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初遇良師(1 / 2)

從識字到上正規小學,小繼愈也更換過幾所學校,但真正完成小學學業的,卻是在離家100公裏外的省城濟南,當時的“省立第一模範小學”(現更名為大明湖小學)。

任繼愈就讀的山東省立第一模範小學,采用的是級任製,老師從低年級開始接收學生,一直帶到畢業。學校分高小、初小兩個部。

在讀初小時,教語文的級任老師叫曹景黃,山東新泰人。曹老師有一次上《論語》課,講到“臧文仲居蔡,山節藻棁”,曹老師說:“蔡是烏龜,古人以龜為神物,近人以烏龜為貶義,罵人的話。我的村莊取名蔡家莊,是烏龜莊。”任繼愈和他的同學都笑了。從此,他不僅記得曹老師是新泰人,還記得他家鄉的村莊名。

小繼愈是幸運的,正是這個曹老師,為他今後的古漢語閱讀和運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並對他的成長產生了深遠影響。

曹老師教習字課,用元書紙寫毛筆字。作文課則要當堂寫作,下一周批改後發還。作文卷子按照成績順序發給學生,成績好的學生放在前麵,差的靠後。每發一回作文卷子,就是一次作文講評。作文用文言文寫作,好的作文,曹老師會指出好在哪裏。常見的錯字,或用詞不當,曹老師就結合作文向全班講解。作文課是寫作練習,評作文的課則是語文修辭的練習。有一次,曹老師讓大家以清明節植樹為題寫一篇文章,小繼愈文中一段“吾鄉多樹,每值夏日,濃蔭匝地——以待行人憩焉”深得曹老師讚賞,認為他的“焉”字用得非常好,有文言文的語感。這讓小繼愈非常驕傲。此後,他在寫作上的興趣更加濃厚了。

小繼愈喜歡上曹老師的語文課,因為曹老師講課繪聲繪色,幽默風趣,不是照本宣科地朗讀課本講義,而是善於把深奧的道理,變成一下子就能讓小孩子弄懂的東西,深入到學生腦海中去。哪怕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曹老師似乎也能夠講出淺顯易懂的道理來,這讓小繼愈覺得很有意思,聽起來欲罷不能。在老師的帶動下,他很早就讀了諸如四書五經、《古文觀止》以及《紅樓夢》、《三國演義》等古典小說,打下紮實的文化底蘊,這使得他在後來的工作、生活以及研究方麵,都能融會貫通,信手拈來,許多篇章甚至出口成誦。

曹老師的教學方法很對小繼愈的“胃口”,他不會局限於課本的內容本身,往往會從中引申開去,帶出更多的知識,這很符合小繼愈尋根問底的個性。比如講到《論語》中的“巧言令色,鮮仁矣”時,曹老師結合課文,舉了一些社會上流行的巴結上司,拍有權有勢人物馬屁的可笑舉動的例子,指出那種說假話、吹吹拍拍、風吹兩邊倒的作風,是最可恥的。這給學生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常常引得哄堂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