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蘇軍的全麵反攻(3 / 3)

1944年7月13至27日,蘇軍右翼和中央2個突擊集團,分別向俄羅斯拉瓦方向和利沃夫總方向實施主要突擊。左翼向斯坦尼斯拉夫、德羅戈貝奇方向實施輔助突擊。22日,蘇軍圍殲德軍布羅德集團8個師。27日,蘇軍主力收複利沃夫。

7月28日至8月29日,蘇軍主力於右翼向西發起進攻,7月30日強渡維斯瓦河。8月18日,蘇軍解放桑多梅日,後將這一地域的維斯瓦河西岸登陸場擴大到正麵75公裏,縱深55公裏。

此役,蘇軍全殲德軍8個師,重創32個師,解放了烏克蘭西部和波蘭東南部,並在桑多梅日以西地域建立戰役登陸場,為爾後向西發起進攻創造了條件。

7.解放保加利亞

到1944年8月,在巴爾幹方向的態勢,對蘇軍實施戰略性進攻戰役形成了較為有利的條件,蘇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正確地判斷了所麵臨的形勢,決定在雅西和基什尼奧夫地區實施一次大規模的戰略性進攻戰役。

8月20日,蘇軍經過炮火準備後,烏克蘭第2方麵軍第27集團軍在3小時內便突破敵主要防禦地帶,中午強渡了巴赫盧伊河,突破第二防禦地帶。第6坦克集團軍進入突破口。下午2時,其所屬第5坦克軍投入交戰,1小時後,第5機械化軍也投入交戰。該集團軍的突然出現使德軍震驚不已。蘇軍坦克兵利用這一有利態勢,迅速前出到沿馬雷山構築的敵第三防禦地帶。烏克蘭第3方麵軍的進攻也很順利,日終前,第37、第46、第57集團軍突破了敵主要防禦地帶,向縱深推進12公裏,在某些地域楔入了敵第二防禦地帶。戰役第一天,兩個方麵軍推進10~16公裏,敵損失9個師。

8月21日,第27集團軍粉碎敵頑強抵抗後,與第6坦克集團軍和航空兵協同,進行了奪取馬雷山第三防禦地帶的戰鬥。第52集團軍利用當天進入交戰的第18坦克軍的戰果,擊潰了敵軍,中午解放了雅西市。這時,近衛第7集團軍在第23坦克軍的配合下占領了特古伏魯莫斯市。經過兩天戰鬥,烏克蘭第2方麵軍突破敵40公裏深的3道防禦地帶,把突破正麵擴大到65公裏,形成了迅速追擊敵人和合圍德軍第6集團軍的有利態勢。烏克蘭第3方麵軍打退敵步兵和坦克的反突擊後,經過兩天戰鬥,推進近30公裏,把突破正麵擴大到95公裏。空軍第5、第17集團軍出動飛機6350餘架次,有力地支援了地麵部隊的作戰行動。

為了盡快全殲敵人,8月21日傍晚,最高統帥部大本營下達命令:各方麵軍盡快在胡希地域封閉合圍圈,殲滅敵軍集團,以開辟進至羅馬尼亞主要經濟政治中心的道路。

8月23日日終前,烏克蘭第2方麵軍第6坦克軍前出到伯爾拉德地域。第18坦克軍打響了奪取胡希的戰鬥。當天,烏克蘭第3方麵軍近衛第4軍和第7機械化軍已前出到普魯特河渡口,完成了正麵向東北的防禦。次日,第52集團軍和第18坦克軍解放了胡希,並前出到普魯特河,在那裏與烏克蘭第3方麵軍的部隊會師。德軍25個師有18個師陷入合圍。在合圍的對外正麵也同時展開了進攻。到8月24日日終前,蘇軍已推進到距被圍敵軍85~100公裏處。這時,烏克蘭第3方麵軍左翼與第46集團軍與近衛機械化第4軍部分兵力和強渡德涅斯特河灣的登陸兵協同,在航空兵和黑海艦隊、多瑙河區艦隊的艦艇支援下,合圍了羅軍第3集團軍,該集團軍很快投降。到8月27日日終前,在普魯特河以東被圍的敵軍集團也停止了抵抗。蘇軍2個方麵軍同時向布加勒斯特和伊茲梅爾方向發起進攻。8月26日,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加盟共和國全境解放。8月27日,福克夏尼築壘地域已被突破。到8月29日,烏克蘭第3方麵軍解放了土耳恰、加拉茨、布斯伊拉、康斯坦察和蘇利納等市。至此,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宣告結束。到9月3日,被圍德軍零星集群被徹底肅清。

通過8月20日至9月3日的作戰,蘇軍共殲敵22個師,其中含被圍的18個師,消滅了第一線羅軍的幾乎全部師,使敵遭受重創。蘇軍則向縱深推進320~350公裏,進入了羅馬尼亞內地,並接近了保加利亞邊境。

1944年9月19日,保加利亞被蘇聯紅軍在東歐的步步進逼嚇破了膽。在與蘇軍短期交戰之後,它斷絕了與德國的所有聯係,與蘇聯簽訂了停戰協定,並於本周建立了新政府。新政府在共產黨支持者基蒙·喬治夫上校的領導下,開始流放並監禁那些對保加利亞與柏林納粹政府相勾結負有責任的人。保加利亞是在蘇聯在其鄰國南斯拉夫取得勝利後做出這種改變的。蘇聯統帥約瑟夫·斯大林在莫斯科電台高興地宣布:“保加利亞已經不再是德國勢力在巴爾幹半島的中心了。”

8.解放波羅的海大部分地區

列寧格勒會戰結束後,德軍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為舍爾納大將)和中央集團軍群第3裝甲集團軍,約70萬人、1200輛坦克和強擊火炮,退守波羅的海沿岸,企圖在第1航空隊和第6航空隊一部近400架作戰飛機支援下,阻止蘇軍向東普魯士突進。為收複波羅的海沿岸地區,蘇軍列寧格勒方麵軍(司令為蘇聯元帥戈沃羅夫),波羅的海沿岸第1、第2、第3方麵軍(司令分別為巴格拉米揚大將、葉廖緬科大將、馬斯連尼科夫大將),白俄羅斯第3方麵軍一部和紅旗波羅的海艦隊,共90萬人、308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1.75萬門火炮、2640架作戰飛機,於9月中旬發起波羅的海沿岸戰役。

1944年9月14日至27日,蘇軍先後發起裏加戰役和塔林戰役,收複了愛沙尼亞及其首府塔林,但在裏加接近地進攻受阻。其後,在1944年9月28日至11月24日。蘇軍繼續實施裏加戰役,並發起梅梅爾戰役和蒙海峽群島登陸戰役,10月13日攻占拉脫維亞首府裏加,11月24日收複蒙海峽群島。

此役,蘇軍全殲德軍29個師(旅),收複了除庫爾蘭半島和梅梅爾地域以外,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的所有領土,為突入德國境內和解放東普魯士創造了條件。

9.解放南斯拉夫

在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中,蘇軍擊潰了德軍南烏克蘭集團軍群,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獲得解放。蘇軍進入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境內並進抵南斯拉夫邊境。巴爾幹半島的形勢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1944年9月,鐵托元帥(左一)和蘇聯元帥托爾欣(左二)分別代表南蘇兩國軍隊最高統帥部簽署聯合作戰協議。至1944年秋,蘇南軍隊合力對駐塞爾維亞的敵軍,特別是在貝爾格萊德方向的敵軍實施決定性突擊的條件已經成熟。

貝爾格萊德進攻戰役是從9月28日第57集團軍轉入進攻開始的。該集團軍在航空兵支援下突破敵邊境防禦地區,越過東塞爾維亞山脈,於10月8日進抵摩拉瓦河,並從行進間強渡了該河,在西岸奪取了兩個登陸場,保障近衛機械化第4軍於10月12日進入交戰。集團軍向南斯拉夫腹地推進130公裏。多瑙河區艦隊一方麵對進攻的蘇軍實施了支援,可靠地保障了第57集團軍右翼,另一方麵還擔任軍隊、技術兵器和各種物資的輸送工作。

貝爾格萊德戰役以強攻貝爾格萊德而告結束。敵軍為了扼守南斯拉夫首都,從德軍的幾個師以及塞爾維亞誌願軍和俄羅斯警衛軍(自衛軍)中調來一些部隊和分隊,並有40輛坦克,約170門火炮和迫擊炮。在貝爾格萊德周圍設置了地雷爆炸性障礙物以加強防禦。德軍指揮部力圖在該城接近地牽製住蘇、南軍隊的大量兵力,以便使德E集團軍群的部隊從希臘撤往匈牙利。蘇、南兩國軍隊為了密切協同攻下貝爾格萊德,曾召開指揮部聯席會議,詳盡討論了強攻計劃。

10月14日,近衛第4機械化軍軍長和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第1集團軍級集群司令員,最後協調了雙方軍隊強攻貝爾格萊德的行動計劃。強攻貝爾格萊德的計劃規定:在狹窄的地段上從南麵實施正麵突擊,爾後沿離心方向發展突擊,分割德軍守備部隊並予以各個殲滅。還規定,占領薩瓦河和多瑙河上的橋梁。參加強攻貝爾格萊德的蘇軍是:近衛第1機械化軍,3個步兵師,3個炮兵旅,16個炮兵團、迫擊炮團和自行火炮團,1個高射炮兵師和3個高射炮兵團;南斯拉夫軍隊是:無產者第1軍和第12軍,共8個師。這些兵力的強攻行動,由空軍第17集團軍和多瑙河區艦隊實施火力支援。解放貝爾格萊德的戰鬥自10月14日起,一直延續到20日止。戰鬥進行得異常激烈。在頭兩天,進攻部隊就把敵軍集團切割成幾個部分,並摧毀了該市南郊和東郊的大部分支撐點。至10月20日日暮時分,蘇、南兩國軍隊在航空兵和多瑙河區艦隊的支援下,以強攻占領了德軍在貝爾格萊德的最後一個據點卡列梅格丹要塞。在巷戰中擊斃德軍1.5萬人,俘9000人。

貝爾格萊德戰役之後,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繼續同德軍占領者作戰。至1945年初,他們解放了大部分國土,至5月7日,南軍徹底粉碎了伊斯的利亞半島和斯洛文尼亞沿海敵軍的抵抗。至此,南軍幾乎解放了南斯拉夫的全部領土。德E集團軍群殘餘部隊垂死掙紮,千方百計地想衝出合圍圈向英軍投降未遂,繼續被圍困在斯洛文尼亞和奧地利。殲滅E集團軍群的戰鬥從5月8日開始至15日結束。盡管德軍技術裝備水平遙遙領先,最終還是輸給了得道多助的南斯拉夫軍民。僅1945年,敵人在南斯拉夫就喪失30多萬人,並損失許多武器、技術裝備和其他軍事裝備。反法西斯鬥爭的勝利結束,在南斯拉夫人民的曆史上揭開了新的一頁。

10.進抵挪威北部沿海地區

1944年10月7日至11月1日,蘇軍在蘇聯的佩特薩莫和挪威的希爾克內斯北極地域實施了第十次突擊,15日解放佩特薩莫,25日攻占希爾克內斯市。至10月底,蘇軍推進150公裏,進抵挪威北部沿海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