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對錦州的轟炸一時引起了國際社會非常密切的關注和譴責。10月9日,美國國務卿史汀生第一次向內閣會議通報了日軍轟炸錦州的事件,並召見了日本駐美大使,指出日本在錦州的做法違背了國聯決議的精神。英國外交大臣裏丁在給英國駐日大使的指示中表示自己“被轟炸錦州的報道攪得心煩意亂”。國聯理事會也在國民政府的要求下將原訂10月14日召開的會議提前召開。麵對因轟炸錦州引發的國際關注,日本方麵自己也承認“日軍轟炸錦州,使國聯空氣惡化,對日本非常不利”。
一時,仿佛牽一發而動全身,日軍的轟炸成了國際重大事件。而如果查看當時中方檔案,也會發現日軍的空中優勢和飛機助戰,是中方將領解釋戰鬥失利的重要理由,他們普遍對日軍的製空權談虎色變。
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在日軍兩次轟炸錦州的行動中,都有一批法國飛機參加戰鬥。這批法國“包特茲”飛機,日軍根據諧音稱為“保貞式”飛機,是其在“九一八”事變後廣泛使用的機種。
日軍怎麼會有法國飛機呢?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些飛機正是東北軍的裝備,東北軍的“包特茲”飛機至少有15架在“九一八”之夜於沈陽落入日軍手中。
在“九一八”事變前夜,日軍狡猾地在沈陽舉行了多台由藝妓主持的酒會,將許多不明事態的東北軍軍官誘入局中,造成許多東北軍部隊在事變發生時群龍無首。東北軍航空部隊也有很多軍官被請到日本租界浪速通大街參加聚會,而適逢周末,在沈陽機場的東北軍各型飛機完全處於不設防狀態,加上戰鬥開始後東北軍上層下令禁止飛機升空,不準抵抗,結果東北空軍主力被日軍輕易全部繳獲(國民黨空軍少將,當時的東北航空大隊中隊長金恩心回憶“九一八”事變時自己曾率12架飛機從沈陽飛回北平,但並無其他佐證,存疑)。
根據日方統計,東北軍在沈陽東塔機場被俘的各型飛機,有英製“維梅”720馬力轟炸機;法製“包特茲”450馬力戰鬥轟炸機,“高德隆式”水陸兩用轟炸機;德製“容克”310馬力的偵察轟炸機;日製“八八式”偵察機和“甲式”戰鬥機,共計約兩百架,其中可以即刻使用的就有六十餘架,最多的是法國“包特茲”機,這是中東事件後張學良剛從法國進口的新飛機。日軍在使用東北軍原來雇傭的俄籍工員檢查試飛後,將這些飛機塗上了日本的國徽,將其改名為“保貞式”,廣泛用於東北戰場,有些則用於第二年日軍在上海發動的“一·二八”作戰。
東北軍飛機之所以受到如此集中而重大的損失,原因在於此前張學良指揮部隊在北平勘定石友三叛亂,曾將大批飛機調到關內,石友三被平定後,張曾令在北平的飛機返回沈陽,卻並未分散到東北各個機場,結果全被日軍繳獲。具有更強諷刺意味的是當時日軍在東北的飛機不過12架而已,製空權,本來應該屬於東北軍的。
被自己的飛機轟炸實在是件窩囊的事情。但幸而東北空軍的官兵們是有血性的漢子。他們在沈陽失陷後紛紛用各種方法返回關內,並加入國民黨中央空軍,“七七”事變後大多數人參加對日軍的空戰。他們中間,最著名的莫過於中國空軍的“天神”高誌航,這名中國優秀的王牌飛行員和指揮官,就是原東北空軍的成員。
有這樣一批漢子,東北空軍總算可以一出沈陽丟飛機的窩囊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