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德意在地中海、北非遭受敗績(2 / 3)

3.英美軍殲滅侵非軸心國軍隊

經過長時間討論,美、英於1942年夏達成一致意見:進攻歐洲的時機尚不成熟,戰略重心將移至北非地中海戰場。為此,美、英確定在同年秋實施代號為“火炬”的北非登陸戰役。此役旨在奪取北非登陸場。爾後,美英登陸部隊與在埃及和利比亞作戰的英國第8集團軍協同行動,殲滅非洲大陸上的德、意軍隊,鞏固中東,控製地中海,為爾後在意大利和巴爾幹半島的軍事行動創造有利條件,並以此減輕德軍對蘇聯的壓力。

1942年8月14日,美英聯合參謀長會議發布作戰指令,正式任命德懷特·艾森豪威爾將軍為盟國遠征軍總司令,美國的馬克·克拉克少將任副總司令,史密斯任參謀長。指令要求,“針對非洲的聯合軍事作戰行動,應根據實際情況盡早實施,其目的在於協同中東盟軍完全控製從大西洋到紅海的整個北非”。

為執行“火炬”計劃,盟軍動用了13個師,以及300艘戰鬥艦艇和370艘運輸艦,編成東部、中部、西部3個特混艦隊。東部特混艦隊,由英國皇家海軍載運英軍2.3萬人、美軍1萬人,從英國出發前往阿爾及爾;中部特混艦隊,將在英國海軍的支援下,從英國運送3.9萬名美軍部隊攻占奧蘭;西部特混艦隊,將直接從美國本土運送3.5萬人,攻占卡薩布蘭卡。奪取上述港口後,後續運輸船隊將源源不斷地運送增援部隊和補給品,直到戰役完全結束為止。根據統一指揮原則,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將軍負責指揮“火炬”作戰的所有兵力。英國坎寧安海軍上將任盟軍海軍總司令。戰役的航空兵保障由英國東部空軍司令部(保障阿爾及爾登陸)和西部空軍司令部(保障奧蘭、卡薩布蘭卡登陸)分別負責,共計1700架飛機。

首批登陸部隊為6個加強師,約11萬人。根據戰役計劃,上述兵力於11月8日淩晨在阿爾及爾、奧蘭、卡薩布蘭卡地區同時登陸。之後,從阿爾及爾上陸的英國第1集團軍即直驅突尼斯,搶在軸心國派兵增援之前,奪取整個法屬北非。

北非登陸成功與否不僅取決於盟軍陸、海軍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還取決於駐守北非的法軍將采取何種行動。至1942年11月,法國維希政府駐北非軍隊擁有500架飛機和14個師20萬人。盡管這些部隊兵力不多、裝備欠佳,但訓練有素。另外,在法國土倫和北非各港口還有法國艦隊的大量兵力。隻要法軍在政治上未被瓦解,並且決心抵抗到底,他們就完全可能阻止盟軍登陸。

於是,美國積極采取政治攻勢,爭取法軍歸附同盟國。羅斯福政府不顧公眾壓力,拒絕與維希政府斷絕外交關係。美駐法國大使萊希海軍上將的主要使命,是使法國反對德國控製法屬北非的態度強硬起來。在預定登陸開始之前兩周,盟軍副總司令克拉克少將乘潛艇前往北非,在阿爾及爾附近同美國領事館總領事墨菲和親同盟國的法國指揮官進行了秘密會晤。克拉克要求他們在戰鬥開始時盡力挫敗任何抗登陸計劃。這些法國人的友好行動為盟軍的登陸,特別是在阿爾及爾的登陸創造了一定條件。登陸前夕,盟軍還把法國著名的高級軍官吉羅將軍接到直布羅陀,準備利用他的威望號召北非法軍與盟軍合作。然而,預先爭取那些操縱海岸炮的法國海軍人員的工作卻沒有成功。

東部特混艦隊3.3萬人在英國皇家海軍少將哈羅德·巴勒爵士的指揮下,於8日淩晨1時開始在阿爾及爾及其東(馬提富角)、西(卡斯蒂廖內)兩麵,將英、美部隊送上岸。登陸部隊指揮官是美國查爾斯·賴德少將。在西麵,英軍順利占領灘頭;在東麵,載運美軍的船隻被意外的浪潮衝離海岸數公裏,在黑暗中造成了一些混亂和耽擱。但天亮後,也很快控製了局勢。由於美國人事先做了工作,盟軍登陸時隻遇象征性抵抗。他們登陸後迅速向內陸目標推進。許多法國部隊,包括兩個重要機場的守衛部隊,都不加抵抗繳械投降。

與此同時,兩艘英國驅逐艦“布羅克”號和“馬爾科姆”號懸掛美國國旗載著一個營的美國步兵,試圖奪取阿爾及爾港口,卻遭到法軍的猛烈抵抗。最初,在夜暗和陌生的水域中,驅逐艦沒有找到通往港口的狹窄入口。後來,這兩艘驅逐艦剛一駛近入口,就遭到猛烈的炮轟。“馬爾科姆”號受重創後撤出戰鬥;而“布羅克”號經過4次努力,才衝過交叉火網,靠上碼頭,將運載的部隊送上岸。在火炮的轟擊下,“布羅克”號受創後設法撤離,登陸部隊則遭到火力壓製,陷入法軍的包圍之中。

兩天後,達爾朗在貝當元帥的秘密認可下,向北非的所有法軍下達了停火命令。

中部特混艦隊3.9萬人由英國皇家海軍準將托馬斯·特魯布裏奇指揮,於8日淩晨1時30分在奧蘭以東的阿爾澤灣和西麵的安達魯斯實施登陸。登陸部隊,指揮官是美國勞埃德·弗雷登德爾少將。

登陸兵出其不意地登上海灘,向預定目標前進,完好無損地繳獲了法國的4艘小型艦艇和13架裝滿燃料和魚雷的水上飛機。阿爾澤港的守軍隻進行了一些零星無效的抵抗。在奧蘭以西登陸的部隊也未遇到抵抗,順利上岸。這些裝甲部隊搶在主攻開始之前,占領了一個重要的機場和一個至關重要的公路交叉點。

上午9時前後,美軍按計劃從各灘頭堡開始向奧蘭城進軍。到中午,法軍宣布投降。

美國海軍少將肯特·休伊特指揮的西部特混艦隊全部由美國海、陸軍組成。該艦隊自10月23日起,分批自美國本土漢普頓起航,於8日拂曉前抵達摩洛哥海岸。由於在夜間行駛,且航程較遠,所以登陸時間比原計劃晚3小時。美軍登陸部隊在美國喬治·巴頓少將的指揮下分3處登陸,主要登陸點是卡薩布蘭卡附近的費達拉,由中路突擊艦群擔任主要突擊任務。另在其兩側各有一個輔助登陸點:北麵的麥赫迪耶,南麵的薩菲。

根據計劃,中路突擊艦群的15艘運輸艦必須於11月7日午夜成四路縱隊錨泊在登陸海灘以北6~8海裏的海麵上。靠近海岸的4艘運輸艦各運送1個營登陸隊。4個營登陸隊共計6000人,準備在黎明前實施最初登陸突擊。由於天黑,海軍人員無經驗,以及登陸兵攜帶裝備過多,整個登陸行動動作遲緩,偏離目標,出現混亂。至8日晨5時,美軍第一艇波開始向海灘前進,接著,每隔5至10分鍾,第二、第三艇波相繼跟進。登陸艇開足馬力,馬達聲引起海岸法軍炮兵連的注意,他們打開探照燈進行搜索。美軍再次發生混亂,部分登陸艇觸礁或擱淺,一些士兵落入海中。到黎明時分,計3500人登陸上岸。在負責指揮費達拉登陸的喬納森·安德森少將的指揮下,第一梯隊向前推進,並奪取了費拉達城。但灘頭陣地翼側的岸炮連依然掌握在法國人手裏,並在早晨6時後不久,突然向登陸部隊和驅逐艦開火,法國戰鬥機也向航空母艦上的美軍飛機發動攻擊。美艦立即還擊。戰鬥於中午前結束,美艦無一遭受重創,而法艦除一艘外,全部受到嚴重破壞。

與此同時,在卡薩布蘭卡西南海路150海裏處,南路突擊艦群在薩菲取得很大進展。當天下午,美軍已奪取了登陸突擊的全部目標,隻損失一艘登陸艇。之後,部隊便全速向卡薩布蘭卡推進。

北路突擊艦群的主要攻擊目標是利奧特港飛機場,從護航航空母艦上起飛的1個戰鬥機大隊將從該機場起飛作戰,以便為從直布羅陀起飛實施下一步作戰的轟炸機提供戰鬥機掩護。

11月9日起,各路登陸部隊開始向卡薩布蘭卡進軍,次日日終,包圍了該城。美軍計劃於11日晨從陸上、海上和空中實施全麵進攻。在發動攻擊之前,摩洛哥總督諾蓋聞訊達爾朗已下令停火,便宣布投降,美軍遂占領卡薩布蘭卡。

“火炬行動計劃”的第一階段中,美軍在摩洛哥費達拉登陸。盟軍至11月中旬占領整個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之後,即向突尼斯推進。到12月1日,盟軍共有25.3萬餘人(英軍10萬餘人、美軍14.6萬餘人)在北非登陸。登陸6天之內(1月8日~13日),盟軍在海上、陸地和空中總共損失2225人,其中死1083人、傷1068人、失蹤74人。法國人死亡490人(包括蒙難居民)。盟軍海、空軍共擊沉法軍驅逐艦9艘、潛艇10艘、其他船隻14艘。

盡管意大利人一直擔心盟軍在法屬北非登陸,但德軍最高統帥部對局勢判斷卻一錯再錯,認為盟軍不會在的黎波裏或西西裏島登陸,進攻法屬北非更不可能(這樣就會把法國趕到德國的懷抱裏),盟軍大批船隊不過是要增援並補給馬耳他島。結果,德國人“甚至連做夢也沒想到這一點。直到最後一天,我們還認為他們肯定會穿過(西西裏海峽)……後來,他們突然回頭駛向北非海岸”。

北非落入盟軍之手後,軸心國在非洲隻剩下最後一塊地盤——與歐洲遙遙相望的突尼斯。鑒於突尼斯具有政治上和戰略上的重要性,軸心國決定不惜任何代價扼守突尼斯,並製訂了西地中海戰略的新基礎,即占領整個法國,在科西嘉島登陸,並在突尼斯建立一個橋頭堡。盟軍登陸的當天中午,納粹德國已迫使維希法國政府接受了它的建議:從西西裏島和撒丁島提供空中支援,以抵抗盟軍在北非登陸。由此,法國在突尼斯的機場全部對德國飛機開放。第二天,11月9日,德軍南線總司令凱塞林元帥向突尼斯空投第5傘兵團及其他分隊,搶在盟軍之前占領了突尼斯城的歐韋奈機場,10日占領突尼斯比塞大的西迪艾哈邁德機場。11月11日晨,德軍執行“阿提拉”計劃,占領了法國的未淪陷區。同日,兩個意大利師分別由撒丁島和本土出發,在科西嘉島登陸。11月27日,德軍為奪取法國軍艦,進攻法國南部的港口土倫。在土倫法國艦隊司令讓·德拉博德海軍上將的命令下,土倫法國海軍將其艦隊的70餘艘軍艦以及60餘艘運輸艦、油船等鑿沉。土倫法軍被解除武裝。

盟軍占領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獲得重要的後方基地之後,迅速向突尼斯挺進。11月15日,北非登陸部隊英國第1集團軍在安德森中將的指揮下,追擊德軍進入突尼斯境內,占領突尼斯市西北部海岸城市泰拜爾蓋。17日,在比塞大以西50公裏處,盟軍與德軍首次在突尼斯交戰。德軍1.5萬人的快速增援部隊和大量飛機,挫敗了英美聯軍迅速奪取突尼斯和比塞大的企圖。至年底,盟軍被迫撤至邁傑茲巴卜一線。至翌年春,由於暴雨不斷,道路泥濘,盟軍暫停在突尼斯的攻勢。與此同時,蒙哥馬利指揮的第8集團軍也因等待補給而推遲了向突尼斯的挺進。軸心國乘機向非洲增派兵力,並規定突尼斯軸心國軍隊司令庫爾特·馮·阿尼姆上將的首要任務是,保證隆美爾軍隊的道路通暢,進而兩軍配合,共同守住突尼斯。

到1943年2月初,軸心國在突尼斯的兵力總數約10萬人,其中德軍7.4萬人,編成德意非洲集團軍群(司令馮·阿尼姆上將),下轄德軍第5裝甲集團軍和意大利第1集團軍,共17個師(德國7個師、意大利10個師)另2個旅。軸心國軍隊的防區是以160公裏長的一連串防衛哨所連接起來的一個總橋頭堡。它由包括突尼斯和比塞大在內的兩個環形陣地構成,從比塞大以西約32公裏的海岸延伸到東海岸的昂菲達維爾,分為北、中、南3個防區,各由1個師防守。防守該橋頭堡的德意兵力最後增至25萬人以上。

1943年初,同盟國根據卡薩布蘭卡會議作出的攻占突尼斯領土、結束非洲戰役的決定,任命艾森豪威爾將軍為盟軍地中海最高統帥部司令;英國亞曆山大將軍任副總司令,負責地麵作戰指揮;英國空軍中將阿瑟·特德任地中海戰區盟軍空軍總司令;英國海軍上將坎寧安任地中海盟軍海軍總司令。

參加突尼斯戰役的盟軍兵力是第18集團軍群,亞曆山大將軍兼任司令,下轄英國第1、第8集團軍和美國第2軍,共18個師(12個英國師、4個美國師、2個法國師)另兩個旅。由盟國地中海艦隊(近百艘軍艦)及3241架作戰飛機支援作戰。

1943年2月,隆美爾軍隊在英國第8集團軍的追擊下,退守突尼斯的馬雷斯防線。第8集團軍則開抵馬雷斯以南數英裏的梅德寧占領陣地。德軍趁英軍尚未立穩腳跟,於2月14日在卡塞林隘口打敗美國第2軍的部隊。然後,在3月6至7日又襲擊了梅德寧的英國第8集團軍,結果被早有準備的英軍打敗,損失52輛坦克,被迫撤回防線。此後,隆美爾應召回國,馮·阿尼姆上將接任隆美爾的非洲集團軍群司令一職。

1943年3月中旬,盟軍恢複在突尼斯的攻勢。根據亞曆山大司令的僅作有限進攻、以轉移英第8集團軍當麵德、意軍的命令,3月17日,美軍第2軍(新任軍長巴頓將軍,後為布萊德雷將軍)在航空火力準備和炮火準備之後轉入進攻,20日,順利楔入米克納西地區,成功地牽製了德軍第10裝甲師。同日夜,英國第8集團軍開始進攻突尼斯南麵的門戶——馬雷斯防線,以便殲滅意大利第1集團軍,同英國第1集團軍會合。

馬雷斯防線是駐突尼斯的法國軍隊於20世紀30年代末修建的防禦工事。它東翼臨海,西翼坐落在邁特馬泰山,緊挨一片沙漠地,全長32公裏,由幾十個孤立的小地堡和一些堅固築壘陣地構成。防守馬雷斯防線的意大利集團軍(司令梅塞將軍)擁有6個師(2個德國師),約8萬人。德軍第15裝甲師為預備隊,擁有坦克150輛、火炮680門。

英國第8集團軍進攻部隊為3個軍(第10、第30軍和新西蘭軍),轄6個師(2個裝甲師)另8個裝甲旅,有坦克610輛、火炮1410門及22個空軍中隊支援作戰。作戰計劃規定,第30軍以3個步兵師由正麵進攻防線東翼,在近海地區突破防線。此後,第10裝甲軍通過缺口實施突擊。與此同時,新西蘭軍從西翼迂回邁特馬泰山發動襲擊,以威脅守軍後方並牽製其後備力量。作戰代號“拳擊家”。

3月20日晚,英軍右翼第30軍在靠近海岸的狹窄沼澤地區首先發起強攻,僅在對方防線打開一個很淺的缺口。次日夜得到增援後,英軍重新發動進攻,橋頭堡稍有擴大。由於反坦克炮受沼澤地及地雷阻滯,未能跟進,英軍前沿步兵陣地在沒有充分支援的情況下被德軍的反擊所摧毀。戰鬥開始兩天後,英軍正麵進攻失敗,撤回出發陣地。鑒於初戰失利,蒙哥馬利改變原計劃,將作戰重點移到內陸側翼。為此,英軍第10軍司令部及第1裝甲師於23日夜穿越沙漠去增援受阻於普盧姆山峽的新西蘭軍。同時,印度第4師從梅德寧向內陸側麵挺進,加強對德、意軍側翼的威脅,並開辟另一條衝擊線。新計劃代號為“增壓2號”。增援部隊到達後,英軍左翼即於26日下午4時在空中轟炸的掩護下發起閃電攻擊。德、意軍試圖調動其預備部隊阻擋英軍左翼的猛烈進攻,但為時已晚。在被合圍的威脅下,守軍不得不向北撤往瓦迪阿卡裏特。3月28日上午4時,英軍完全占領馬雷斯防線,通往突尼斯的道路被打通。

4月7日,英國第8集團軍開始進攻退守瓦迪阿卡裏特防區的意大利第1集團軍,並於同日與美國第2軍先頭部隊會師,將德、意軍包圍。軸心國軍隊放棄陣地繼續北撤。4月13日,意大利第1集團軍撤至軸心國在突尼斯的最後一道防線昂菲達維爾—蓬德法斯一線。至此,德、意非洲集團軍群在突尼斯東北部隻保留一個南北長130公裏、東西寬60公裏的橋頭堡陣地。次日,英軍第8集團軍開抵昂菲達維爾防線。4月20日,盟軍在突尼斯展開非洲戰役最後階段的進攻,從南麵和西麵向突尼斯和比塞大方向同時實施突擊,占領了重要據點。5月6日,英國第1集團軍在強大的航空兵火力支援下,在突尼斯西線對德國第5裝甲集團軍發動決定性進攻,突破德軍防線,將其殘部分割為兩部。7日,盟軍占領突尼斯市和比塞大,此後,繼續向海邊進軍。軸心國部隊撤入邦角半島,因受到同盟國海軍的海上封鎖,德、意軍既無法繼續防禦,也無法逃脫。5月12日,盟軍殲滅軸心國殘餘部隊,德、意軍總司令馮·阿尼姆被俘。13日晨,意大利第1集團軍投降,曆時3年的北非作戰全部結束。軸心國被俘的人數約27.5萬人(一半以上是德軍),被同盟國的飛機、水麵艦艇和潛艇擊沉的軸心國的艦艇達43.3萬噸。盟軍傷亡7萬餘人。

3年來,軸心國在非洲戰場總計損失95萬人,損失艦艇240萬噸、飛機8000架、火炮6200門、坦克2500輛、車輛7萬輛。同盟國傷亡約26萬人,其中英軍22萬人、法軍2萬人、美軍1.9萬人。同盟國占領北非,從根本上改變了地中海的形勢,為後來在意大利西西裏島登陸創造了良好條件。

4.盟軍奪取地中海製海權

1942年上半年,地中海形勢顯然對英軍不利。在地中海各條交通線上,軸心國掌握了製空權,英國艦隊被擠在東部海域;6月,英國為解救馬耳他島而發起的“漁叉”、“精力旺盛”護航運輸行動也告失敗,馬耳他島麵臨被占領的危險。軸心國海上運輸線的改善,嚴重影響到英軍在北非的地麵作戰。到6月底,隆美爾軍隊追擊英軍進入埃及,其空軍占據的機場距亞曆山大僅257公裏。

1942年7月,英美兩國政府就美國積極介入北非地中海戰區的軍事行動達成協議,製訂了從海上攻入北非的“火炬”行動計劃,以盡早占領整個非洲。同盟國占領非洲的全部地中海沿岸地區的主要目標,是建立海、空軍基地網,贏得地中海的製海權,從而迫使意大利退出戰爭。而達到這一目標的前提是,保證地中海的己方海運暢通,並打擊敵方補給線。兩年來的作戰已經證明,地中海之戰由於遠離雙方本土,實際上是一場拚實力拚物質的海上補給戰。該戰以海、空控製權之爭為標誌,誰掌握製海權、製空權,誰就獲勝。為此,英國與軸心國之間展開了一場決定性的爭奪製海權的戰爭。

1942年春季,英國在地中海擁有各類艦艇61艘,其中戰列艦1艘、航空母艦2艘、巡洋艦6艘、驅逐艦27艘、潛艇25艘,分編為3個艦隊:駐亞曆山大港的地中海艦隊,駐馬耳他島的K艦隊和駐直布羅陀的H艦隊。

意大利總共擁有68艘艦艇,外加德國潛艇20艘。相比之下,英國的海軍實力略為薄弱,主要表現在潛艇方麵。但是意大利艦隊沒有航空母艦。

英國為保證其北非作戰的勝利,開辟了3條交通線為它在埃及的部隊提供補給。一條是快速護航船隊繞道非洲的海運線,全程長達1.16萬餘海裏;另一條是穿越中非,從塔科臘迪越過尼日利亞和法屬赤道非洲到埃及的空運航線;還有一條是通過直布羅陀進入地中海的航線,盡管它航程較短(3097海裏),但由於易遭受敵人的攻擊,隻有在特殊情況下才使用它。

北非軸心國地麵部隊的補給基地在意大利,向北非運送一次物資隻需3天時間。而英國的主要海上運輸卻不得不繞道好望角,經馬達加斯加島抵達北非,每次航行需3個月。航程雖遠,卻安全可靠。1942年4月下半月至11月,從英國運抵印度洋各港口的兵員達33.7萬人,其中運到中東的約20萬人。

自從日本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發動攻勢以來,英國一直擔心軸心國會在馬達加斯加的迭戈—蘇瓦雷斯興建基地。因為從這個基地上,德國或日本的海、空軍不僅可以威脅印度和南非,而且還可以打擊駛往埃及的英國運輸船隊。馬達加斯加是法國的殖民地,但長期以來英國一直不相信維希政府,尤其在法國將法屬印度支那轉讓給日本之後,英國對維希政府更是失去了信任。為防止馬達加斯加落入日本控製之下,英國決定對它發動一次兩棲突擊,占領迭戈—蘇瓦雷斯港。行動代號為“鐵甲艦”。

執行“鐵甲艦”作戰計劃的艦艇包括“光輝”號和“無敵”號兩艘航空母艦、“拉米伊”號戰列艦、2艘巡洋艦、11艘驅逐艦、大批掃雷艇和驅潛快艇,以及15艘載運陸軍的運輸艦和攻擊艦。其中重型艦隻全來自H艦隊。

1942年5月5日淩晨4時30分,英軍第一批部隊(第29旅)開始在馬達加斯加島東北部的科雷爾灣實施登陸。下午4時即占領迭戈—蘇瓦雷斯城。第二批部隊(第17旅)在安巴拉拉塔灣以南登陸,向東部安齊拉納進軍。第29旅先頭部隊在安齊拉納以南3公裏處受阻。5月6日晚8時,在第17旅的增援下,第29旅發起最後一次突擊獲得成功。與此同時,英國海軍陸戰隊在法國守軍後部實施突襲登陸。5月7日,法軍投降。英軍占領迭戈—蘇瓦雷斯和安齊拉納,全部傷亡不到400人。法國海軍損失大部,其中包括3艘潛艇。4個月後,英軍再次登陸馬達加斯加,占領其西岸港口、馬任加及首府塔那那利佛,以傷亡100餘人的代價,完全控製了該島。

其間,英國第8集團軍已將隆美爾軍隊阻止在阿萊曼陣地前,並根據英國首相及內閣的指示,開始補充、整訓部隊,以迎擊德軍即將對阿萊曼的進攻,並準備最後的大規模反攻,消滅德、意軍的有生力量,配合盟軍的北非登陸行動。隨著好望角航線的危險被消除,英國對中東的增援迅速得到加強,大批物資、兵力源源不斷地運往北非。

1941年12月,希特勒給地中海戰區德軍下達指令,規定1942年的任務是:“取得意大利南部到北非之間的製空權和製海權,以保證通向利比亞和昔蘭尼加海路的安全,尤其要壓製馬耳他……切斷敵人經過地中海的交通線以及英國從圖卜魯克和馬耳他實施的補給。”該指令同時任命凱塞林元帥為德軍南線總司令。此外,德軍統帥部將第2航空隊派往西西裏,旨在協同意大利艦隊作戰,加強對馬耳他島的攻擊,對其實施海、空封鎖。

為了奪取地中海的製海權和破壞軸心國的海上運輸,同盟國開始向地中海區域調集龐大的海空軍兵力。到1942年10月,英國在地中海的海軍力量大大增長,其艦艇比半年前增加近1倍,總數達114艘,其中戰列艦3艘、航空母艦4艘、巡洋艦14艘、驅逐艦63艘、潛艇30艘。而意大利的艦艇僅增加10艘,共計78艘,各類艦艇比半年前隻增加2~3艘。

美國航空兵介入地中海戰區,使英國能夠充分利用航空母艦的戰鬥機支援海上作戰,並為馬耳他島運送飛機。10月11日,德、意空軍對馬耳他島發起猛烈攻勢,企圖一舉消滅該島的空軍力量。但由於島上空軍力量大大加強(作戰飛機從5月份的23架增加到9月份的169架),軸心國不得不於1周後放棄了這一企圖。這時,德國海軍的基本兵力已集中在大西洋和北極圈區域,對付同盟國的護航運輸船隊。在地中海戰區,德軍隻留下15艘潛艇,1943年1月後,潛艇繼續減少,軸心國主要依靠加強空軍與同盟國對峙。但是,由於德國必須兼顧大西洋及東線戰事,同盟國在地中海戰區的空軍增長速度要大大超過對方,到1943年初,盟軍飛機已達3000架;軸心國僅有1700餘架。

這樣,隨著馬耳他島海空軍戰鬥力的逐步恢複,隨著該戰區同盟國空軍不斷增強和德意軍不斷削弱,軸心國的航運損失急劇上升,10月份損失率已達44%。運給隆美爾的3.2萬噸的補給品,隻運到2萬噸;對隆美爾軍隊至關重要的油料,雖裝載上船1萬噸,但隻有4000噸抵達北非。德意非洲集團軍處於彈盡糧絕、油料匱乏的困境,而英國第8集團軍則得到充足的兵力、裝備及物資補給。在這種兩軍實力懸殊的情況下,英軍向北非德意軍發起了阿萊曼戰役。戰役開始3天後,10月26日,隆美爾寄予極大希望的一支運載汽油和彈藥的護航船隊被盟軍海空軍消滅,這對非洲軍是一次沉重的打擊。沒有汽油,隆美爾便無法有效利用裝甲部隊實施他所擅長的裝甲機動戰。他被迫多次放棄反擊,最終走向失敗。

就在蒙哥馬利率部向西追擊隆美爾潰軍之際,盟軍於11月8日出敵不意地實施北非“火炬”登陸戰役,獲得成功。11月11日,希特勒下令“搶在敵軍從阿爾及爾進入突尼斯之前建立突尼斯橋頭堡”。3個德國師和2個意大利師奉命擔負此項任務。為這些部隊提供後勤支援的重擔理所當然地落在已經不堪重負的意大利海軍肩上。

11月12日下午,第一支意大利船隊抵達突尼斯比塞大港。該船隊由2艘運輸艦和5艘驅逐艦編成,裝載1000名意軍和1800噸的軍事裝備。意海軍立即在突尼斯設立指揮部,由此開始了海上補給戰的最後階段。在該階段,德意軍完全喪失地中海製海權。

趁盟軍主力尚未進入突尼斯、英軍仍致力於對利比亞提供補給之機(一支從亞曆山大港出發的英船隊於11月19日安抵馬耳他島),意海軍在11月為先行空運抵達突尼斯的5個師運去的油料、坦克、火炮等補品達3萬餘噸,另運去部隊1.3萬餘人。德意軍依靠這些兵員、裝備,挫敗了盟軍迅速奪取突尼斯和比塞大的企圖。

與此同時,德、意潛艇在北非沿海也異常活躍地打擊同盟國的航運。11月10日,同盟國1艘運煤船和1艘驅逐艦被德潛艇擊沉。次日,又有4艘運輸船被擊沉。自11月中旬起,德國海軍組織力量從海上封鎖北非的大西洋沿岸地區:在直布羅陀以西展開了25艘潛艇,任務是切斷同盟國對已上岸的登陸部隊的供應。此外,德軍還在西西裏島至突尼斯海岸之間緊急設置兩道平行的長120海裏的水雷障礙。盡管采取了上述措施,對盟軍的地中海航運並未產生嚴重影響,截至12月份,盟軍在地中海僅損失16艘運輸船。

隨著昔蘭尼加落入英軍之手,通往馬耳他的交通線也暢通無阻了,該島被圍困的狀態終於打破。英軍再次加強該島的作戰力量,不僅增加了島上的潛艇和飛機數量,而且開始派駐水麵艦艇力量。從1942年12月起,第15巡洋艦分艦隊(3艘)、艦隊驅逐艦“K”編隊(4艘)和第10潛艇區艦隊(12艘),開始在那裏駐泊。除擔任突擊任務的巡洋艦和驅逐艦外,在馬耳他島還編組了若幹近海艦艇區艦隊,它們由炮艇、魚雷艇和其他小型艦艇組成。

停放在美航空母艦上的飛機另一支由巡洋艦和驅逐艦編成的Q艦隊,於11月13日進駐阿爾及利亞的波尼港,這對於負責向突尼斯守軍運送補給的意大利海軍是致命的打擊。波尼是通向比塞大和西西裏海峽的前進據點,在戰略上控製著撒丁島以南的水域。它和馬耳他島一道成為盟軍手中用以對付西西裏海峽的一把鉗子。在這種態勢下,軸心國對非洲的海上補給線實際處於癱瘓。盡管最後的突尼斯之戰尚未開始,非洲的軸心國部隊已經是氣息奄奄。

盟軍的注意力很快便從利比亞補給線轉向西西裏海峽。馬耳他島的空軍部隊對該海峽實行一天24小時的空中巡邏,以配合同盟國海軍阻止軸心國向突尼斯運送援兵,為徹底消滅德、意非洲集團軍創造條件。

12月1日夜,駐波尼的英國Q艦隊出航,首次襲擊一支意大利護航運輸船隊。這支船隊的4艘運輸船滿載2000名官兵和數十輛坦克及彈藥,在5艘驅逐艦的護衛下向突尼斯駛去。Q艦隊(3艘輕巡洋艦和2艘艦隊驅逐艦)依靠優勢雷達和艦炮,迅速擊沉3艘意大利護航驅逐艦,重創1艘驅逐艦。唯一幸存的意大利驅逐艦見勢不妙,丟下運輸船隊倉皇逃走。意大利船隊遭到英國Q艦隊的猛烈攻擊,無一幸免。英艦未受損失。

與此同時,在波尼以北的西西裏西麵,1艘滿載突尼斯守軍急需的燃料的意大利油輪被來自馬耳他島的艦隊航空兵發現,頃刻間被魚雷機擊中葬身海底。在隨後的兩個夜晚,又有4艘意大利艦船被同盟國海、空軍擊毀,其中包括為軸心國船運屢建戰功的意大利驅逐艦“盧波”號。

1942年12月,意大利海軍和商船隊竭盡全力向其北非部隊提供補給,運載的貨物總噸位達到最高水平——21.2萬餘噸。但是,其中至少有6.8萬噸被盟軍擊沉,1.5萬噸受到損壞,損失率達40%。其中運往利比亞的物資損失率達52%,運往突尼斯的物資損失率也有23%。11月至12月份,盟軍在地中海擊沉德國和意大利的船舶為106艘,總噸位達17.79萬餘噸。

盟軍占領阿爾及利亞機場之後,1943年1月,美國斯帕茨將軍率美軍第12航空隊加入了地中海作戰。他們高速低空轟炸的作戰技能,給予意大利海軍以沉重打擊。至此,盟軍在地中海戰區已取得決定性的空中優勢,作戰飛機既可以擊沉海上的軸心國船舶,也能對港口和港灣內的敵船實施突擊。僅1月份,同盟國空軍就出動飛機3000多架次,對港口和公海上的敵國船舶實施突擊。同一月,軸心國共出動51艘貨船駛往北非,其中11艘被潛艇擊沉,4艘被水麵艦艇擊沉,2艘觸上水雷,7艘被飛機炸沉,還有7艘在盟軍的空襲下遭重創,損失率高達55%。意大利人懊喪地將通往突尼斯的航線稱為“死亡線”。

到1942年年底,突尼斯的德意軍依靠搶運來的補給和有利的冬季雨天,暫時遲滯了盟軍的推進。利比亞的隆美爾軍隊卻處於日暮途窮的境地,該軍每月至少需要8萬噸的補給,但在12月隻得到2.4萬噸,最終不得不放棄的黎波裏塔尼亞,於1943年2月中旬退至突尼斯馬雷斯防線,據守著這個突尼斯的門戶。

盟軍從3月恢複攻勢後,決定首先拔掉馬雷斯防線這個釘子。其間,盟軍海、空軍再次發揮巨大的優勢,狠狠打擊敵補給線及運輸力量。到3月,盟軍已擁有大量美國4引擎轟炸機,可以在白天對西西裏島以及意大利和希臘其他濱海地域的運輸船隻裝載點和護航運輸船隊編組點進行大規模轟炸。在一次襲擊中,22架美國“空中堡壘”式飛機將西西裏巴勒莫港的4艘運輸船擊毀。4月10日,美國轟炸機對停泊在撒丁島拉馬達累納港的意大利最後2艘重型巡洋艦發起攻擊,擊沉“的裏雅斯特”號巡洋艦,擊毀“戈裏齊亞”號。

在突尼斯戰役初期,軸心國在海上交通線上的平均損失率為25%~30%,到4月、5月,這最後兩個月的損失則尤為嚴重,高達50%甚至50%以上。至此,軸心國與其突尼斯守軍之間的交通線實際上已被切斷。在這種情況下,德、意非洲集團軍群司令阿尼姆上將向希特勒報告了他缺糧少油料的處境。凱塞林元帥也建議放棄突尼斯,將殘存部隊撤回本土,但是遭到希特勒的拒絕。

為了鼓舞士氣,維持突尼斯守軍,軸心國統帥部利用所有可供使用的驅逐艦、魚雷艇以及運輸船向突尼斯運送兵員及補給。4月,被盟軍擊沉擊傷的補給船達60%。就在4月的最後一天,3艘意大利驅逐艦載運軍隊900人,葬身於大海之中。到4月底,在美國戰鬥機的有效截擊下,軸心國的空運也停止了活動。軸心國不甘心失敗,於5月3日夜派出1艘8000噸的大型貨船,滿載彈藥、炸彈和地雷,在1艘魚雷艇的護衛下向突尼斯駛去。它們在邦角附近被3艘來自馬耳他的英國驅逐艦擊沉。

5月7日,盟軍占領德意軍隊在北非的最後供應基地——突尼斯港和比塞大港。德意非洲集團軍群殘部撤往突尼斯北部的邦角,並向總部報告無法再接受船運補給。然而,希特勒仍要求派船增援。當晚,最後3艘德國貨船向邦角駛去。它們平安渡過西西裏海峽後卻找不到可以靠岸卸貨的港口,猶豫徘徊之際被盟軍飛機炸成碎片。

在突尼斯戰役的最後階段,盟軍統帥部預料敵人將會通過海路或空運從邦角撤走,於是,同盟國海、空軍在德意軍交通線上的作戰活動發展成為對海岸的封鎖,旨在將軸心國軍隊全殲在非洲大陸上。為此,護航運輸船隊暫時停止開往馬耳他島,也不在近海區內活動,全部兵力集中封鎖突尼斯的敵軍。在這裏盟軍首次進行了逼近的緊閉封鎖,參加封鎖行動的驅逐艦、魚雷艇和小型艦艇在邦角附近分兩線成半圓形展開。炮艦則向集中在邦角半島的軸心國軍隊開火,並壓製向實施封鎖的艦艇射擊的敵炮兵。盟軍轟炸機和戰鬥機對艦艇實施支援和掩護,殲滅機場和空中的敵機,阻止軸心國殘餘部隊乘運輸機撤走。盟軍的這一封鎖行動,粉碎了軸心國軍隊從突尼斯撤走的一切嚐試。除數百人趁黑夜搭乘小型艦艇逃到西西裏島之外,5月13日,近30萬人的軸心國部隊向盟軍投降,非洲戰爭勝利結束。

隨著整個北非海岸控製在盟軍之手,同盟國船運在地中海暢通無阻。盡管德國潛艇仍在暗中活動,但是其數量和威脅都在日趨減少。有時德國空軍也襲擊同盟國海軍,騷擾它在地中海的航運。但是,從1943年5月13日突尼斯的軸心國軍隊放下武器那一刻起,盟軍贏得的地中海製海權再沒有丟失,在隨後的西西裏戰役和意大利戰役中繼續發揮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