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羅馬兵法 (4)(2 / 3)

十三

優秀的將帥還應該掌握這一要領,戰場上的地形條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勝利與否。因此,在做好了白刃格鬥的準備時,占據地利的優勢會有很大的幫助。通常情況下,占據的地勢越高,就越對自己有利。站在高處向地處低地的敵人投矛,力度會更大,而地處低地的敵人要想朝上攻是相當困難的,高地的士兵能變得更加勇猛和有士氣,很快地擊退敵人。從高山的腳下向上發起進攻的敵人要一邊克服地形帶來的不便,又要迎擊高處的對手。所以必須付出雙倍的努力才能取得勝利!

誠然,其中還存在著一些區別:假如想用步兵戰勝敵人的騎兵,在選擇戰場的時候就應當選擇坑坑窪窪、崎嶇坎坷、多山的地形;反過來,如果想讓騎兵戰勝敵人的步兵,在選擇戰場的時候,最好還是尋找稍微起伏的地形,但整體來說是較平坦的、視野開闊的、像森林和沼澤地這樣難以通行的地形最好不要選擇。

十四

太陽、塵土和風,這三個因素在布陣之前就應當有所關注。人的眼睛如果直接對著太陽是看不清東西的;投射出去的矛和箭如果是在逆風的環境裏也會吹偏和受到阻滯,這對自己的軍隊很不利;塵土飛揚會使士兵睜不開眼睛。根據戰場上的情況,如果需要列隊作戰線時,即使缺乏戰爭經驗的人也要盡量避免這些因素影響戰爭。心思細密的將帥應當具備些預測的能力:以陽光為例,根據陽光所照的不同方向,在一天中始終選擇背朝太陽的放向,就不會對自己造成不利;在戰爭開始以後就不要選擇刮逆風的方向。所以,在指揮戰役時要竭力按照順風背陽的原則來布置軍隊,使敵人始終處在逆風朝陽的位置。

兵陣是指軍隊在正麵麵對敵人的軍隊和為作戰而排列的戰鬥隊形。正確的布陣在正麵交戰中,對軍隊的幫助是很大的;反之,即使再富有作戰經驗的戰士也會因為布陣的失誤而遭到失敗。布陣是講究一定之規的:把訓練有素的老兵安排在列陣的第一排,這是整個軍隊的主力兵;第二排則安排劍矛兵,他們是身穿防身盔甲的射手和佩戴矛和槍的精銳部隊。武裝士兵之間通常為直線站立的3英尺的間隔,也就是說1666名步兵呈一條直線站立著占據著一英裏的空間;隻要有夠用的地方使用武器,那麼兵陣中不必留有太大的間隔。為了與敵人廝殺時的方便起見,古人規定的前排和後排之間的距離為6英尺,恰好是能向前邁進一個箭步的距離,這樣也方便士兵重新躍回原處;一個箭步躥上去刺殺對方時,產生的殺傷力要比跑上去刺殺的敵人的力量更大。

年齡偏老的、富有戰鬥經驗的、攜帶重武器的士兵通常都被安排在兵陣的前兩排位置。他們就像一堵銅牆守護著軍隊,他們既不能後退,也不能追擊,這樣做是為了不混亂自己的行列。這些士兵迎擊敵人的進攻隻需要站在原地,用戰鬥的方法將敵人擊退或迫使他們倉皇而逃。

攜帶輕武器的戰士被安排在第三排的位置。這些被為“法倫塔裏”人都是年輕的射手和優秀的投矛手,他們的行動極其敏捷和快速。除此之外,還有第四排,位於第四排的人也都佩戴著輕武器,手裏還拿著盾;第四排中還安排了新兵射手和能快速投擲標槍和馬蒂奧巴布利(即今天的鉛球)的士兵。所有這些人都被稱為輕裝兵。前兩排的士兵是巋然不動地守衛在那裏的;位於第三、第四排的士兵則要通常要攜帶標槍和箭鏃攻擊敵人,以引誘敵人出戰。如果他們能夠擊潰敵人,迫使敵人逃跑,這些人就可以跟隨騎兵一起去追擊敵人;如果他們沒能夠擊敗敵人而反被敵人擊敗,他們可以撤回第一、第二排後麵,回到原來的位置上。如果戰爭的局勢發展到要敵我雙方白刃格鬥時,那麼戰爭的全部重擔就都由第一、第二排的士兵承擔下來。

持弩的弩箭手、利用棒投器投石的棒投手和投石手有時會部署在兵陣的第五排。借助棒投器投擲石塊的士兵被稱作為棒投手。棒投器上帶有一根長約4英尺的棍棒,中間係著的投石帶是用厚皮製成的。雙手操作棒投器,兩手先拉緊再鬆開,石塊就跟著投石帶的彈出方向投擲出去。麻繩或者馬鬃用來做作成投石帶,用馬鬃做成的投石帶最好。投石手使用投石帶投石。用一隻手抓住鬃繩在頭頂上方旋轉就可以完成一次投擲。沒有盾防護的士兵,過去被稱作“額外兵”就在這一排作戰,用手投擲石塊和較輕的矛。這些士兵都比較年輕,也是為了作為隨後補充的士兵。

部署在第六排的士兵,也是兵陣最後的士兵,是最強的戰士,古時叫做後備兵。他們配有用於防護的盾和各種武器。這排兵力是一支精銳力量,通常他們在最後一排坐地休息。他們能夠以非常迅速的動作撲向敵人,如果前幾排的士兵發生不測,那麼重整兵陣,恢複軍隊秩序便全部寄希望於在這些後備兵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