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大智將啟(1 / 2)

1916年4月15日,任繼愈出生在山東省平原縣一個中等家庭。其實,任家祖上曾經也屬殷實富裕之家,但任繼愈祖父在和幾個兄弟分家之後,因生意失敗,而致家道中落。任繼愈的父親任簫亭出於經濟考慮,報考了費用較低的保定軍官學校,與國民黨高級將領劉峙、顧祝同等是同班或同級。任簫亭後來官至少將,但由於生性耿直,不屑彎腰折桂,一直被國民黨嫡係部隊視為“異己”,1945年4月,他被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派到張自忠的部隊,參加了抵禦日軍的“老河口戰役”,之後轉任參議閑職。

任繼愈自己則認為,父親報考軍校,其實還有衝出封建家庭樊籬的另一層意思。

任家是一個大家族,四代同堂,有那種“像巴金筆下《家》的味道,北方傳統的封建主義大家庭”。封建家庭的特點就是封建家長製,子女要絕對服從家長,不能違逆,婚姻不能自主,諸如此類。任繼愈認為,父親在那個環境下很受束縛,於是沒有受限於任家的世代書香門第,選擇離開家庭,考上了保定軍官學校,成為任家第一位行伍之士。

不過任簫亭仍然喜歡讀書,屬於文武兼修的“儒將”。他迎娶的夫人、任繼愈的母親宋國芳,出自平原縣一戶鄉紳家庭,她在50歲時開始學識字,後來竟能與遠在他鄉的兒子們往來書信。

任家的幾個孩子分別叫任繼聖、任繼愈、任繼亮、任繼周,都寄托了父母的殷殷希望。在父母的影響下,任繼愈和幾個兄弟自小就懂得學習和做人的很多道理。

母親還演繹了現實版的“昔孟母,擇鄰處”的故事。任繼愈兩三歲時,任家仍然生活在大家族裏。一天,大家族另外一家生活比較富裕的小孩,約比任繼愈稍長一兩歲,正津津有味地吃著大棗。小繼愈眼巴巴地看著,渴望的眼神一直跟隨小孩翕動的嘴巴。小孩很得意,故意做出眼饞小繼愈的舉動,然後將吃剩的棗核丟在地上,讓小繼愈去揀。正當小繼愈蹲在地上準備將棗核撿起放到嘴裏時,看見這一幕的任母,及時伸手拿掉棗核,抱起小繼愈借故離開。此後,任母便有了要搬出大家族的想法。

最終,他們一家人在魯南一帶自立門戶。

搬家之後,任父遠在外地從軍,任母獨自擔起家庭重擔。這位堅強的女性,用她深沉博大的母愛,嗬護著小繼愈兄弟幾個。有一次,尚在吃奶的小繼愈得了重病,醫生開了湯藥。母親給他喂藥時,小繼愈的腳不小心把藥碗踢翻了,湯藥潑了一地。母親連忙趴到地上吮吸湯藥,再通過乳汁喂給他。這件事任繼愈終生銘記在心,直到他90多歲高齡時,還常常回憶。每每講起,眼淚盈眶,他說:“人的本性天生是善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