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企業管理理論(1 / 3)

企業管理活動的產生和早期管理理論管理實踐自古有之,但管理作為一門科學,則是隨著資本主義工業生產的發展、工廠製度的出現,機器大工業生產逐步代替手工業生產,大規模的協作勞動成為基本的勞動形態後才應運而生的。

18世紀上半葉,出現了采用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生產工藝和組織方式,這就是資本主義的機器大工業。個人的勞動變得越來越簡單而協作的過程和要求越來越複雜,管理的難度越來越大。在這種勞動背景下出現了較為規範的工廠製度,標誌著現代企業組織的正式形成,也是現代意義上的企業管理活動的開始。

這一時期的企業管理活動表現出如下特點:

企業的所有者和管理者沒有完全分離,企業管理者一般也是企業資本的所有者專的。

管理的依據是個人的經驗和感覺,工人憑個人經驗操作,沒有科學的操作規程;管理人員憑個人經驗管理,沒有統一的管理方法。

管理人員和工人的培訓也主要靠師傅帶徒弟的辦法,沒有統一的標準和要求。

古典管理理論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20年代,被視為管理理論體係正式形成的時期,是管理科學發展的第一階段,通常稱為古典管理理論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泰勒、法約爾。

1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弗雷德裏克‘泰勒1856-1915是科學管理理論的創始人。他大部分工作生涯是在賓夕法尼亞州的米德韋爾鋼鐵公司度過的。作為一位有清教徒背景的機械工程師,他始終對工人的低效率感到震驚。工人們采用各種不同的方法做同一件工作,他們傾向於用“磨洋工”的方式工作,泰勒確信工人的生產率隻達到應有水平的1/3,於是,他開始在車間裏用科學的方法來糾正這種狀況。他花了20年時間,以極大的熱情研究從事每一項工作的“最佳方法”。經過長期試驗,泰勒從實踐中摸索和總結出一套管理技巧與方法,並加以係統化,逐步形成了他的“科學管理”理論。1911年,泰勒將他的觀點寫進了《科學管理原理》—書,這本書闡述了科學管理理論,即應用科學方法確定從事一項工作的“最佳方法”,確立了他作為“科學管理之父”的地位。

泰勒科學管理的基本內容具體如下:

①對工人工作的每一個要素開發出科學方法,用以代替老的依靠經驗的方法。

②科學地挑選工人,並對他們進行培訓、教育,使之成長;而在過去,則是工人自己挑選工作,並盡自己的可能進行自我培訓。

③與工人們衷心地合作,以保證一切工作都按已形成的科學原則去辦。

④管理當局與工人在工作和職責的劃分上幾乎是相等的,管理當局把自己比工人更勝任的各種工作都承攬過來;而在過去,幾乎所有的工作和大部分責任都推到了工人們頭上。

法約爾的經營管理原則和管理要素亨利‘法約爾0841—1925被後人稱為“管理過程之父”。法約爾生活的年代與泰勒在同一時期,但是泰勒關心的是車間層的管理,采用的是科學方法;而法約爾關注的是所有管理者的活動,並且把他的個人經驗上升為理論。泰勒是一個科學家;而法約爾作為法國一家大型煤炭企業的經理,是一個實踐者。

法約爾將管理實踐看作有別於會計、財務、生產、分銷和其他典型生意職能的一種功倉旨。他強調指出,管理是工商企業、政府甚至家庭中所有涉及人的管理的一種共同活動。然後他進一步提出了14條管理原則,即基本的普遍的真理。這些原則在大學和學校中被傳授。

①工作分工:這條原則與亞當斯密的“勞動分工”原則是一致的。通過專業化使雇員們的工作更有效率,從而提高了工作的成果。

②職權:管理者必須有命令下級的權力,職權賦予管理者的就是這種權力。但是,責任應當是權力的孿生物,凡行使職權的地方,就應當建立責任。

③紀律:雇員必須遵守和尊重統治組織的規則,良好的紀律是有效的領導者造就的。對管理者與工人關係的清楚認識關係到組織的規則。明智地運用懲罰以對付違反規則的行為。

④統一指揮:每一個雇員應當隻接受來自一位上級的命令。

⑤統一領導:每一組具有同一目標的組織活動,應當在一位管理者和一個計劃的指導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