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傳奇英豪篇(1)(2 / 3)

(《漢書·匈奴傳》)可見這次戰爭是多麼艱苦!在不利的形勢下,為了扭轉敗局,劉邦憑借白登地勢居高臨下的有利條件,指揮漢軍晝夜加強防守。

匈奴圍困了七天七夜,也沒有占領白登。最後,漢軍是如何突圍出去的,史書也沒有明確記載,隻是說劉邦采用了陳平秘計,才得以解圍。陳平秘計是什麼?“其計秘,世莫得聞”(《史記·陳丞相世家》)。有人說,陳平讓畫家畫了一張美人像,派人送給單於妻子閼氏,並對閼氏說,漢朝有一個美女,長得如同畫上的一樣美。

現在皇帝被圍,漢朝準備把她獻給冒頓,以作為解圍的條件。閼氏嫉妒心很強,她害怕冒頓得到美女後自己失寵,就說服單於收兵。這種說法不一定可靠,但劉邦確實派人與匈奴進行過談判,並給閼氏送過一批厚禮,閼氏收到禮物後,就對單於說,長期圍困,久戰不決,也不是個辦法。就是占領了漢地,也不是匈奴久居之地。匈奴習慣於快速作戰,冒頓原打算一次伏擊,就結束戰爭,結果,相持不決,消耗了不少兵力,使冒頓的決心動搖。另外,冒頓與韓王信部將王黃、趙利約定,共同在白登合擊漢軍,其後,約會日期已過,卻沒有等到韓王信的軍隊。於是,冒頓有點猜疑,怕韓王信再與劉邦聯合起來,腹背受敵,就逐漸放鬆了對漢軍的圍攻,準備撤軍。正好當時起了大霧,無法交戰,冒頓收回兵馬,主動讓開包圍圈的一角。劉邦乘著大霧,命令士兵持強弩,拉滿弓,從匈奴解開的圍角衝出,順利地進入平城,與主力部隊會合。冒頓見漢軍突圍而去,也帶領大軍撤退而走。

更有一些人說,陳平用數百個傀儡做成美女登城的樣子,閼氏看見之後,懷疑是漢軍獻給單於的,唯恐奪了自己的寵幸,因此才為漢軍解了圍。

白登之戰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雙方均傾全力之決戰,卻絕無僅有地戲劇般收場,漢高祖劉邦的脫身之術也就成了千古之謎。

“草原鐵騎”——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1162—1227),蒙古開國君主,著名軍事統帥。成吉思汗是他的稱號,他的真名叫鐵木真,意為“鋼鐵”,姓孛兒隻斤,蒙古乞顏氏。

眾所周知,成吉思汗是一位叱吒風雲、顯赫一世的蒙古族英雄,同時又是一個在國內外史學界、政治界乃至平民百姓中很有爭議的人物。七八百年以來,中外各國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名人學者從不同角度研究和探討這位偉大人物,留下了不計其數的名言與論著。

蒙古騎兵向來所向披靡,百戰百勝,攻城略地,少有敗績。13世紀,成吉思汗的子孫們征服了亞歐大陸的大部分。一個隻有100多萬人口、10多萬軍隊的民族戰勝了擁有幾千萬人口、數百萬大軍的金國、南宋、花剌子模和歐洲聯軍。於是,人們不禁要問,蒙古騎兵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秘密是什麼?成吉思汗為何能在短短六七十年的時間裏,攻取那樣廣大的地區,並且攻必取,戰必勝呢?西方史學家經過長期研究得出的結論是:“當時蒙古軍隊的武器比別人更精良而且更適合於實戰使用;成吉思汗兵製比較完善,軍紀嚴明;將領多巧於計謀,擅長兵法和戰略。”(《大統帥成吉思汗兵略》,234頁,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所以,蒙古騎兵打起仗來非常勇猛,快速靈活,當然所向披靡,無可匹敵。

蒙古騎兵都是當時訓練得最好的士兵。他們從小就被送入戈壁沙漠中嚴厲的學校,進行嚴格的騎馬射箭訓練,因此,他們成為具有堅忍的耐力和毅力的老兵,具有駕馭馬匹和使用武器的驚人本領。他們很能吃苦和忍耐嚴酷的氣候條件,不貪圖安逸舒適和美味佳肴。他們體格強壯,隻要一點點或者根本不需要醫療條件,就能保持健康,適應戰鬥的需要。各單位的指揮官都是根據個人的才能和在戰場上英勇的表現選出的。他們對自己的部隊擁有絕對的權威,同時受其上級同樣嚴格的控製和監督。

隨時服從命令是他們的天職,人人都能嚴守不怠,紀律已形成製度,這在中世紀時期的其他軍事組織是不可能有的。

在作戰原則和戰法上,成吉思汗部隊的機動性從沒有其他的地麵軍隊能與之匹敵。13世紀,歐亞等國的軍隊多以步兵和重騎兵為主,而蒙古軍隊卻是清一色的輕騎兵。輕騎兵具有突擊力強、靈活多變的特點,適合遠程奔襲。重騎兵防護性能好,機動性差,適合陣前對抗。所以,蒙古軍的輕騎兵,恰如“二戰”中機械化部隊,它常以絕對的軍事優勢,迫敵解除武裝。這就使成吉思汗時代所營造的戰場,完全是一種颶風式戰場。如果把它與“二戰”中德國的“閃擊戰”作對比,就會發現在成吉思汗指揮的戰爭中有與德國“閃擊戰”相似的內容。當時歐洲人對成吉思汗子孫的懼怕,從某種程度上是出於一種本能的反應,因為並不清楚蒙古人為什麼不可阻擋,有人甚至把蒙古軍後來因窩闊台去世而退兵之舉,歸結於他們教皇和皇帝的英明。後來法國的拿破侖對此有獨到的見解,他認為蒙古軍西征,不是亞洲的散沙在盲目地移動,而是有嚴密軍事組織和深思熟慮的指揮。由於他們比對手更快因而才能所向無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