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9章 哈爾濱真的有個王一民(1 / 2)

在《劉羅鍋傳奇》中飾演和紳的王剛老師,其大頭、圓眼、常帶一絲詭異微笑的形象早已家喻戶曉。不過,讓公眾知道這位藝術家的存在,最初卻不是從銀幕上。早年由王剛老師播講的兩部長篇評書,曾經給很多聽眾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一部是凡爾納的《神秘島》;另一部,則是描述東北抵抗運動的《夜幕下的哈爾濱》。後一部評書,塑造了一個傳奇性的人物——王一民。

評書中的王一民,是一名以家庭教師為職業掩護,在日寇占領的哈爾濱縱橫馳騁,從事隱蔽戰線工作的中共地下黨員。他不但有著堅忍不拔的意誌,成熟幹練的鬥爭技巧,而且機智倜儻,武藝高強。不但評書中的塞上簫、盧淑娟等深受他的影響,連收音機前的年輕人,也把他視為偶像。這應該是描寫東北抗戰文學作品中刻畫極成功的一個人物。不過,評書畢竟是評書,屬於文學創作。所以,當薩在偽滿洲國1933年編製的《殲滅共匪》中看到在“共匪大頭目”的清單中“王一民”的名字赫然在列,心中的驚詫大約不亞於有人在八路軍序列中找到有一個名叫李雲龍的團長。

《殲滅共匪》並不是一份公開出版物,而是偽滿洲國協和會1933年5月發行的機密文件,作為介紹共產黨在偽滿活動情況的參考資料,供偽滿高級軍政官員使用。

偽滿洲國協和會,是由日本關東軍的“智囊”石原莞爾一手締造的偽組織。這一組織由日本關東軍在幕後操縱,吸收偽滿高級軍政官員,主要目的在於幫助日軍穩固在東北的占領地區,限製和消滅抵抗力量。說來協和會的成立還有一段讓人啼笑皆非的軼事。基於“以華製華”的思想,石原提出了在偽滿建立偽組織的主張,受到日軍上下一致的支持,不料迂延日久,卻不見動靜。奇怪的石原詢問是怎麼回事兒,負責的官員告訴他因為溥儀不同意,所以不好成立。石原覺得莫名其妙,說溥儀算什麼,他怎麼敢反對關東軍的決定呢?對方說溥儀不是反對,是拚命反對。原因是你提出的這個偽組織叫作“協和黨”,清王朝當初就是革命黨人推翻的,他一聽“黨”這個字就反感得不得了,所以無論如何也不肯妥協。石原聽說原來如此,道,協和黨不合適,改成協和會如何?

這樣溥儀才算接受。大約,這件事是這個傀儡皇帝極少幾次跟日本主子叫板的舉動之一了。

《殲滅共匪》是一本約30頁的小冊子,內容包括了中共武裝和地下組織的活動情況,從蘇聯滲透的“共產國際”勢力在東北的分布情況等。其封麵帶有“機密”二字,加蓋收存者的印章,並注明“以印刷代謄寫”,說明了它的發行麵之狹小。此文件目前在日本自衛隊史料館和大阪府立圖書館各有一冊收藏。

在這冊資料中,日方根據其特務機關掌握的情報,在多處以圖表的方式羅列了東北共產黨的組織情況。

“王一民”的名字,出現在其描述中共滿洲“省委”幹部的一頁,說明其為滿洲省委“組織部長”。

難道在那個夜幕下的哈爾濱,真的曾有一個傳奇的王一民存在?

答案是完全正確。

“王一民”確曾是中共滿洲省委的重要領導人,並曾在哈爾濱長期潛伏工作。隻不過,他的身份在1933年並非滿洲省委組織部長,而是中共吉林特別支部書記,並兼管滿洲省委宣傳發行工作,正是如《夜幕下的哈爾濱》中王一民那樣,以家庭教師為職業掩護,奔走於吉林和哈爾濱,領導當地的工運學運工作。

他的真名叫作李維民,祖籍河北人,1906年生於吉林,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中共吉林黨的創始人。“王一民”是他在從事地下工作時的化名。

李維民是楊靖宇的親密戰友,在吉林和哈爾濱工作期間曾向抗聯輸送過大批優秀成員。1935年春,他奉命離開哈爾濱去湯原縣負責反日會工作,後轉入關內,“七七”事變後曾在山西從事武裝鬥爭工作。1942年1月11日,李維民受組織派遣回到吉林,長期埋伏,以開估衣鋪和紡織作坊為掩護開展情報工作。1945年日本投降後,參加了蘇軍保衛局工作,並組建了中共吉林特別支部,任特支書記。10月和陳雲接上聯係。同年11月。中共吉林市委成立,他任市委副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先後任鞍山市公安局長、副市長和市長等職。著有《地下烽火》一書。1976年3月25日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