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大自然之動物(2 / 3)

紅嘴相思鳥

每到繁殖季節,紅嘴相思鳥便開始成雙成對地活動。雄鳥喜歡站在枝頭的最高處,不斷地發出鳴囀,以博取雌鳥的歡心。雌鳥為挑選“意中人”,也在不停地歌唱。通過對歌,相互了解,選中伴侶。關係一旦確定,雄鳥和雌鳥就形影不離了。它們常常相互偎依枝頭,卿卿我我,互理羽毛。有時,比翼藍天,互相追逐,遊戲高空。夜間則雙棲雙宿。情意纏綿,永不離異。因此,人們都稱其為“愛鳥”,把它們看作是吉祥如意,堅貞純潔的象征,甚至常常在親朋好友結婚時,送上一對美麗的紅嘴相思鳥作為禮物,祝願一對新人相親相愛,白頭偕老。

顯示鮮豔的體色也是很多雄鳥的求偶方式。藍腳鰹鳥的雄鳥在雌鳥麵前常常豎起尾羽,並高高地抬起一隻腳,展示和炫耀其腳麵鮮豔的藍顏色。還有許多鳥類的口腔中具有不同的鮮豔顏色,它們在求偶時常常張開嘴,以便使對方能夠看到裏邊的顏色。另外一些色彩華麗的雄鳥則通過炫耀其漂亮的羽毛或冠、角、裙、囊等待殊的裝飾物來進行求偶活動。

在浩瀚無垠的熱帶海洋上空,有時可以看到一種巨大的黑色海鳥,在飛行中搶奪其他鳥類口中的食物,它就是“空中強盜”棗軍艦鳥。已經達到性成熟的雄性軍艦鳥,喉部的喉囊灌入空氣後膨脹成一個很大的半透明的半球狀袋狀物,色彩鮮紅,十分豔麗,這是它們為了向雌性軍艦鳥進行“求愛”炫耀而顯示自己英俊形象的主要手段。在求偶季節,它們還經常展開雙翼,不斷地圍繞著雌鳥轉圈,跳起優美的舞蹈,並且不時地從嘴裏發出“嘎拉,嘎拉”的叫聲。雌鳥則相應地不斷扇動雙翼,顯得異常活躍,並十分留意地在雄鳥中選擇自己的如意“郎君”。一旦遇到合意的配偶,就立即迎上前去,用頭去擦對方的頭部或身體,表示同意對方的求愛。

裝飾求偶場為產於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等地的園丁鳥所特有的求偶方式。園丁鳥的雄鳥沒有美妙的歌喉,也沒有絢麗多彩的羽毛,因此無法用婉轉的戀歌和燦爛的婚羽去贏得異性的歡心,但它卻具有園丁般的園藝天才和高超的建築藝術才能,能夠設計建造一個美麗的新婚洞房和求偶舞池,以此吸引雌鳥,因此而得名“園丁鳥”。在各種園丁鳥中,雄鳥的羽色越缺乏色彩,其涼亭修建得越漂亮,求偶場裝飾得越華麗。最常見的,也是最簡單的涼亭是由平行排列著的草或小樹枝所插成的兩堵籬笆牆,其間為一條林蔭道,在林蔭道的一端是園丁鳥的求偶場。另一種形式的涼亭是以一棵幼樹為中心,由小樹枝或草棍搭成的“茅舍”,求偶場位於茅舍的前方。園丁鳥能對其求偶場進行精心的裝飾,裝飾物更是五花八門,包括各種顏色的鮮花、野果、蘑菇、羽毛、獸骨、貝殼、甲蟲、小石塊、碎玻璃、眼鏡、紐扣、鑰匙、錢幣、罐頭盒、子彈殼等各種耀眼或閃光的東西。涼亭和經過裝飾的求偶場可以起到鳥類第二性征的作用,以彌補其婚裝對雌鳥吸引的不足。在繁殖季節,雄鳥不斷殷勤地向雌鳥展示它的漂亮的建築物,並不時地叨起一個個精致的裝飾品請雌鳥觀賞,直到雌鳥滿意為止。

6.鳥類的繁殖

鳥類的繁殖包括占區、求偶炫耀、築巢、產卵、孵化和育雛等,內容豐富多彩。

鳥類的種類不同,其性成熟的年齡也不相同。大多數鳴禽、鴨類和雞類等的性成熟時間比較早,出生一年後即可從事繁殖活動;鷺類、雁類及鷸類的性成熟需要2-3年;鷹類和大多數海鳥需要4一5年;海鳥中的信天翁則需要10年才開始生兒育女。已經達到性成熟的鳥類在進入繁殖期後,雄鳥和雌鳥通常不論在個體大小或羽毛色澤上都有明顯的區別。

鳥類在繁殖期間搶占地盤的現象,叫做“占區”,所占的地盤稱為“領域”。一般說來,占區獲勝的雄鳥,容易在很短時間內找到配偶。鳥類的“占區”有著重要的生物學意義。因為鳥類的新陳代謝十分旺盛,需要大量的食物才能維持生存,而在繁殖季節,雛鳥的食量需求更大,一天中往往需要親鳥飼喂幾十次,甚至數百次,才能保證它們的生長發育。占領食物豐富的巢區有利於親鳥就地取食,也便於育雛時滿足雛鳥的求食需要。占區成功的鳥類在自己的領域內活動,還減少其他同類的幹擾。此外,雄鳥通過在領域內進行各種求偶炫耀表演,可以對雌鳥的性活動產生巨大影響,使它處於興奮的狀態,積極從事築巢、產卵等活動,也對種族的延續有重要作用。

不同種類的鳥類,其婚配方式也有所不同,主要可以分為單配製、多配製和亂配製等三種類型。

絕大多數的鳥類都是單配製,它們過著一雌一雄的家庭生活。但這種方式有的僅限於一個繁殖季節(如一些小型鳴禽類);有的可以維持幾年(如鴉類和大部分海鳥);也有的一旦結為夫妻,就相依為命,甚至成為白頭到老的終身伴侶,即使中途一隻遭到不幸,另一隻也寧肯過著孤獨的生活,不再另找配偶(如天鵝、雁類等)。

多配製也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過著一夫多妻製的“父係群聚”式的生活的種類,如鴕鳥、鬆雞、蜂鳥、極樂鳥等。在這種情況下,一隻雄鳥往往占有幾隻甚至幾十隻雌鳥,有的家庭生活可以維持一個階段,也有的隻是在從交配到產卵這一段時間內朝夕相處,以後就各自分“家”,還有的甚至一交配就彼此分手,各奔東西。此外還有以雌鳥為中心的“母係群聚”式生活的種類,如三趾鶉、彩鷸等。它們的形態和繁殖習性都與一般鳥類恰好相反:雌鳥羽色豔麗、雄鳥羽色暗淡,一隻雌鳥可以和幾隻雄鳥共同生活,雌鳥隻管產卵,孵卵、育雛等任務則完全由雄鳥來承擔。

杜鵑等鳥類的婚配方式屬於亂配製。它們在繁殖活動中沒有固定的配偶,每隻鳥類都可以朝秦暮楚,雜亂交配。這種婚配方式往往同自己不營巢、不孵卵、不育雛的寄生性繁殖方式相適應。

鳥類求偶炫耀的行為形式多樣,非常複雜,一般包括伴隨著性活動和作為性活動前奏的所有行為表現,如曲調多變的鳴囀、飛行中的特技表演、絢麗的舞姿、展示華麗的婚裝等等,有時可以持續幾個小時,甚至幾天。

鳥類以築造精巧的巢窩著稱。多數種類營獨巢,少數種類為群巢或鬆散的群巢,有些小型鳥類能在大的鳥巢的縫隙內築巢繁殖,或在黃鼠或旱獺的洞穴內築巢繁殖。鳥巢基本上可以歸納為淺巢(鴕鳥、海鷗、沙雞、夜鷹等)、泥巢(燕等)、洞巢(鸚鵡、戴勝、犀鳥、啄木鳥、鴛鴦等)、枝架巢(喜鵲、烏鴉等)、公巢(織布鳥、犀鵑等)、紡織巢(山雀、文鳥、織布鳥等,有杯狀、袋狀、吊巢等形狀)、浮巢(鸊鷉、雁、鴨、天鵝等)、縫葉巢(縫葉鶯等)等。鳥巢大都具有良好的隱蔽或偽裝,所築的巢隻供當年繁殖一窩雛鳥之用,少數種類能利用當年築造的舊巢繼續繁殖第二窩,或連續數年修補使用舊巢。築巢活動通常是由雌鳥與雄鳥合力完成,有些是以雌鳥為主或全由雌鳥承擔,少數是以雄鳥為主或全由雄鳥承擔。個別種類的雄鳥還能在配對之前建造一些“偽巢”,這些粗劣的巢並不被雌鳥用以產卵,通常認為它是雄鳥求偶炫耀活動中的一種特殊形式。

雌鳥一般在築巢完成之後的1一2天內產出第一枚卵,通常在最後一枚卵產出之後半天到一天之內開始孵卵,少數種類於第一枚卵產出後即開始孵卵,因而各卵的胚胎發育程度有明顯差別。絕大多數的鳥卵是橢圓形和卵圓形的,因為這種卵在巢內所占的空間麵積小,一頭鈍圓,一頭尖小,便於在巢內集中,有利於孵化。卵殼多帶有顏色、斑點或花紋;斑紋常在卵的鈍端密集,並有時構成深色的環輪。產卵的數目(窩卵數)以及色澤,通常在同一種鳥類是比較穩定的,存在著種的特異性,少數在色澤上有變異。

孵卵活動主要有三種形式:第一種是由兩性輪流承擔,或兩性輪流但以雌鳥為主;第二種是全部由雌鳥孵卵;第三種是全部由雄鳥承擔。其中前兩種較為常見,在這兩種情況下,雄鳥通常主要負責保衛巢區並捕食飼喂孵卵的雌鳥。不同種類的孵化期長短不一,但同一種鳥類的孵化期是較為固定的。

鳥類的雛鳥有早成雛和晚成雛之分。雁類、雞類、鶴類等的雛鳥為早成雛,雛鳥在出殼後就已經充分發育,通體被有絨羽,眼睛已經睜開,腿腳有力,待絨羽風幹後即能跟隨親鳥奔走覓食。鴿類、鷹類、雀類等的雛鳥為晚成雛,雛鳥出殼後身體裸露或微具絨羽,眼睛不能睜開,四肢軟弱無力,需經親鳥飼喂一段時間,在巢內繼續完成生長發育後,才能獨立生活。

7.象的起源與進化

大象

象在分類學上隸屬於哺乳綱、長鼻目、象科,原產於非洲,其祖先為大約5500萬-3600萬年前的始新世後期,出現於埃及、蘇丹等地的始祖象。它的體形大小與家豬差不多,生活習性則近似河馬。身體結構比較原始,並不特化,尚未出現大的象牙和長鼻,但第二對門齒已經比兩旁的牙齒長大一些,有向大象牙發育的趨勢,鼻子也比其他動物的略長一些。大約在距今3000萬年前的漸新世晚期,始祖象沿著三個方向發展,一支是恐象,一支是短頜乳齒象,第三支經過長頜乳齒象、劍齒象等階段,最後進化到現代象。

恐象沒有巨大的象牙,但下頜骨卻有一對向下彎的大牙,頰齒的齒冠由兩個尖的脊組成。它是從象的原始類型中分化出來的一個特殊旁枝,曾經生活在歐亞大陸和非洲,從中新世早期出現,一直到更新世絕滅。

乳齒象是始祖象的直接後裔,最早出現的是漸新世初期分布於非洲的古乳齒象。它的身體比始祖象大一倍,上門齒進一步發育,成為持續生長的、向下彎曲的長牙。釉質層僅限於牙齒的外側。臼齒有三個橫脊,所有的臼齒都同時使用,而不是一個接替一個生長和使用。

乳齒象類包括長頜乳齒象和短頜乳齒象。以嵌齒象和鋸齒象為代表的長頜乳齒象的頜骨,特別是下頜骨都比較長,頰齒上的齒尖都成為鈍的乳齒狀。以軛齒象為代表的短頜乳齒象的頜骨短,頰齒上的齒尖並不形成明顯的乳突狀,而是許多小尖連結在一起成為“脊形齒”。

脊棱象是介於長頜乳齒象與原始象類之間的長鼻類,由乳齒象進一步發展而來,臼齒上乳齒的數目增多,並和同一橫排上的乳突聯接起來,發展形成一條條橫脊。以後又在上新世和更新世出現了劍齒象,它的身軀龐大,四肢很長,頭骨高大,上頜的牙長而彎曲,下頜短而無牙,臼齒大大地伸長,每一個臼齒的齒冠上有很多低的橫脊。我國的劍齒象在上新世初期已經出現,到更新世中期仍然廣泛分布。迄今為止已經發現8種,包括著名的山西榆社早上新世的桑氏劍齒象,廣西柳城早更新世的前東方劍齒象,長江以南各省中更新世的東方劍齒象,以及甘肅合水縣發現的更新世早期的黃河古象等。

現生的長鼻目中僅有非洲象和亞洲象2種,分別棲息在亞洲和非洲的熱帶地區。它們是陸地上最大的現生動物,外形也十分相似,但在形態上也有很多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非洲象的體型比亞洲象大;

2.非洲象的三角形耳朵要比亞洲象的四角形耳朵大一倍多,好似兩支巨大的蒲扇;

3.非洲象的象牙也比亞洲象的長得多,而且雄獸和雌獸都有象牙,亞洲象則隻有雄獸有象牙;

4.非洲象的鼻子上有環裂的皺紋,又多又深,就像是一節一節的水龍帶,鼻端上有兩根指狀物,亞洲象的鼻子則較為光滑,鼻端上隻有一根指狀物;

5.非洲象的脊背向下塌陷,亞洲象的脊背略微向上弓起;

6.非洲象的頭頂是平的,而亞洲象的額頭有兩個凸起的包,俗稱智慧瘤,中間則凹下;

7.非洲象的前肢具4趾,後肢具3蹄,而亞洲象的前肢具5趾,後肢具4趾;

8.非洲象的肩部、臀部的位置最高,而亞洲象頭部的位置最高。在解剖學上,非洲象有21根肋骨和26塊尾椎骨,而亞洲象有19根肋骨和33塊尾椎骨。在生態習性上,亞洲象以森林或叢林環境為主,非洲象則主要棲息於草原或稀樹草原中。在進化程度上,非洲象較為原始。

8.鶴頂紅之說

丹頂鶴

自古以來,丹頂鶴頭上的“丹頂”常常被認為是一種劇毒物質,稱為“鶴頂紅”或“丹毒”,一旦入口,便會致人於死地,無可救藥。據說皇帝在處死大臣時,就是在所賜酒中放入“丹毒”。大臣們也都置“鶴頂紅”於朝珠中,以便急難時服以自盡。在武俠小說中,武林中人常用這種劇毒之物來施展其下毒的高超本領。其實,這些說法都是毫無根據的。

丹頂鶴體態高雅,舞姿優美,鳴聲如笛,富有音韻,自古以來就深受人們的喜愛,在我國古代詩歌、繪畫等藝術作品中,對它的矯美形態,無不交口稱讚。早在2100年前,河北滿城漢墓出土的漆器上,就清晰地繪有丹頂鶴的圖案。漢景帝(公元前156一前143)時的路喬如曾作《鶴賦》,開頭就指出:丹頂鶴為“白鳥朱冠”。三國吳人陸璣在《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中更是作了細致的描述:“大如鵝,長腳,青翼,高三尺餘,赤頂,赤目,喙長四寸餘,多純白”。唐朝詩人描寫丹頂鶴的句子尤其繁多,如薛能在《答賈支使寄鶴》中寫道:“瑞羽奇姿踉蹌形,稱為仙馭過青冥”。白居易在《池鶴》中說:“低頭乍恐丹砂落,曬翅常疑白雪消”。張賁也有:“渥頂鮮毛品格馴,莎庭閑暇重難群。”的句子。可見古人認為,丹頂鶴的美,在於它的整個形體的和諧一致,而這種美的奧秘之處,無疑是因為它在那玉羽霜毛之上還具有一個渥(朱)頂、丹砂,顯得典雅而風流,令人難以忘懷。明朝王象晉的《群芳譜》中評價丹頂鶴:“體尚潔,故色白;聲聞天,故頭赤。”以及:“丹頂赤目,赤頰青腳。”丹頂鶴全身素裝,但在頭頂部沒有羽毛,露出鮮紅色的皮膚,十分醒目,這種顏色實際是膚色和血色的交融,丹頂鶴也因此而得名。

丹頂鶴的幼鳥是沒有“丹頂”的,隻有達到性成熟後,“丹頂”才會出現,因此完全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是由垂體前葉分泌的促性腺素作用於生殖腺,促其分泌性激素作用的結果。

“丹頂”的大小和色度並非一成不變。對於季節來說,春季時發情時紅色區域較大,而且色彩鮮豔;冬季則較小。對於情緒來說,輕鬆時紅色區域較大,色澤鮮豔;恐懼時則較小。對於身體狀況來說,健康時紅色區域較大;生病時則縮小,而且色彩明顯暗淡,其表麵還略顯白色。當丹頂鶴死亡後,其“丹頂”就會漸漸褪去紅色。

有人曾經做過試驗,在小動物的食物中加入了丹頂鶴的“丹頂”的細屑。小動物們吃了以後並沒有什麼異常的反應,這至少說明了“丹頂”並沒有劇毒。那麼,古人所說的“丹毒”或“鶴頂紅”到底是什麼物質呢?其實這些東西就是砒霜,即不純的三氧化二砷,呈紅色,又叫紅礬,有劇毒,“鶴頂紅”不過是古時候對砒霜的一個隱晦的說法而已。

9.動物嗅覺的敏銳

在適應自然界各種生存環境的過程中,很多動物的嗅覺在浸長的歲月中發育得相當靈敏,其中有的種類的敏銳程度令人驚奇不已。

許多昆蟲都是靠釋放一種有特殊氣味的微量物質進行通信聯係的。在東南亞的森林中有一種巨大、美麗的飛蛾經常出沒,名叫阿特拉斯蛾,屬於蠶蛾的一種。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飛蛾之一,雙翅展開的距離可達20厘米,翅膀的頂端看上去像蛇頭,有時可以將捕食者嚇退。它的頭上長著巨大的毛茸茸的觸角,雄蛾尤為顯著,並且利用觸角在數百米外就可以嗅到雌蛾釋放出的一種含有特殊酶的化學信息的氣味。

許多魚類的嗅覺也很靈敏。大海中的鯊魚能在血液在水中的濃度僅有億分之一的情況下嗅出受傷動物的血腥味,從而捕捉到獵物。也有的魚的皮膚一旦受損傷,其中的特殊細胞就會釋放出帶有特殊氣味的警戒激素,這些物質深入水中後,同伴們就會立即逃之夭夭。

鮭魚則利用其奇妙的嗅覺在海中做遠距離洄遊,然後沿河上溯,來到它們多年前的出生地繁衍後代。它們利用嗅覺找到返鄉之路,每段河流對於它們來說都有自己獨特的氣味。沿溪流上溯要比順流而下困難得多,但在繁殖期,它們不顧一切地遊回四五年前從卵中孵化出來時所在的同一處河床。在衝過許多七八米高的瀑布遊到出生地時,它們幾乎筋疲力竭,但還要做最後一項工作,在產下數千枚卵之後,它們大多將死去。魚苗要在河中用一年左右時間覓食和成長,然後便遊向大海,直到三四年後再重返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