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發10天後,到處搜查的人都是一無所獲,警察局長及偵緝隊長均向偽天津特別市公署市長潘毓桂遞交了辭呈。1939年1月14日,潘毓桂批準了他們的辭呈,說,天津市商會漢奸會長王竹林被殺一案,警察局事先疏於防範,事後未能及時報案,準予該局局長周思靖引咎辭職,暫派督察長閻家琦代理其職;偵緝隊長徐樹銘撤職留任;特務科長藍振德解職他調。
1939年1月11日為漢奸王竹林的開吊之日,潘毓桂除親往吊唁、為王竹林的家屬撥發了1萬元喪葬費外,並令天津特別公署各參員及各局局長、處長前往參加,全市下半旗3天,要求演出一幕為漢奸出大殯的鬧劇。但是當靈車行至旭街(今和平路)時,人群中突然一聲巨響,一顆炸彈爆炸了,當即一人死亡,3人被炸成重傷,王竹林的棺木險些被炸上天,街麵上大亂,人們四散逃命。王竹林的送葬儀式隻得草草收場。
3.搜捕
1939年1月29日,偽警察局接眼線密報:法租界55號中慶源裏10號,住有一名叫武漢卿的人,此人曾充任張學良的騎兵司令,自“9·18”事變後,複奉蔣介石的命令,組織藍衣社,現已有兩年的時間,自王竹林被擊斃那天起,此人即密遷英租界內,現具體住址不詳。閻家琦急令5名特務潛伏暗查,並告知不論此人是否參與這起事件,一經確認立即拘捕,但一個月過去了,也沒有查到這個人的蹤影。
4月28日,日本憲兵隊開一輛汽車,突然闖入英、法租界內進行搜查,終於在英租界求誌裏、法租界天增裏帶走了3名青年,聲稱這3個人就是刺殺王竹林的人。後來將他們拘禁在天津日本憲兵隊總部——花園憲兵隊(今八一禮堂附近)。兩周後,慘無人道的日軍將這3名無辜青年秘密處決了。5月21日,偽警察局對外稱,刺殺王竹林的3名“凶手”已經正法,轟動全國的“刺殺王竹林案”就這樣了結。
4.真相
刺殺王竹林的,實際上是活躍在天津的一個以“抗日殺奸、複仇雪恥”為宗旨的組織——抗日鋤奸團。
這個組織是在1937年冬成立,團長曾澈負責總體策劃,團員李如鵬負責組織,孫大成(字若愚,天津永安飯店少東)負責行動。該團初建時,僅有十幾個人,至1939年春,已發展至60多人,其成員多為耀華中學、南開中學、彙文中學等十幾所學校的學生。當時他們在現在保定道崇仁小學內成立了鋤奸團骨幹培訓班,名義上是文化課補習學校,實際上是宣傳抗日、研究抗戰形勢以及教授各種常規武器使用方法的培訓基地。
鋤奸團刺殺了王竹林之後,偽警察局找不到絲毫線索。日本憲兵隊隻好在英租界求誌裏、法租界天增裏帶走了3名青年,殺死交差。
1937年“七七”事變後不久,天津淪陷,曾澈、沈棟、沈楨、張瀾生、郭兆和、王桂秋等一些愛國青年聚在一起,想做些抗日救亡工作。他們中間有人主張以宣傳抗戰為主,而多數人則傾向於用行動直接打擊敵人。於是大家決定在英租界裏組織“抗日殺奸團(簡稱抗團)”。
為開展活動,抗團在英租界鬆壽裏租下一間房子,每晚有人在這裏抄錄中央廣播電台的新聞,然後再編印成《正字報》,每周出版一次,由交通員送到每個訂戶手裏。後來又增出一份《跋涉》月刊,論文和文藝小品,都是宣傳抗日的文章。抗團成員的入團宣誓也是在這裏進行的,誓詞大致是這樣:“餘誓以至誠參加抗日殺奸團,今後在組織領導下積極工作,服從指揮並絕對保守秘密,如有違犯,願受最嚴厲的製裁。”可是不久,這個機關便遭到英工部局的破壞,曾澈被捕(後經營救被釋放),印刷工具都被抄去,兩個刊物被迫停刊。宣傳機構被破壞,反而促使抗團更快地轉入具體行動。抗團決定自行研製定時燃燒彈,用來燒毀日偽開設的商店、劇院、倉庫等設施。由劉福庚、李寶仁擔負研製任務。經過一番努力,試驗成功,但是沒料到在正式安裝控製裝置時,燃燒彈意外起火,劉、李二人一人受傷,一人犧牲。抗團還未出師就先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但大家並沒有因此而退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