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遊成都(五)(1 / 1)

帶著兩個小家夥在武侯祠轉了一圈,這裏不愧是國家級的旅遊景區,來旅遊的人真多,大家走來走去,十分擁擠,就像海裏奔騰的浪花般川流不息。好不容易才從這摩肩接踵的人群裏走了出來。這是已經差不多上午11點過了。在武侯祠旁邊的小吃店裏隨便的吃了一些小吃,便啟程去了杜甫草堂。

蓉城杜甫草堂,是中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居所。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攜家由隴右(今GS省南部)入蜀輾轉來到蓉城。次年春,在友人的幫助下,在蓉城西郊風景如畫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稱"蓉城草堂"。他的詩"萬裏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狂夫》)中提到的便是蓉城草堂。他在這裏先後居住了將近四年,因曾被授"檢校工部員外郎"之銜,而又被稱做杜工部。在此期間,他生活比較安定,詩歌創作甚為豐富,留下詩作247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更是千古絕唱,這些詩約占他全部詩篇的六分之一。杜甫在蓉城寓居交遊,賦詩題畫,精彩之作層出不窮。"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這首《絕句四首(其三)》生動形象地描繪出詩人在草堂所見的勃一家子春色。765年,嚴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隻得攜家告別蓉城,兩年後經三峽流落荊、湘等地。

杜甫離開蓉城後,草堂便不存,五代前蜀時詩人韋莊尋得草堂遺址,重結茅屋,使之得以保存,杜甫草堂是經宋、元、明、清多次修複而成,其中最大的兩次重修,是在公元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和公元1811年(清嘉慶十六年),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規模和布局,演變成一處集紀念祠堂格局和詩人舊居風貌為一體的博物館,建築古樸典雅、園林清幽秀麗的著名文化聖地。1961年3月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5月成立杜甫草堂博物館,2006年12月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2008年5月被國家文物局評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蓉城杜甫草堂博物館是現存杜甫行蹤遺跡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特色和知名度的一處。

今日草堂,古樸典雅,規模宏偉,占地300多畝。其中大廨、詩史堂、工部祠3座主要紀念性建築物,坐落在中軸線上,幽深寧靜。廨堂之間,回廊環繞,別有情趣。祠前東穿花徑,西憑水檻,祠後點綴亭、台、池、榭,又是一番風光。園內有蔽日遮天的香楠林、傲霜迎春的梅苑、清香四溢的蘭園、茂密如雲的翠竹蒼鬆。整座祠宇即有詩情,又富畫意,是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相結合的著名園林。

www.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