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追隨理想而生活,本著正直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誠實不自欺的思想而行,則定能臻於至美。
――(法國)居裏夫人
【經典事例】
一天,9歲的周宇和爸爸一起到餐廳吃午餐。吃完午餐後,周宇和爸爸一起去公園散步,爸爸為周宇買水果的時候突然發現餐廳結賬的服務員似乎把賬算錯了。
爸爸和周宇重新計算了一下,發現足足多了50塊錢。爸爸說:“我們回去把錢還給那個阿姨吧。”周宇遲疑了一下,他猶豫著說:“爸爸,可不可以用多找的錢幫我買我一直喜歡的那個卡通書包?”爸爸說:“周宇,這樣做是不對的,這樣等於多拿了別人的錢。”周宇想想,也覺得爸爸的做法是對的,說:“好吧。”
周宇和爸爸返回餐廳,把錢還給了結賬的服務員。服務員對他們父子說,她差點賠上一天的工資了。餐廳經理得知了這件事情,特別送給這對父子一張就餐優惠券。
周宇和爸爸走出餐廳那一刻,感覺真是好極了。
“周宇,你覺得如何?”爸爸問,“我們把錢還回去高不高興?”
“嗯,我現在覺得非常開心。”周宇高興地說,“我覺得做這事的感覺很好,即使沒有得到優惠券也無所謂。”
【智慧點撥】
正直指的是人的言行舉止樸實而真摯。究竟是應該把孩子塑造成一個正直的人還是一個圓滑的人呢?古人早已替我們做出了很好的回答。不僅僅是聖人,就連曆代帝王都十分重視正直教育。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對子女管教非常嚴格,他既重視孩子學習知識,更幫助孩子修德、正心。因為在他看來“德”既可補體,又可以補智。朱元璋曾在訓誡太子時說:“古代的君子,德充於內,又見於外,故器識高明,善道日多,惡行邪僻皆避之。己修道已成,必能服人,賢者集攏於你的周圍,不肖者遠避。能進德修業,則天下必治,否則必敗。”
這段話的大意是,古代君子高尚的品格充盈於內心,並表現在外部行動上,所以見識高明,做的正直之事多了,那些有違道德的邪惡行為就會遠遠地避開。而高尚正直的品格又會把一些品德高尚的人吸引到你的身邊。所以,隻要能增進道德,開拓業績,那麼就可以治理天下,否則就必定會失敗。
在《論語》中有一句這樣的話:“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因為正直,所以在世間能夠生存;不正直的人有時也能在世上生存,但那隻是因為他僥幸地躲避過災難罷了。在孔子看來,正直對於一個人來說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品質。
實際上,決定孩子人生航程方向的便是孩子的品德。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應該把正直教育放在首位,這是父母最為明智的選擇。孩子在學校裏接受的行為規範教育,如愛護公物、遵守紀律等,這些其實是表象的行為規範,很容易做到,但是老師檢查不到或要求不到的行為,還需要孩子用道德來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