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領該兵工廠後,很多日軍看到在廠內加工台上正在製作的24公分大口徑榴彈炮炮身後都驚訝不已,認為該廠在規模和技術上,並不比大阪炮兵工廠差。不少日軍即以此種火炮生產車間為背景攝影留念。
為了取得“九一八”事變的主動權,日軍在謀劃過程中一個重要舉措就是從日本本土調來了兩門240毫米重榴彈炮,參加對北大營的攻擊。而淞滬戰役中,中國軍隊最大口徑的重炮不過150毫米。
事變發生前,張學良的幕僚曾建議其將兵工廠內遷,但少帥遲遲未予批複,所以尚未行動,“九一八”事變已經爆發。奉係在沈陽兵工廠曾先後投入了折合法幣二億八千多萬元的奉票和大洋,使東北軍成為全國各路軍閥中裝備最好的軍隊。可惜,這樣一個大型兵工企業,卻拱手讓給了日本,其中已經造備完畢的大批武器,也落入日軍之手。這種結果,不由得讓我們想起了彭德懷元帥那句著名的“崽賣爺田不心疼”。
但是,東北軍在“九一八”事變中遺棄的武器,還遠遠不止兵工廠所丟失的這些。看一看日軍留下的照片,足以令人觸目驚心。
看到這些精良的裝備,未經抵抗就落入日軍之手,令後人不禁浩歎——盡管1931年中日在戰略對比上差距甚大,但於東北局部,無論裝備還是兵力,可見中方都不落下風。在錦州、江橋等地的戰鬥中,還曾經占過上風。這種情況下,卻被嚇得全麵采取“不抵抗”政策,實在是令人深感恥辱的事情。
這裏,唯一的亮點是“九一八”之後大批兵工廠工人不甘為虎作倀,他們紛紛離開工廠,撤往關內。其中有一批人員,最後竟然和東北抗日聯軍第十一軍取得了聯係。他們攜帶工具撤退到第十一軍的根據地七星砬子,成為該軍所建立的兵工廠中骨幹力量。在這座兵工廠中,他們依靠有限的設備,能夠自己發電並利用水力驅動機床,製造出了大量機槍、衝鋒槍、手槍、手榴彈等裝備,提供給抗聯部隊。使七星砬子兵工廠成為東北抗日聯軍中最成功的兵工企業。
但仍然忍不住歎息,有這些裝備,就算打不過,也可以拚一個玉石俱焚吧,就算沒有玉石俱焚的勇氣,至少把它們銷毀不至於資敵吧。要是這些裝備落在真正打鬼子的部隊手中,難道當年的東北,我們就真的沒有一點機會?
可惜曆史沒有假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