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1月20日至30日,蔣介石參加在廣州召開的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期間(24日)受孫中山委派為陸軍軍官學校籌備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不願赴任。借口經費拮據辭職返鄉。2月29日,孫中山發電給蔣介石,電謂:“現在籌備即著手進行,經費亦有著落,軍官及學生來者逾數百人,且兄在職,辭呈未準,何得拂然而行。希即返,勿延誤。”但蔣介石給孫中山寫信,說孫中山依靠的人多為趨炎附勢,依阿諂諛之徒,仍不到職。3月21日黃埔軍校入學考試時,孫中山仍然任命蔣介石為考試委員長,蔣介石在到職前,由李濟深暫代,孫中山依賴蔣氏之深切由此可見。直到4月26日,蔣介石才到校辦公。5月3日孫中山正式任命蔣介石為黃埔軍校校長,兼粵軍參謀長。
那年他才三十七歲。
蔣介石矚望南天。那時候,他生逢亂世,卻如魚得水,自認為是天賦雄才。在他握有黃埔軍校和粵軍參謀長之後,審時度勢,不再觀望,而決定激流勇進。日本振武學校的武士道校風,對他有著深刻的影響,他在日本新瀉縣高田鎮的野炮第十三聯隊實習時,就充分表現了出來。
1925年2月3日(他任黃埔軍校校長正好九個月),他率以黃埔軍校教導團和學生軍組成的精銳師,擔任先鋒部隊,從廣州出發,迎擊陳炯明的叛軍,開始了第一次東征,那時他作為校長,竟能身先士卒與部隊一同衝鋒陷陣,所以在黃埔軍校師生中,他贏得了聲望。
北伐,使他獲得了榮耀,而上海的對共產黨人的大屠殺,使他的兩手沾滿了革命誌士的血跡,由北伐“英雄”一變而為千古罪人!
可怕的從革命到叛變革命的蛻變,於是,他把孫中山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政策,踏進了抗俄反共鎮壓工農的血海。
他的權力欲望,無限膨脹起來,他要成為中華民族的主宰。這種獨裁者的野心,在他看來,是一種強烈的使命感。這是希特勒坐在蘭德斯堡監獄裏和後來在伯希特斯加登別墅的陽台上,向魯道夫·赫斯口授他的《我的奮鬥》時,所產生的那種使命感:他要建立和統治第三帝國!
既是一個天生殘忍的殺手,也是一個天生手執令旗的主帥,這是希特勒的特性。而蔣介石也具備這種特性,但他是中國式的,一切用中國方式表現出來。1933年2月27日,戈林策劃焚燒國會大廈,誣陷共產黨為縱火犯,實行全國大逮捕;而蔣介石在1926年2月20日製造“中山艦事件”,謊稱共產黨人指揮的中山艦要炮轟黃埔,借以逮捕和監視共產黨人。這種手法比希特勒早用了七年。
初冬的夜風送來一陣陣如泣如訴的琴聲,這是從侍從副官們的宿舍裏傳來的。夜的寂靜使柔弱的琴聲變得清晰。蔣介石駐足靜昕,那是留聲機在播放,他聽不出是什麼曲子,但沉鬱傷感的音韻似在訴說情懷隱衷,與目前追剿堵截共軍西竄的氣氛極不協調。爾後,唱片換了,那是他所熟悉的越劇《庵堂認母》,這出戲使他深深地陷入早年的記憶之中。
蔣介石想起了他的母親:
禍及賢慈當年頑梗悔已晚
愧為逆子終身沉痛恨靡涯
這是他為母親所寫的墓聯。“蔣母墓”對蔣介石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從這裏可以看到蔣介石的一個側麵。
“蔣母之墓”是孫中山所題。蔣母下葬時,陳果夫、戴季陶、居正等人專程來到溪口吊唁,孫中山為蔣母寫了祭文,譚延閩敬錄於石碑。孫中山祭文石碑左側,是吳敬恒所書的《中國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獎慰蔣中正同誌文》石碑。這時,已經把蔣介石樹為國民黨的最高領袖了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29年3月15-27日在南京召開。會議宣布開除共產黨人和國民黨左派人士的國民黨黨籍。宣布永遠開除李宗仁、白崇禧、李濟深、陳公博、甘乃光等人黨籍,顧孟餘開除黨籍三年,給予汪精衛以書麵警告。並決定出兵討伐桂係“護黨救國軍”。國民黨三大,確立了蔣介石的獨裁統治。自此,蔣介石身價倍增,成了國民黨的主宰。此後,他所強烈地追求的目標,就是統一中國了。
但是,這個目標,時常在勃勃野心和心灰意冷中沉浮。自信使他自傲,氣餒使他暴躁,沉鬱使他失常,憂慮使他怪張。
蔣介石的思緒,在寒冷的夜空裏自由飛翔,像個迷途的飛鳥找不到它的窠巢。
二、臨川之夜
頂端呈羽冠狀的鑲有花瓷磚的大壁爐裏,有幾段木柴在“劈劈啪啪”地燃燒,因為這個客廳太大,又加室外狂風咆哮,仍然使剛剛到達南昌的宋美齡感到寒冷。她脫去鑲有雪白柔毛滾邊的披風之後,隻穿一襲錦繡長袍,雖然風姿卓約體態嫻雅輕盈,委實也穿得太少了。這是長久沒有住人的寬敞的客廳,溫熱的爐火反而使室內彌漫著潮氣。厚重的窗簾,在室外冰冷的氣流衝擊下微微顫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