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蘇軍的全麵反攻(1 / 3)

1.解放列寧格勒

1944年初,在蘇德戰場北翼,蘇軍在粉碎德軍重新恢複對列寧格勒包圍封鎖的企圖之後,開始準備對當麵之敵發起進攻,以徹底解除德軍對列寧格勒的封鎖,解放列寧格勒州,為下一步解放波羅的海沿岸國家創造條件。

蘇軍最高統帥部的戰略企圖是:列寧格勒方麵軍和沃爾霍夫方麵軍同時實施突擊,首先粉碎德軍第18集團軍;波羅的海沿岸第2方麵軍以積極行動牽製德軍第16集團軍的基本兵力和北方集團軍群的戰役預備隊;爾後,3個方麵軍分別向納爾瓦、普斯科夫和伊德裏察方向發起進攻,擊潰德軍第16集團軍,完全解放列寧格勒州,為把法西斯德軍從波羅的海沿岸驅逐出去創造條件。

1944年1月20日,蘇軍第2突擊集團和第42集團軍在列寧格勒西南羅普沙地域勝利會師。從1月31日至2月15日,列寧格勒方麵軍和沃爾霍夫方麵軍在數個方向上推進了50~120公裏,進至納爾瓦河、普斯科夫湖以北、謝列德卡、普柳薩、希姆斯克一線。因進攻地帶大大縮小,沃爾霍夫方麵軍於2月15日被撤銷,其所屬各集團軍轉隸給列寧格勒方麵軍。

這時,蘇軍統帥部給列寧格勒方麵軍和波羅的海沿岸第2方麵軍下達了新的任務,命令列寧格勒方麵軍以右翼集團解放納爾瓦市,突破德軍納爾瓦築壘地域,爾後向波亞爾努方向、維利楊迪、瓦爾加方向、塔爾上、威魯方向繼續發起進攻;以左翼集團緊緊追擊向普斯科夫、奧斯特羅夫方向退卻之敵,阻止德軍撤往後方防禦地區並在此組織堅固防禦。為此,列寧格勒方麵軍決心以主力攻占奧斯特羅夫地域,迂回普斯科夫,強渡韋利卡亞河,爾後向裏加方向發起進攻。

波羅的海沿岸第2方麵軍受領的任務是:以左翼2個集團軍的兵力突破普斯托卡東南地域德軍的防禦,奪占伊德裏察以北韋利卡亞河上的渡口,占領奧波奇卡、齊盧佩一線,爾後與列寧格勒方麵軍右翼集團協同,擊潰奧斯特羅夫地域的德軍集團,此時,右翼2個集團軍以積極行動牽製了當麵之敵。

2月下半月,2個方麵軍密切協同,取得了新的戰果。列寧格勒方麵軍以第2突擊集團軍的兵力擴大納爾瓦河西岸的已占地域,使其正麵寬達35公裏,縱深達15公裏。第42、第67集團軍追擊敵人,從北麵和東麵進抵普斯科夫。第8、第54集團軍肅清了沿姆沙加河和合郎河中間陣地的敵人後,攻占了波爾霍夫,進逼奧斯特羅夫。方麵軍左翼部隊經過15晝夜苦戰,粉碎了德軍在預有準備的防禦地區的抵抗,向前推進了50~160公裏,進抵普斯科夫—奧斯特羅夫築壘地域,但未能從行進間突破該地域。

此時,波羅的海沿岸第2方麵軍的左翼集團,在伊德裏察方向的進攻也十分順利,對德軍第16集團軍構成了合圍的威脅,迫使德軍開始在寬大正麵上撤退。但由於未能及時發現敵人的退卻企圖,未能及時組織強有力的追擊,德軍得以實施有組織的退卻,把大量兵力兵器撤至奧斯特羅夫以東、諾沃爾熱夫、普斯托什卡一線預有準備的防禦地區,進行有組織的頑強抵抗,使蘇軍前進受阻。

3月9日,列寧格勒方麵軍集中左翼集團的兵力,對普斯科夫的德軍發起進攻,戰鬥一直持續到4月中旬,才突破了普斯科夫以南德軍堅固築壘地域,前進約13公裏,切斷了普斯科夫通向奧斯特羅夫的交通線。這次進攻的目的旨在牽製德軍北方集團軍群的戰役預備隊,使之不能抽調到南翼危急的方向上去。

列寧格勒方麵軍和波羅的海沿岸第2方麵軍雖然進展迅速,但仍未能完成蘇軍統帥部規定的全部任務,即未能向瓦爾加、威魯、裏加、卡拉薩等方向發起進攻。

盡管如此,列寧格勒方麵軍、沃爾霍夫方麵軍、波羅的海沿岸第2方麵軍,仍然取得了在軍事上和政治上具有重大意義的勝利。在進攻過程中,蘇軍在寬達600公裏的正麵上突破了德軍的堅固防禦,把德軍從列寧格勒擊退220~280公裏,在伊爾門湖以南向西推進了約180公裏,幾乎解放了列寧格勒州全境和加裏寧州的部分地區,進入了愛沙尼亞境內,為解放波羅的海沿岸各共和國奠定了基礎。

2.解放第聶伯河右岸烏克蘭全境

1944年初,在蘇德戰場上,從波列西耶到黑海,從第聶伯河到喀爾巴際山的廣闊地區內,蘇軍和德軍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兵器,雙方參戰總兵力約達400萬人,火炮4.55萬餘門,坦克和自行火炮4200餘輛,作戰飛機4000餘架,展開了爭奪第聶伯河右岸烏克蘭和克裏木的一場大規模會戰。

第聶伯河右岸烏克蘭和克裏木,是蘇聯資源豐富、人口稠密、工業發達、農糧充裕的地區,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對蘇軍來說,解放這一地區就可以將德軍驅出國境,進至喀爾巴籲山脈,進入東歐國家,進而向巴爾幹推進。對德軍來說,守住這一地區就可以穩住防線,爭取到喘息的時間,調整部署,伺機反擊;否則,將全線潰退,陷入軍事、政治和經濟方麵的絕境。因此,蘇德雙方不惜一切代價,以最大的決心和力量在該地區展開了你死我活的激烈的爭奪戰。

烏克蘭第1方麵軍主要進攻集團積極作戰,粉碎了德軍在捷爾諾波爾、普羅斯庫羅夫地區的反突擊;其左翼第18集團軍經過激戰攻占了赫梅爾尼克城,第38集團軍從行進間強渡了南布格河,於3月20日解放了文尼察;右翼第13集團軍向前推進了80公裏,於3月20日進抵勃羅得城。爾後,該方麵軍主力在得到第1坦克集團軍等兵力兵器的加強之後,於3月21日再次從北向南發起進攻。3月23日,第1坦克集團軍解放了喬爾特科夫。次日晨,其先頭部隊從行進間強渡德涅斯特河。3月29日,又渡過普魯特河,攻占了切爾諾夫策。第4坦克集團軍向卡美涅次—波多耳斯基實施進攻,從西麵包圍德軍第1裝甲集團軍,3月26日,攻占卡美涅次—波多耳斯基城。第1集團軍和第3坦克集團軍在該城以北實施進攻,方麵軍左翼第18、第38集團軍等部隊在該城以東和東北方麵實施進攻,與在南麵實施進攻的烏克蘭第2方麵軍的部隊,構成了對德軍第1裝甲集團軍合圍的威脅。

烏克蘭第2方麵軍於3月17日開始在寬達100公裏的地帶上從行進間強渡南布格河,並攻占了德涅斯特河地區,進入該地區中心城市卡緬卡,開始了解放摩爾達維亞的作戰。

烏克蘭第3方麵軍於3月26日發起敖德薩戰役,以求擊潰德軍第6集團軍和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在戰役中,第46、第8集團軍、騎兵機械化集群和第23坦克軍組成主要突擊集團,向拉茲傑利納亞總方向實施主要突擊,從西北麵迂回敖德薩。第57、第37集團軍組成右翼集團,向蒂拉斯波爾實施進攻,第6、第5、第28集團軍組成左翼集團,沿黑海沿岸向尼古拉耶夫和敖德薩實施進攻。

3月28日,右翼第57、第37集團軍利用相鄰的烏克蘭第2方麵軍的戰果,迅速將主力渡過南布格河,在45公裏寬的正麵上突破了敵人的防禦,並向縱深推進了25公裏。左翼第6、第5、第28集團軍經過激烈戰鬥,攻占尼古拉耶夫,並開始強渡南布格河。鑒於右翼發展順利,方麵軍司令員遂將第23坦克軍和騎兵機械化集群從該方向投入交戰,向蒂拉斯波爾和拉茲傑利納亞方向,追擊潰逃之敵,4月5日,攻占了拉茲傑利納亞,4月7日,進抵德涅斯特河口,從西南封鎖了德軍的退路。4月9日,蘇軍從行進間突破敖德薩城北防禦,經過一整夜激戰,次日解放了敖德薩全城。4月11~14日,蘇軍繼續進攻,進抵德涅斯特河,並從幾處渡至河西岸。但在此遭到德軍有組織的抵抗,德軍在此投入新銳兵力,多次進行反突擊。5月6日,根據統帥部命令,蘇軍就地轉入防禦。

從1943年12月底到1944年4月底,蘇軍發起的解放第聶伯河右岸烏克蘭的戰略性進攻戰役,取得了重大勝利。蘇軍向西推進了250~450公裏,到達喀爾巴籲山山麓,把德軍南方戰線截成兩段,使德軍南線瓦解,受到慘重損失。

3.解放克裏米亞半島

1944年4月13日,兩年前從蘇聯手中被奪走的、位於黑海中的刻赤半島,很快又要回到蘇聯手中。在過去的兩天內,蘇聯軍隊在克裏米亞取得了巨大進展。他們於4月11日收複了主要沿海城市,包括重要的工業港口敖德薩。4月13日,蘇聯軍隊穩固地駐紮在距克裏米亞首都辛菲羅波爾貝貝英裏的地方。蘇聯黑海艦隊阻止了德軍從水路撤退。蘇聯轟炸機橫掃海岸線,將軸心國軍隊進一步逼向內陸。蘇聯空軍剛剛開始轟炸位於塞瓦斯托波爾西南240英裏的羅馬尼亞港口康斯坦薩。雨季結束,克裏米亞的飛機場變幹,容易接近。蘇聯飛機可以很容易地往返於布加勒斯特和普洛耶什蒂油田等地區之間。混亂的軸心國軍隊沒有預定的陸地逃跑路線。美聯社和合眾社估計,有10萬德國軍隊駐紮在克裏米亞。然而,沒有人能猜出,現在究竟有多少德軍在守衛塞瓦斯托波爾。那座位於克裏米亞西南端的城市是一座極為重要的海軍基地,德軍是不會輕易放棄的。敖德薩解放的消息鼓舞了蘇聯人民的鬥誌。在這座城市落入馬利諾夫斯基將軍的軍隊手中的幾小時後,莫斯科禮炮齊鳴,放出紅、白、綠三色的照明彈,來慶祝這一重大勝利。馬利諾夫斯基的高興還有他自己的原因:他自己就是一位土生土長的敖德薩人。

然而,在蘇軍強大的攻勢上麵,守衛塞瓦斯托波爾的數萬德軍不堪一擊,而克裏米亞島也在德軍第17集團軍被殲滅後被蘇軍解放。此役,德軍陸上損失10萬多人,海上損失4萬多人,並且幾乎損失了所有的裝備。

4.芬蘭退出戰爭

在蘇軍解放列寧格勒州之後,列寧格勒方麵軍右翼集團和卡累利阿方麵軍又開始了在西北方向上對卡累利阿之敵進攻,目的在於解放芬蘭,迫使芬蘭退出戰爭。

經過周密的戰役準備,1944年6月9日,列寧格勒方麵軍所屬部隊開始在卡累利阿地峽對維堡方向發起進攻。在猛烈的長時間的炮火準備和航空火力準備之後,6月10日晨,第21集團軍轉入進攻,順利突破了芬軍防禦陣地。當日,即突破敵第一防禦地帶,前進了14公裏,突破正麵寬達20公裏。與此同時,第23集團軍也轉入進攻。2個集團軍迅速向兩翼和縱深發起進攻,擴大戰果,經過兩天的激烈戰鬥,突入敵防禦縱深達24公裏,突破口正麵寬達40公裏,並於6月13日進抵敵第二防禦地帶,但未能從行進間突破。該地帶是芬軍卡累利阿地峽防禦體係的核心,其工事更為堅固,敵軍企圖不惜一切代價阻止蘇軍突破第二防禦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