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傳奇英豪篇(1)(1 / 3)

“白登脫身”——劉邦

曆史上漢與匈奴之間著名的“白登之戰”也稱“平城(今山西大同,是白登之戰的發生地)之圍”,它對中國曆史和民族關係產生過深遠影響。在白登之戰中,漢高祖劉邦最後究竟是如何脫身的這一問題一直為世人所探討。

匈奴是我國北方的一個少數民族,曆史悠久。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早在夏代,匈奴就已存在,當時稱為葷粥。周代稱獫狁,秦代稱匈奴。其生活以遊牧為主,逐水草而居。秦漢之際,匈奴統治者冒頓殺死其父頭曼,自立為單於,並且東擊東胡,西攻月氏,南並樓煩、白羊河南王,統一了匈奴各部,統治了大漠南北的廣大地區。初期的漢朝,由於長期疲於兵事,無暇北顧。冒頓利用自己兵強馬壯的優勢,經常率領騎兵南下,掠奪北部邊郡的人口、牲畜和財物,直接威脅到漢王朝在中原北部的統治。

為了防禦匈奴南進,漢高祖劉邦曾派韓王信坐鎮晉陽,守衛太原以北之地。

後來,韓王信以“國被邊,匈奴數入,晉陽去塞遠”(《史記·韓信盧綰列傳》)為理由,上書劉邦,把韓國都城從晉陽遷到馬邑(今山西朔縣)。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秋天,冒頓帶領大隊兵馬進入長城,一直打到馬邑城下,把韓王信圍困在馬邑城。韓王信是戰國時韓國的舊貴族,曾響應劉邦起義,帶兵攻打韓地有功,被劉邦封為韓王。但劉邦對他很不放心,所以,把他調到遠離都城的地方。韓王信也知道劉邦對他有疑心,所以,當匈奴兵臨城下後,他一直不願與匈奴交戰,幾次派使臣與匈奴談判,要求和解,以便給自己留一條後路。

漢朝援兵趕到馬邑城後,見韓王信不但不出兵交戰,還不斷派人與匈奴頻繁來往,懷疑韓王信可能要叛變,就把這一消息報告了劉邦。在緊急情況下,為了防止事態擴大,劉邦親自給韓王信寫了封信,申明大義,對他進行勸告並加以指責和警告。信中說:“專死不勇,專生不任,寇攻馬邑,君王力不足以堅守乎?安危存亡之地,此二者朕所以責於君王”(《漢書·韓信傳》)。劉邦的這番話不但沒有挽回形勢,反而促使了韓王信的叛變。他見劉邦如此口氣,深知處境的危險,怕被問罪殺頭,於是,獻出了馬邑城,投降了匈奴。接著,韓王信與匈奴勾結起來,揮師南下,進入雁門關,攻下太原郡,長驅直入,很快占領了山西大部分地區。

為了進一步鞏固剛剛建立起來的漢王朝統治,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冬天,劉邦親自帶領三十萬大軍,出征匈奴,同時鎮壓韓王信叛亂。漢軍進入山西後,連連取勝,特別是銅鞮(今沁縣一帶)一戰,大獲全勝,使韓王信軍隊遭到重大傷亡,其部下將領王喜被漢軍殺死,韓王信逃奔匈奴。之後,白土人曼丘臣、王黃等擁立戰國時趙國後代趙利為王,收集韓王信的殘兵敗將重整旗鼓,再次與匈奴合謀攻漢。冒頓派左、右賢王各帶兵一萬多騎與王、黃等屯兵廣武以南至晉陽一帶,企圖阻擋漢軍北進。漢軍乘勝追擊,又在晉陽打敗了韓王信與匈奴的聯軍,收複了晉陽、離石等六城,攻下樓煩等三城。漢軍由於節節勝利,產生了麻痹輕敵的思想。劉邦來到晉陽後,聽說冒頓駐兵於代穀,就派人進行偵察,冒頓故意把精銳部隊隱藏起來,不讓漢軍發現,而把老弱病殘擺在陣前,以示潰敗的樣子。漢軍偵察人員幾次往返陣前,也沒有看破匈奴的假象,信以為真,就把偵察的情況如實地報告給劉邦。劉邦錯誤地估計了形勢,也沒有識破匈奴的計謀,盲目帶領大軍北上。漢軍剛剛過了勾注山(今雁門山),正碰上從匈奴出使回來的劉敬(婁敬),劉敬對匈奴的設防產生了懷疑,提醒劉邦不要貿然進兵。他說:“兩國相擊,此宜誇矜見所長,今臣往,徒見羸瘠、老弱,此必欲見短,伏奇兵以爭利。愚以為匈奴不可擊也”(《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劉邦不但不聽勸告,反而破口大罵劉敬說,你這個齊國奴隸,一貫以能說會道升官,今天還想胡說八道,擾亂軍心。於是,把劉敬抓起來,囚禁在廣武城,準備凱旋後處理。接著,劉邦帶領騎兵快速前進,也不等步兵趕上,直抵平城。冒頓見漢兵蜂擁趕來,就在白登設下埋伏。劉邦帶領兵馬一進入包圍圈,冒頓馬上指揮四十萬匈奴大軍,截住漢軍步兵,把劉邦的兵馬圍困在白登,使漢軍失去聯係,不能相救。劉邦發現被包圍後,才知道上當受騙,撤退已經來不及了,隻好組織突圍。結果,雖經幾次激烈戰鬥,也沒有突圍出去。之後,冒頓率領騎兵從四麵進行圍攻:西麵的騎兵是清一色白馬,東麵是一色青馬,北麵是一色黑馬,南麵是一色紅馬,企圖把漢軍衝散。結果,雙方損失很大,一直相持不下。

正值隆冬季節,氣候嚴寒,還飄著雪花。漢軍士兵不習慣北方生活,凍傷很多人,其中凍掉手指頭的就有十之二三。

有首歌謠說:“平城之下亦誠苦!七日不食,不能彀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