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東北十四年抗戰情況概略說明(1 / 1)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在沈陽發動事變,以奪取北大營為標誌開始了對東北的全麵侵略。

東北軍民從此開始了漫長的抵抗。最初,東北的民眾寄希望於張學良的東北軍和南京國民政府,希望官方能夠承擔起守土有責的責任。但東北軍卻采取了全麵的不抵抗政策,南京國民政府則一味依賴國際調停,結果盡管東北軍官兵不乏奮起抵抗者,仍難以避免東北各要點在短時間內淪陷。此後,不甘屈服的東北民眾在關內抵抗力量的支持下,以自發的形式組建義勇軍進行抗戰。由於被日軍割斷了和關內的聯係,同時義勇軍內部也缺乏統一指揮,矛盾重重,最終義勇軍大部在1933年解體,其殘部和東北抗日聯軍合作,有的一直抵抗到上世紀40年代。至此東北各地基本已經陷入日軍和其扶植的偽滿洲國控製。

此時,中共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開始登上曆史舞台,在東北各地號召民眾,英勇抗敵。日軍將“滿洲”視為其生命線派出重兵據守,殘酷鎮壓我國抵抗軍民。1940年,損失慘重的東北抗日聯軍主力退入蘇聯,但仍留部分部隊在東北境內作戰,並建立地下組織,一直堅持到抗戰勝利。東北民眾自發的抵抗也從未停歇,而入關的東北軍也成為全麵抗戰的重要力量之一。

1945年,東北抗日聯軍部隊先盟軍突入國境,8月15日,日軍宣布無條件投降,東北14年的抵抗,始告勝利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