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階段,花澤友男十分活躍,他提出建議,於9月24日、29日、30日依次在鄭家屯,大石橋等處整備建立了多處前線機場,使關東軍戰鬥機的作戰活動半徑大大增加,利於配合地麵部隊遠距離的戰鬥行動。10月8日,花澤率隊轟炸錦州。同時,他還考察了在東塔機場繳獲原從法國進口的“包特茲”(POTEZ)等戰鬥機,並主持將其經東北軍招聘的白俄機務人員維修,塗上日本國徽而進行使用,花澤最後一戰中駕駛的,就是這樣一架原屬於東北軍的飛機。花澤一時成為了關東軍的空中明星。
在他被擊落一個月前,1931年12月19日,東京《朝日新聞》曾對花澤等日軍明星飛行員進行了采訪,當時花澤麵部帶有凍傷,但談起戰鬥來似乎信心十足。隻是,從這些日軍明星飛行員的話語中,也可以感到當時已經喪失了自己空中力量的東北軍部隊,曾對日軍飛機進行過頑強而有效的抵抗——花澤提到,自己的部隊飛機曾多次被東北軍和義勇軍擊中,不得不選擇靠近日軍控製的鐵路線迫降,他的僚機曾被擊中十餘彈勉強返回;他部下的中林曹長機發動機中彈,被中國軍隊擊落,本人陣亡。
日軍泊隆愛少尉提到,自己的飛機在打虎山附近活動時曾被張學良部東北軍擊中,中彈十一發。
另一名浦中少尉更為誇張,其飛機竟然曾中彈二十三發,依然飛回。日軍佐藤中尉記載,馬賊(日軍對義勇軍的蔑稱)十分狡猾,竟然將繳獲的日本軍旗放在林間,偽裝失散的日軍,誘使日機低飛突然發起攻擊,若不是東北軍缺少高射炮,僅有輕武器對空射擊,日軍損失會大得多。
如果僅僅看當時中方上層的文件,日軍的飛機簡直如同空中霸王一樣不可戰勝。而看日方文獻,才能感到,日軍的飛機也並非無敵,實在是麻稈打狼,兩頭害怕。畢竟,“九一八”的時候,日本也沒有做好萬全的戰爭準備,大量裝備還在研發之中。
回到花澤大尉被擊落的報道,忽然發現,就在這則報道側麵,描述的是大淩河日軍守備隊中隊長被擊斃的消息,並驚呼該地日軍形勢危殆。
不完全統計,“九一八”事變後,錦州周圍有東北軍19萬人,假如當時東北軍能夠全力投入反擊,似乎擁有空中優勢,又是精兵強將組成的關東軍,真的那樣不可戰勝嗎?
可惜曆史沒有假設。
外篇(二) 轟炸錦州的法國飛機
日軍攻占沈陽後,東北軍主力退到錦州一線布防,但日軍並未因此止步。9月24日,日軍飛機對錦州進行偵察,並進行了第一次轟炸。10月8日,日軍再次轟炸錦州。特別是第二次轟炸。第一次“轟炸”,其實是日軍偵察之餘的順手之作。這次偵察的參加者竟然是日軍智囊,關東軍參謀石原莞爾,這個“九一八”的策劃者登上一架法製“包特茲”飛機的後座,並帶上了數枚炮彈改裝的炸彈,偵察完東北軍的陣地順手投擲下去,就完成了這次轟炸;而第二次轟炸,是本莊繁下令進行的,8日晨,日軍獨立飛行第八中隊長平田辰男少佐,率“八八式”偵察機四架飛抵沈陽,在長春以西宋家窪子機場與花澤友男大尉率領的獨立飛行第十中隊會合,該隊出動五架“包特茲”戰鬥機和二架“八八式”偵察機,兩個中隊日機共載25公斤類型的炸彈計75枚。這批敵機飛行高度為1300公尺。飛行了約240公裏之後,於13點40分到達了錦州,他們先後對錦州的東部和西北部進行轟炸,均遭到東北軍部隊的對空射擊。
轟炸完之後,平田率隊直接飛回沈陽,而花澤的五架“包特茲”戰鬥機因載油量少,航程短,中途至大石橋機場落地加油,18時飛回沈陽東塔機場。此戰炸死居民16人,重傷12人,這就是著名的“錦州轟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