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大智將啟(2 / 2)

然而,無論生活怎樣艱辛,平日非常嚴格、節儉的母親,卻十分重視孩子們的文化教育。除了大兒子過繼給叔父,其餘三個孩子都被母親送去學堂讀書,對孩子們需要購買的報刊和書籍,她從不猶豫。正是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小繼愈得以4歲就入私塾。

有一次,小繼愈看到一塊方磚上一隻螞蟻在向上爬著。它爬得很慢,似乎在邊爬邊思考,又像是邊跑邊等著誰。小繼愈焦急地等待著,試圖探究小螞蟻究竟要爬到什麼地方去。慢慢的,小繼愈開始為這小家夥擔心起來,因為它拐向下坡的路——它頭朝下爬了起來!小繼愈心想,小螞蟻一不小心掉下來會不會摔著?會不會頭暈?於是,小繼愈趕忙拉來了母親,讓母親和他一起看小螞蟻。

“小螞蟻會頭暈嗎?”小繼愈用小手牽著母親的大手問,聲音裏透著濃濃的童真。

因為他想到自己頭朝下的話,就會暈暈乎乎的。

“不會的。”母親耐心回答著兒子的問題。

“那,我為什麼頭朝下的時候會頭暈呢?”小繼愈撲閃著炯炯有神的眼睛。

“因為它是小螞蟻,你是小人兒呀!”母親覺得自己的回答很巧妙:既掩飾了自己不明其理的尷尬,又“解答”了兒子的疑問。

然而,小繼愈卻並不這麼想,他還在琢磨:為什麼小螞蟻頭朝下不會暈,而自己就會呢?小繼愈沒有再往下追問,他更喜歡自己從書本中去尋找答案。從那時起,每每遇到連父母都不能解答的問題時,小繼愈毫不氣餒,因為他知道,書本裏有個神奇的世界,那裏會有他想揭示的一切事物的答案。

有人說,任繼愈從小養成的這種刨根問底的習慣,正是他日後成為一代哲學大家的基礎。宋代理學家朱熹小時候也是如此,當他父親用手指著天,告訴他上麵是天時,朱熹馬上問:“天上麵有什麼?”這就是哲學家的思維方式。他不僅想知道事物的表麵,還想知道事物的本質和背後。自由寬鬆的家庭環境、專注思考的學習態度、熱烈執著的求知欲望,讓小繼愈日益養成了哲學家所需的素質和思維方式。應該說,在小繼愈的啟蒙階段,家庭給他創造的物質條件雖然有限,但卻給了他一個自由自在的精神發展空間。後來,任繼愈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方麵,亦是如此。他強調讓孩子們自由發展,以自學為主,按照自己的興趣去尋找答案。他最為反對的就是按照固定的標準,把孩子放到設定好的“流水線”上去教育、培養,而無視孩子的興趣愛好和特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