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
在詳細地談過布陣的規則之後,現在要討論部署的規模和距離問題了。1666名步兵的兵陣部署在正麵寬度為一英裏的空間,每個戰士相隔的距離為3英尺。那麼隻需9996名步兵就可以在一英裏的地段上布成6排。如果要把9996名步兵布成3排,則正麵寬度需要2英裏。因為戰線不宜拉得過長,所以最好的布陣方法是增多排數。上文曾經提出,應當留出6英尺寬的間隔在每一排之後,而有1英尺寬的距離是留給兵士們自己所站的位置。所以,如果布成6排,需要約1萬名的軍人,這支隊伍占據的麵積就得縱深長42英尺,正麵寬1英裏。按照這樣的部署,在保持這樣的間距的條件下,2萬或者3萬名步兵很容易部署好各排的兵力,如果將帥心裏有數,能夠估計出一片有限的空間裏一般能布列士兵的人數,列陣就不致出現大的差錯了。
其他的觀點還指出,如果空間狹小有限,或者參戰的人較之現有兵力要少一些,可以把兵力布成10排,或者更多幾排。在征戰的時候,列陣如果過於單薄,就很容易因敵人發起衝擊而被突破,敵人一旦突破我軍的兵陣,補救是非常困難的事情了。所以在戰鬥過程中列陣緊湊往往要比拉大距離有利得多。通常將帥要根據自己軍隊中士兵各自的特長和敵軍的狀況來計算出左翼、右翼和中央各部署多少軍士才是最佳布陣。
十六
中央為步兵布陣時,左右兩翼應配置騎兵,同時重騎兵要身穿盔甲、手持長矛緊挨著步兵並排站立,而弓箭手或者輕騎兵他們不穿鎧甲,則要站得遠些。最精銳的重騎兵是要掩護步兵兩翼的士兵的,而輕騎兵則以迅疾的動作去包抄敵人的兩翼軍隊,使他們的陣腳慌亂。將帥應當對用兵之道成竹在胸,知道怎樣用自己的騎兵去對付敵人的“騎兵中隊”或部隊。有時候,我也說不清到底是出於什麼原因,也許可以說是神明的指點吧,我軍中的某個兵種就是與敵人的某個特定的兵種針鋒相對的,這個兵種而能擊敗敵人實力很強的部隊,但是有時卻反而敗在實力較弱的敵軍手下。
在古代,如果騎兵的數量上超不過敵人的騎兵數量,就會讓經過專門訓練的手持輕盾的、行動快捷的步兵去加強騎兵的建設。在每兩名騎兵之間配上一名這樣的步兵,手持輕盾、劍和標槍,許多古時的將帥都認為這是擺脫困境的唯一手段。這種行動快捷的步兵被稱作“韋利特”。無論敵人的騎兵多麼強大,對於這樣的一支混成部隊,他們也是束手無策的。
十七
要想促進戰爭取得勝利,有一種非常好的方法。將帥建立起一支精銳的步兵和騎兵,其中有副統領、科米特和免除了指揮職務的保民官組成的隊伍,將這支隊伍部署在兵陣後部,或者兵陣的兩翼,抑或是中央的位置。如果敵人發起了猛烈的進攻,為避免戰線被突破,這支隊伍應該安置在需要加強兵力的地方。他們英勇善戰,極大地挫敗了敵人的銳氣。首先采用這種方法的是拉西第夢人,接著仿效這種做法的是迦太基人,後來羅馬人也采取了這種做法。沒有其他陣法能打破這個戰法。
擊退敵人,將其殲滅是布陣的唯一目的。如果要將楔形或剪形的兵陣向前推進,就應當有作為補充的隊伍作為後備之用。使用這樣布陣的隊伍就能形成成楔形或剪形的包圍力量。預備隊也可以幫助你實施“鋸形攻勢”。但是,一旦動用了部署在隊列中的士兵,讓他們離開自己的位置,整個兵陣就會出現混亂的局麵。如果我軍的一翼或者某一部分遭到敵人一支隊伍的攻擊,卻沒有補充的隊伍去對付敵人,那隻有從正麵抽出部分步兵或騎兵,如果這樣就會出現捉襟見肘的情況。如果沒有足夠的兵力,還是采取把兵陣布列得短一些,而保留更多的兵力在預備隊裏。但是,一旦戰爭打響,一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步兵隊伍就可以直麵敵人的中央部隊,可以利用這支部隊突破敵人的兵陣。此外,要想包圍敵人的兩翼,還可以用穿鎧甲的持矛騎兵和輕裝步兵組成一支隊伍。
十八
主帥通常位於兵陣的右翼,在步兵和騎兵之間。這是為了方便指揮全軍,因為這樣易於直接和自如地指揮到每個陣位。主帥位於兩個兵種之間,一方麵便於指揮全軍,另一方麵又可以將主帥的權威作用得以發揮,激勵步兵和騎兵在戰爭中表現得更加英勇。從這裏主帥可以指揮輕步兵加強的後備騎兵繞過正麵敵人的左翼,插入敵人後方,實現擊潰敵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