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大自然之奇觀(1 / 3)

1.東非大裂穀

東非大裂穀

東非大裂穀是世界大陸上最大的斷裂帶,從衛星照片上看去猶如一道巨大的傷疤。這條裂穀帶位於非洲東部,南起讚比西河口一帶,向北經希雷河穀至馬拉維湖(尼亞薩湖)北部後分為東西2支:東支裂穀帶沿維多利亞湖東側,向北經坦桑尼亞、肯尼亞中部,穿過埃塞俄比亞高原入紅海,再由紅海向西北方向延伸抵約旦穀地,全長近6000千米。這裏的裂穀帶寬度較大,穀底大多比較平坦。裂穀兩側是陡峭的斷崖,穀底與斷崖頂部的高差從幾百米到2000米不等。西支裂穀帶大致沿維多利亞湖西側由南向北穿過坦噶尼喀湖、基伍湖等一串湖泊,向北逐漸消失,規模比較小。東非裂穀帶兩側的高原上分布有眾多的火山,如乞力馬紮羅山、肯尼亞山、尼拉貢戈火山等,穀底則有呈串珠狀的湖泊約30多個。這些湖泊多狹長水深,其中坦噶尼喀湖南北長670千米,東西寬40千米-80千米,是世界上最狹長的湖泊,平均水深達1130米,僅次於北亞的貝加爾湖,為世界第二深湖。

在1000多萬年前,地殼的斷裂作用形成了這一巨大的陷落帶。板塊構造學說認為,這裏是陸塊分離的地方,即非洲東部正好處於地幔物質上升流動強烈的地帶。在上升流作用下,東非地殼抬升形成高原,上升流向兩側相反方向的分散作用使地殼脆弱部分張裂、斷陷而成為裂穀帶。張裂的平均速度為每年2厘米-4厘米,這一作用至今一直持續不斷地進行著,裂穀帶仍在不斷地向兩側擴展著。由於這裏是地殼運動活躍的地帶,因而多火山多地震。

東非大裂穀是縱貫東部非洲的地理奇觀,是世界上最大的斷層陷落帶,有地球的傷疤之稱據說由於約三千萬年前的地殼板塊運動,非洲東部地層斷裂而形成。有關地理學家預言,未來非洲大陸將沿裂穀斷裂成兩個大陸板塊。

東非大裂穀分東西兩支。東支南起莫桑比克境內西雷河口,向北穿越肯尼亞全境,一直延伸到西亞的約旦河岸,全長5800公裏(一說6500公裏)。其中以肯尼亞境內的一段具有最顯著的地貌特征。這段峽穀長約800多公裏,寬50-100公裏,深450-1000米。裂穀兩側斷層崖壁陡峻,象築起的兩道高牆,穀深達幾百米至2000米,高差懸殊。首都內羅畢就坐落在裂穀南端的東牆上。茂密的原始森林覆蓋著群山,無數熱帶野生動物生活在群山的懷抱中,一座座高大的死火山屹立在群山之中,在火山熔岩中蘊藏著大批古人類、古生物化石,是地質學、考古學、人類學的寶貴研究資料。裂穀底部是一片開闊的原野,20多個狹長的湖泊,有如一串串晶瑩的藍寶石,散落在穀地。中部的納瓦沙湖和納庫魯湖是鳥類等動物的棲息之地,也是肯重要的遊覽區和野生動物保護區,其中的納瓦沙湖湖麵海拔1900米,是裂穀內最高的湖。南部馬加迪湖產天然堿,是肯重要礦產資源。北部圖爾卡納湖,是人類發祥地之一,曾在此發現過260萬年前古人類頭蓋骨化石。

裂穀地帶由於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是肯尼亞主要的農業區。東非大裂穀帶湖區,河流從四周高地注入湖泊,湖區雨量充沛,河網稠密,馬隆貝湖馬拉維南部湖泊。北距馬拉維湖南口僅19公裏。長29公裏,寬14.5公裏,麵積420平方公裏。水深10-13米。地處東非大裂穀南段,希雷河流貫。原為馬拉維湖一部分,因水麵下降而分出。富水產,漁業發達。有通航之利非洲起源說是目前的主流學說。科學家在東非大裂穀地帶發現了大量的早期古人類化石,尤其“露西”的骨架化石同時呈現了人、猿的形態結構特點。東非大裂穀帶也是非洲地震最頻繁、最強烈的地區。

在肯尼亞境內,裂穀的輪廓非常清晰,它縱貫南北,將這個國家劈為兩半,恰好與橫穿全國的赤道相交叉,因此,肯尼亞獲得了一個十分有趣的稱號:“東非十字架”。裂穀兩側,斷壁懸崖,山巒起伏,猶如高聳的兩垛牆,首都內羅畢就坐落在裂穀南端的東“牆”上方。登上懸崖,放眼望去,隻見裂穀底部鬆柏疊翠、深不可測,那一座座死火山就像拋擲在溝壑中的彈丸,串串湖泊宛如閃閃發光的寶石。裂穀樂側的肯尼亞山,海拔5199米,是非洲第二高峰。

這一帶是東非大平原,也是非洲地勢最高的地主,氣候溫和涼爽,雨量充沛,山清水秀,物產豐富,盛產茶葉、咖啡、水果、除蟲菊、俞麻等。在這裏,咖啡豆一年可以采摘兩次,茶葉一年內有9個多月可以每半個月采摘一次,除蟲菊全年中可以每10天至14天采摘一次,而俞麻成熟後天天可以收割。

東非大裂穀還是一座巨型天然畜水池,非洲大部分湖泊都集中在這裏,大大小小約有30來個,例如阿貝湖、沙拉湖、圖爾卡納湖、馬加迪湖、(位於東、西兩支裂穀帶之間高原麵上)維多利亞湖、基奧加湖等,屬陸地局部拗陷而成的湖泊,湖水較淺,前者為非洲第一大湖。馬拉維湖(長度相當於其最大寬度7倍,最深達706米,為世界第四深湖)、坦噶尼喀湖(長度相當於其最大寬度的10.3倍,最深處達1470米,為世界第二深湖)等。這些湖泊呈長條狀展開,順裂穀帶宮成串珠狀,成為東非高原上的一大美景。

這些裂穀帶的湖泊,水色湛藍,遼闊浩蕩,千變萬化,不僅是旅遊觀光的勝地,而且湖區水量豐富,湖濱土地肥活,植被茂盛,野生動物眾多,大象、河馬、非洲獅、犀牛、羚羊、狐狼、紅鶴、禿鷲等都在這裏棲息。坦桑尼亞、肯尼亞等國政府,已將這些地方辟為野生動物園或者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比如,位於肯尼亞峽穀省省會納庫魯近郊的納庫魯湖,是一個鳥類資源豐富的湖泊,共有鳥類400多種,是肯尼亞重保護的國家公園。在結眾多的鳥類之中,有一種名叫弗拉明哥的鳥,被稱為世界上最漂亮的鳥,一般情況下,有5萬多隻火烈鳥聚集在湖區,最多時可達到15萬多隻。當成千上萬隻鳥兒在湖麵上飛翔或者在湖畔棲息時,遠遠望去,一片紅霞,十分好看。

有許多人在沒有見東非大裂穀之前,憑他們的想象認為,那裏一定是一條狹長、黑暗、陰森、恐怖的斷澗深,其間荒草漫漫,怪石嶙峋,涉無人煙。其實,當你來到裂穀之處,展現在眼前的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遠處,茂密的原始森林覆蓋著宮綿的群峰,山坡上長滿了盛開著的紫紅色、淡黃色花朵的仙人濱、仙人球,近處,草原廣袤,翠綠的灌木叢散落其間,野草青青,花香陣陣,草原深處的幾處湖水波光閃,山水之間,白去飄蕩。裂穀底部,平平整整,坦坦蕩蕩,牧草豐美,林木蔥蘢,生機盎然。

此時此刻,你就會真正感到,隻有親臨裂穀之巔,才能切身體驗到自然界這種舉世無雙的奇秀景色,感受天地之廣闊,氣象之萬千。

東非大裂穀是怎樣形成的呢?據地質學家們考察研究認為,大約3000萬年以前,由於強烈的地殼斷裂運動,使得同阿拉伯古陸塊相分離的大陸漂移運動而形成這個裂穀。那時候,這一地區的地殼處在大運動時期,整個區域出現抬升現象,地殼下麵的地幔物質上升分流,產生巨大的張力,正是在這種張力的作用之下,地殼發生大斷裂,從而形成裂穀。由於抬升運動不斷的進行,地殼的斷裂不斷產生,地下熔岩不斷的湧出,漸漸形成了高大的熔岩高原。高原上的火山則變成眾多的山峰,而斷裂的下陷地帶則成為大裂穀的穀底。

據地球物理勘探資料分析,得出結論認為,東非裂穀帶存在著許多活火山,抬升現象迄今仍然在不停地向兩翼擴張,雖然速度非常緩慢,近200萬年來,平均每年的擴張速度僅僅為2至4厘米,但如果依此不停地發燕尾服下去,未來的某一天,東非大裂穀終會將它東麵的陸地從非洲大陸分離出去,從而產生一片新的海洋以及眾多的島嶼。

東非大裂穀還是人類文明最最的發祥地之一,20世紀50年代末期,在東非大裂穀東支的西側、坦桑尼亞北部的奧杜韋穀地,發現了具史前人的頭骨化石,據測定分析,生存年代距今足有200萬年,這具頭骨化石被命名東非勇士為“東非人”。1972年,在裂穀北段的圖爾卡納湖畔,發掘出一具生存年代已經有290萬年的頭骨,其牲與現代人十分近似,被認為是已經完成從猿到人過渡階段的典型的“能人”。1975年,在坦桑尼亞與肯尼亞交界處的裂穀地帶,發現了距今已經有350萬年的“能人”遺骨,並在硬化的火山灰燼層中發現了一段延續22米的“能人”足印。這說明,早在350萬年以前,大裂穀地區已經出現能夠直立行走的人,屬於人類最早的成員。

東非大裂穀地區的這一係列考古發現證明,昔日被西方殖民主義者說成的“野蠻、貧窮、落後的非洲”,實際上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之一,是一塊擁有光輝燦爛古代文明的土地。

2.巴塔哥尼亞

巴塔哥尼亞高原是阿根廷和南美洲的重要地區。西班牙語中,“巴塔哥尼亞”是“巨足”的意思。1519年,隨麥哲倫環球旅行到達今天裏瓦達維亞海軍準將城附近的意大利學者安東尼奧·皮加費塔,看到當地土著居民-巴塔哥恩族人腳著胖大笨重的獸皮鞋子,在海灘上留下巨大的腳印,便把這裏命名為巴塔哥尼亞。巴塔哥尼亞高原,自然環境獨具特色,礦產資源非常豐富,具有一定經濟基礎和巨大發展潛力。

1.獨特的自然環境:

巴塔哥尼亞高原北起南緯36°的科羅拉多河,南到火地島,西接安第斯山,東臨大西洋。麵積786938km2,占全國領土的28%,包括內烏肯、裏奧內格羅、丘布特、聖克魯斯4省和火地島區。是個自然地理環境比較獨特的地方。

巴塔哥尼亞西接安第斯山脈,雪峰與火山映照,冰川同密林交錯,辟有大量的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位於聖克魯斯省西南部冰川國家公園內的佩裏托·莫雷諾大冰川,高達3600m,綿延200km,冰層不停地移動斷裂,加上呼嘯盤旋的山風,公園裏充斥著雷鳴般的巨響。內烏肯省西北部拉寧國家公園裏有21個大大小小的湖泊和一座海拔3774m的拉寧死火山。這裏還保存著遠古原始森林,樹高幹粗,枝繁葉茂,蒼勁挺拔。巴塔哥尼亞地區,還分布著內烏肯省布蘭卡沼澤自然保護區、聖克魯斯省佩雷托·莫雷諾國家公園、火地島國家公園保留地、丘布特省瓦爾德斯半島國家海洋公園等壯美的自然景觀及保護區內的駱馬、兀鷹、美洲豹、海獅、海象、企鵝等珍貴動物。

巴塔哥尼亞東部則是以遼闊的台地為主的荒漠和半荒漠高原。自西向東作階梯狀傾斜,東部則以陡峭的懸崖直逼大西洋,受古代冰川及現代幹旱氣候的影響,地表多冰蝕穀、冰磧丘、冰緣湖積冰水沉積及多種風蝕、風積地貌。

巴塔哥尼亞氣候條件惡劣,素有“風土高原”之稱。受大陸麵積狹窄、居安第斯山背風位置及沿海福克蘭寒流等的綜合影響,荒漠直抵東海岸,但大陸性特征不很強烈,冬夏沒有極端的低溫和高溫,7月均溫0℃-4℃,1月均溫為12℃-20℃。降水稀少,全區年均降水量不超過300mm,並呈自西向東遞減趨勢。風力強盛,常吹時速超過110km的狂風,塵暴不斷。

巴塔哥尼亞水文狀況獨特,雖然荒漠廣布但內流區域狹小,內流區僅局限於內格羅河與丘布特河之間狹小地區。其餘地區河流因承受山地冰雪融水或冰蝕湖供給而成為過境外流河。但畢竟受幹旱氣候製約,眾多河流中僅有科羅拉多河、內格羅河、丘布特河河水充沛可航運、灌溉、發電。成為巴塔哥尼亞發展農、牧、林各業的河穀平原基地。

整個南美洲湖泊貧乏,但巴塔哥尼亞地區安第斯山脈東麓東側,冰蝕湖、冰磧湖廣布,大大小小共有300多個,構成南美唯一的重要湖群。

2.豐富的礦產資源:

特殊的構造基礎和複雜的地質條件造就了巴塔哥尼亞良好的資源環境和豐富的礦藏條件。巴塔哥尼亞是阿根廷最具美好開發前景的地區。

巴塔哥尼亞地區石油儲量大、分布廣。近年來又在沿海大陸架找到更多更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目前,以裏瓦達維亞為中心的巴塔哥尼亞地區已成為阿根廷最大的石油基地,產量占全國石油總產量的60%以上。

巴塔哥尼亞南端的裏奧圖爾比奧是阿根廷最大的煤礦區,阿根廷全國工業用煤幾乎全由這個煤礦供應。此外,巴塔哥尼亞地區的火地島、聖胡安及高原山脈區還蘊藏著豐富的泥煤。

巴塔哥尼亞中部地區有豐富的鈾礦,現已發現並已建成丘布特省的洛斯阿爾多貝斯鈾礦等3座鈾礦。丘布特省還蘊藏著豐富的鋁土,裏奧內格羅省的謝拉格朗德則有一座大鐵礦。此外,巴塔哥尼亞地區還有鉬、銅、鋅、鉛、石灰、耐火粘土和陶土等礦產。

3.起步的民族經濟:

巴塔哥尼亞地區擁有比較發達的畜牧業和水果蔬菜生產,基礎工業也從無到有、初具規模。它正在成為阿根廷重要的經濟增長點。

巴塔哥尼亞地區的西部安第斯山脈南麓東部台地,夏雨較多,牧草豐富,是阿根廷最大的養羊區,主要飼養毛肉兩用羊和毛用美利奴羊,養羊數量和羊毛產量占全國的50%左右。瓦爾德斯半島和卡馬羅內斯地區所產羊毛質地優良,在國際市場上享有盛名。近年來,在科羅拉多河和內格羅河峽穀引水灌溉,種植苜蓿,養牛試驗獲得成功,剪毛業、肉類冷藏加工業亦隨之發展。

內烏肯和裏奧內格羅峽穀地帶,光照充足,灌溉便利,是阿根廷的水果和蔬菜生產基地之一。水果有葡萄、桃、李、杏、櫻桃等,大部分水果加工後出口巴西,葡萄用來釀酒,產量居世界第三位。

巴塔哥尼亞林業資源豐富,這裏不僅有千年樹齡的原始森林,近年來,又增加了人工林,每年可提供原木板材100000m3。

巴塔哥尼亞有著漫長的海岸線,漁業資源十分豐富,阿根廷40%的漁業資源都集中在巴塔哥尼亞近海海域,這裏有名貴的鱈魚、鮭魚、鱒魚以及抹香鯨等,水產捕撈和加工也有一定的發展。

巴塔哥尼亞工業基礎較差,除礦產、石油、天然氣和石油化工外,僅有一些肉類冷藏、食品加工等工業。但這裏是人類學家、博物學家向往和進行科學考察的地區;現在已成為南極洲考察的基地和核能研究的中心之一。

4.美好的發展前景

巴塔哥尼亞是一個正在開發的地區。本世紀40年代以來,曆屆阿根廷政府都非常重視巴塔哥尼亞地區的拓殖、開發,製定和實行鼓勵各種有利於該地區發展的人口、資金、技術、物資、設備的遷移等政策,期望把它變成一個牧、農、工各業都很發達的地區,進而成為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新生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