座活火山,位於美國太平洋西北區華盛頓州的斯卡梅尼亞縣,西雅圖市以南154公裏,波特蘭市東北85公裏處,是喀斯喀特山脈的一部分。山的名稱來自英國外交官聖海倫勳爵,他是18世紀對此地進行勘測的探險家喬治·溫哥華的朋友。聖海倫火山是包含160多個活火山的環太平洋火山帶的一部分,因火山灰噴發和火山碎屑流而聞名。
聖海倫火山最著名的一次爆發發生在1980年5月18日的08:32(太平洋標準時間)。這是美國曆史上死傷人數最多和對經濟破壞最嚴重的一次火山爆發(1912年阿拉斯加卡特邁火山爆發是美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火山爆發)。聖海倫火山爆發造成57人死亡,250座住宅、47座橋梁、24公裏鐵路和300公裏高速公路被摧毀。火山爆發引發的大規模山崩使山的海拔高度從爆發前2950米下降到了2550米,並形成了1.5公裏寬、125米深的馬蹄形火山口。噴發出的火山灰和碎屑的體積達到了2.3立方公裏,是曆史記載中最大規模的一次。雖然與其他地質年代發生過的火山爆發相比則有所遜色。
與喀斯喀特山脈其他火山類似,聖海倫火山呈圓錐形,由熔岩、火山灰、輕石和其它沉積物交替層疊堆積而成。聖海倫火山還包括玄武岩和安山岩層,幾個英安岩火山穹丘即為從中噴發形成。最大的一個火山穹丘構成了老的山峰,另一個則構成了北側的“山羊石”。1980年的爆發將其全部摧毀。
聖海倫火山位於喀斯開山脈東段,亞當斯火山正西55公裏處。這些“兄弟姐妹火山”分別距喀斯開山脈火山中的巨人-瑞尼火山約80公裏。與聖海倫火山距離最近的主要火山是東南方向約95公裏處俄勒岡州的胡德火山。
與喀斯開山脈其他主要火山相比,聖海倫火山的地質年齡相對較小,1980年爆發之前的山峰更是在約2200年前才開始形成。在全新世裏,它是喀斯開山脈最活躍的火山。
即便在由於爆發失去其部分高度之前,聖海倫火山也不屬於喀斯開山脈中最高的,其山峰海拔在華盛頓州隻排在第五。聖海倫火山在周圍的群山中受到矚目是因其山峰形狀的對稱,以及1980年前山峰上厚厚的積雪,並因此得到了“美國的富士山”的昵稱。火山的底部與臨近的山脊相連,橫跨約9.5公裏,北側海拔約1340米,其餘部分海拔約1220米。火山山峰從底部向上直聳1500米。在爆發前的林木線位置,山峰的寬度約有6.4公裏。
火山上的溪流分別彙入三大河流係統:北方和西北方的圖爾特河,西邊的卡拉瑪河,和東南方向的路易斯河。當地每年平均3.6m的降雨和山頂上厚度可達4.9米的積雪為溪流供應了充足的水源。Lewis河上有三座水庫,用於水力發電。山南側和東側的溪流流入火山正南方位於上遊的雨燕水庫。
雖然聖海倫火山屬於斯卡梅尼亞縣,最佳的登山線路卻在西麵穿越考利茨縣。華盛頓州504號州路,即靈湖紀念公路,在火山西55公裏處與車流繁忙的5號州際公路49號出口相連。這條南北方向的主要州際公路沿科裏茲河掠過低地上的羅克堡、郎維尤和凱爾索等城市,並穿過西南80公裏處的溫哥華-波特蘭城市群。離火山最近的居民區是山峰西南偏南18公裏劉易斯河穀上的庫噶爾村。火山周圍被吉福德·平肖國家森林環繞。
對美洲原住民的重要性:吉福品徹國家森林中發現的古代營地遺跡顯示從6500年前開始就有人類在這一地區生活。曆史上,聖海倫火山的活動對當地住民的生活有巨大的影響。考古學者發現3500年的一次大爆發把原住民的定居點掩埋在了一層厚厚的輕石下麵,導致居民對這一地區放棄了長達2000年。到了近代,當地的Cowlitz、Taidnapam、Klickitat、Chinookan和Yakama部落季節性的移居到這裏,采集越橘果、捕鮭魚、駝鹿和鹿。
美洲原住民的民間故事中有不少關於聖海倫火山和喀斯開山脈其他火山爆發的描述。其中最著名的大概是Klickitats人的眾神之橋傳說。在故事中,眾神的首領TyheeSaghalie和他的兩個兒子Pahto和Wyeast從遙遠的北方順哥倫比亞河而下尋找適合定居的地方。
他們來到了現今被稱作TheDalles的地方,發現這裏的環境前所未見的美麗。兩個兒子為了這塊土地爭執起來,為了解決這場爭吵,父親用他的神弓朝南北方向各射了一箭。Phato循著北方的箭而去,並在那裏定居下來,Wyeast則定居到了南方。Saghalie接著造了Tanmahawis,即眾神之橋,以便他的家人定期團聚。
後來Saghalie的兩個兒子同時愛上了美麗的少女Loowit。Loowit不知如何選擇,兩個兒子便為她而打鬥起來,村莊和叢林在打鬥中燃燒起來。整個地區都被毀壞,地麵的劇烈振動還使眾神之橋也落入了河中,形成了哥倫比亞河峽穀一帶的山脈。作為懲罰,Saghalie把兩個兒子變成了兩座山。Wyeast,頭顱揚起代表著他的驕傲,變成了今天的胡德火山;而Pahto,頭朝向著他的愛人,成為了亞當斯火山。少女Loowit變成了聖海倫火山,Klickitats則稱她為Louwala-Clough,即“煙火之山”之意。
歐洲人探險活動:英國皇家海軍指揮官喬治·溫哥華和發現號上的軍官在勘測北太平洋海岸時,於1792年5月19日做出了歐洲第一次發現聖海倫火山的記錄。溫哥華在10月20日發現號經過哥倫比亞河口時將其以英國外交官聖海倫勳爵的名字命名。之後,探險者,貿易者和傳教士收到了這一地區有火山爆發的報告。地質學者和曆史學者很久之後斷定火山爆發發生在1800年,標誌著長達57年的山羊石爆發期(見地質部分)。見到當時的“幹雪”並因此感到惶恐,華盛頓州西北Nespelem部落的居民花費了大量時間祈禱而不去收獲食物,因此遭受了困窘的冬季。
1805年末1806年初,劉易斯與克拉克探險隊的隊員從哥倫比亞河望見了聖海倫山,但未報告有正在進行的或剛結束的爆發。他們記錄的流沙和SandyRiver河口阻塞等現象顯示之前幾十年間胡德火山曾經有過爆發。
白人定居地和地區使用:這一地區最早的非土著定居者是毛皮商人和獵人。這些人中的多數為英國的哈德遜灣公司工作。在1890年代早期,OlePeterson在路易斯河上遊的CougarFlats定居下來,在孤獨的自然環境中享受隱士的生活。
同樣是在1890年代早期,一個156平方英裏的采礦區在靈湖建立起來。到了1911年,已經有超過400個采礦許可的申請被提交。然而發現到的礦藏數量從來也沒達到能夠使人獲利的程度。很大力量被花費在修建通往礦區的道路或鐵路上,但一直也沒有修成。1911年,人們已經很明白的意識到這裏的礦藏的數量並不足以抵銷高昂的運輸費用了。
MeredithGairdner醫生為哈德遜灣公司在溫哥華堡工作時,於1835年做出了此地最早的火山爆發目擊報告。他將報告發給了《愛丁堡新哲學期刊》,並在1836年1月得到出版。1841年耶魯大學的詹姆士·德懷特·達納在美國探險考察隊的航行途經哥倫比亞河口時看到了火山的山峰。考察隊的另一個成員後來描述了山腳下有“細胞狀玄武岩熔岩”。
1842年秋末或初冬,附近的定居者和傳教士目擊了所謂的“大爆發”。這一小規模的噴發形成了大片的煙塵雲,輕微的爆炸一直持續了15年。這一時期的爆發很有可能是水蒸汽爆發。JosiahParrish牧師在俄勒岡州Champoeg目擊了1842年11月22日的爆發。火山灰可能一直飄散到了東南80公裏處俄勒岡州的Dalles。
1843年10月,加利福尼亞州未來州長講述了一個本地原住民的腿和腳在捕鹿時被岩漿或熱火山灰嚴重燒傷,並到溫哥華堡尋求治療的故事。但當時溫哥華堡的負責人否認有此事發生。故事的可信程度也因此令人懷疑。英國中尉在1845年對爆發做了素描,兩年之後加拿大畫家保羅·凱恩繪製了徐徐冒煙的火山水彩畫。Warre的作品顯示了在山的西側或西北側(可能是山羊石)離山頂三分之一山高距離處一個噴發口噴出的物體,而凱恩的一個實地素描也顯示了從大約相同位置冒出濃煙的情景。
1857年4月17日,華盛頓州斯特萊庫姆市的報紙“共和黨人”報告“聖海倫山及以南的其他一些山,據目擊者稱……處於爆發的狀態”。這次爆發沒有產生多少火山灰,顯示爆發的規模較小。這是1854年一來的第一次火山活動報告。
在1980年爆發之前,靈湖一年四季都可以開展旅遊活動,夏季適宜遊船、遊泳和露營,冬季則可以滑雪。
1980年爆發對人類的影響:聖海倫火山在1980年5月18日發生了災難性的大爆發。之前幾個月裏,山的北麵一個巨大的凸出部分不斷增長,最終一次中等規模的地震在山北側引起了曆史記錄上最大的一次滑坡。剛剛暴露出在火山的灼熱高壓岩石從此噴發而出,導致了美國本土四十八個州曆史記錄上最大的一次火山爆發。
在1980年大爆發之前的醞釀期裏,84歲的旅館主人哈利·杜魯門成了全國皆知的人物。他已經在這裏居住了54年,在火山爆發即將來臨之際,盡管地方當局反複勸告,他還是拒絕撤離。火山最終爆發,形成了巨大的朝北的火山口,57人在爆發中喪生或者失蹤,哈瑞·杜魯門的屍體也一直未被發現。如果火山沒有發生在星期天,而是早一天爆發,伐木工人都會在崗位上工作,死亡人數幾乎肯定會高很多。
火山爆發的遇難者還包括30歲的火山學者大衛·A·約翰斯頓。約翰斯頓在附近的冷水山脊進行觀測,在觀測點被熱火山灰雲席卷之前的一刻留下了他著名的話,也是對火山爆發的最早報告:“溫哥華!溫哥華!爆發來了!”約翰斯頓的屍體一直未被找到。
美國總統吉米·卡特在視察火山造成的破壞後說“有人說這裏看起來像月球表麵。其實跟這裏比起來,月球表麵隻不過是高爾夫球場。”5月23日,一組攝製人員由西雅圖的電影製作人奧托·謝伊拜爾帶領,被直升飛機投放到聖海倫山上,拍攝記錄爆發造成的毀壞。在5月25日火山發生第二次爆發,攝製組幸免於難,並在兩天後被國民警衛隊營救。他們的影片“聖海倫山”在1981年上映。
保護與爆發後曆史:1982年美國總統裏根及美國國會建立了聖海倫山國家火山紀念地,包括了吉福品徹國家森林中聖海倫山周圍445平方公裏的土地。
在1980年火山爆發以後,那一區域的自然環境逐漸回複了毀滅之前的舊觀。1987年,國家森林服務重新開放火山供登山者登山。火山開放持續到2004年,新的火山活動導致了附近的區域再度關閉。
被關閉的最著名地段是裏季。此前每天最早到達的100個遠足者被允許攀登火山山頂。2006年7月21日起,火山又再度開放給登山者登山。
爆發活動的祖先時期:聖海倫火山早期爆發的時期是距今大約40000至35000年前的“猿猴峽穀時期”,距今20000至18000年前的“美洲獅時期”,和距今約13000至8000年前的“雨燕溪時期”。現代時期被稱作“靈湖時期”。靈湖時期以前的時期被統稱為祖先時期。祖先與現代時期的主要區別在於噴發岩漿的構成成份。祖先時期的岩漿包含英安岩和安山石,而現代時期的岩漿則成份複雜,包含橄欖石、玄武岩、英安岩和安山石等等。
聖海倫火山在距今37600年前的更新世,即猿猴峽穀時期開始成長,並噴發出英安岩和安山石的輕石和火山灰。36000年前,一次大規模的火山泥石流沿火山瀉落,而泥石流在聖海倫火山的所有爆發周期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猿猴峽穀時期在距今約35000年前結束,接下來的是長達17000年相對平靜。祖先時期的部分火山錐在爆發中分裂,並在距今14000到18000年前的冰河時期被冰川搬運移動。
第二個爆發期即美洲獅時期於距今約20000年前開始,持續約2000年。灼熱輕石的火山碎屑流和火山灰以及火山岩穹頂的增長都在這一時期發生。之後又出現了5000年的平靜期,直到雨燕溪爆發期開始,代表性的現象是火山碎屑流,穹頂增長和火山灰對附近地區的覆蓋。雨燕溪爆發期在距今8000年前結束。
史密斯溪和鬆木溪爆發期:公元前約2500年,持續了4000年的平靜被史密斯溪爆發期的開始打斷。火山噴出大量火山灰和棕黃色輕石,覆蓋了幾千平方公裏的土地。通過火山灰層體積判斷,公元前1900年發生的火山爆發是聖海倫火山在全新世發生的為人所知的最大規模爆發。這一爆發期一直持續到約公元前1600年,噴發出的物質在80公裏外今天的瑞尼爾山國家公園堆積了46厘米厚。噴發物最遠在北至加拿大阿爾伯塔省的班夫國家公園,南至俄勒岡州東部都有蹤跡。噴發在整個範圍內的物質體積總計可能有10立方公裏之多。接下來火山又沉靜了約400年。
公元前1200左右火山再度蘇醒,鬆木溪爆發期由此開始。這一時期持續到約公元前800年,以爆發規模較小為特征。無數粘稠熾熱的岩漿沿山而下,停留在附近的山穀裏。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500年之間一次大規模的火山泥流填埋了路易斯河穀65公裏長的一段。
城堡溪和糖碗爆發期:於公元前400年開始,特征是火山岩漿組成成份的變化,即新出現的橄欖石和玄武岩。1980年前的火山頂就是在這個時期開始形成的。在之前常見的碎屑岩石之外,這一時期的顯著特征是大量的岩漿流。大量的安山石和玄武岩岩漿覆蓋了山的一部分,公元100年的一次岩漿流一直流到了路易斯和卡拉瑪河穀。其他成份,比如因其岩漿管係統而得名的山洞玄武岩,從其噴發口一直流到15公裏之外。在公元1世紀裏,火山灰流沿了北側之河川和卡拉瑪河穀移動了50公裏遠,甚至可能達到了哥倫比亞河。接下來的400年是火山的平靜期。
糖碗爆發期十分短暫,且於火山的曆史中其他爆發期有截然不同的特點。它帶來了1980年之前唯一一次明確的定向爆炸式的爆發。岩漿首先安靜從火山流出並形成了一個穹頂,接下來發生了至少兩次猛烈的爆炸,產生了少量的火山碎屑,爆炸堆積物,碎屑流和火山泥流。
卡拉瑪和山羊石爆發期:在約1480年,持續了700年的平靜期被打破,大量的灰白色英安岩輕石和火山灰開始噴發,標誌著卡拉瑪時期的開端。1480年發生的爆發比1980年5月18日的爆發規模還要大幾倍。接下來又一次規模堪與1980年相比的爆發在1482年發生。火山灰和輕石在東北9.5公裏處堆積了1米厚;在80公裏外也有5厘米厚。大量的火山碎屑流和火山泥石流接著順山南坡而下,衝進卡拉瑪河。
這一為期150年的爆發期中,岩漿中的矽土成份有所減少,爆發產生的安山石火山灰形成了至少8層深淺相間的地層。成塊的安山石岩漿從火山口沿山東南側而下。後來,火山碎屑流蓋過安山石岩漿,流入卡拉瑪河河穀。最終英安岩在火山口上填滿了以前爆炸形成的彈坑,形成了幾百米高的火山丘。火山丘側麵的大塊部分脫落,以碎石形態覆蓋在火山錐上。側向的爆發在火山口東南壁上開出了一個缺口。卡拉瑪時期在約1647年結束時,聖海倫火山達到了其最高的海拔,也形成了高度對稱的外形。接下來的150年裏火山再一次回歸平靜。
1800年開始的山羊石爆發期持續了57年,這也是第一個對聖海倫火山爆發的口頭和書麵描述共同存在的時期。與卡拉瑪時期類似,山羊石爆發期開始於英安岩火山灰爆發,隨之而來的是安山石岩漿,最後在英安岩火山丘形成時達到頂峰。在規模上,1800年的爆發可能與1980年的爆發接近,但沒有對山峰造成毀壞。火山灰向東北飄散到華盛頓州中部和東部,愛達荷州北部,和蒙大拿州西部。1831年到1857年接連發生了至少十餘次小規模爆發,其中還包括在1842年發生的一次相對規模較大的爆發,噴發口就在山北坡山羊石或其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