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指算來,美國曆史還不到230年。
透視美國政治,除獨立戰爭之外,貫穿全部的是擴張。完成本土擴張用了100多年,海外擴張又進行了100多年。
美國剛剛獨立時,其版圖隻有230萬平方公裏。通過第二次抗英戰爭,對印第安人的長期掠奪戰爭,以及傑斐遜政府用6000萬法郎(折合1500萬美元)購買整個路易斯安那,使美國的版圖整整擴大了一倍多。接著,門羅任內再一次用武力和購買相結合的辦法,獲得了佛羅裏達地區的大片土地,使其領土再次擴大一倍多。第11任總統詹姆斯·波爾克的擴張政績大大超過傑斐遜和門羅,先是以1500萬美元取得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亞,後來又通過談判同英國劃定了西部美國與加拿大的國界,取得了俄勒岡大片領土。至此,美國領土已達到930多萬平方公裏。
19世紀末葉,壟斷資本主義在美國已經確立,海外擴張便成為其對外政策的主要內容。看來,這些原本從歐洲經過蔚藍海洋來到北美大陸的美國人,經過100多年在大陸上的經營和擴展,準備開始向另一個蔚藍海洋進行擴張了。
1897年3月,共和黨擴張主義者威廉·麥金萊入主白宮,把吞並夏威夷作為施政的一項首要任務。當他一邊摸著《聖經》、一邊讀那份冗長的就職演說時,人們自然不會忘記,他在“門廊”演說和共和黨競選綱領中的承諾:立即摘取夏威夷這個已熟的梨。
美國人之所以把夏威夷稱之為“早已成熟的梨”,是因為美國要吞並夏威夷由來已久。早在1875年美國和夏威夷就簽訂了新的《互惠條約》。這個“互惠”
條約規定:夏威夷的任何領土不得租借給夏威夷與美國之外的第三國或由任何第三國來處理,該條約所規定給美國的所有特權不得讓與其他國家,夏威夷的糖可免稅進入美國市場。條約並不僅僅是商業上的,實際上,夏威夷群島“在一切物質和政治的利害上,都是美國的殖民地”了。到19世紀末,夏威夷進口產品的3/4來自美國,99%的出口物資輸往美國,其食糖市場更是嚴重依賴美國。
美國對夏威夷的政治和經濟控製,引起了夏威夷人民的不滿,促成了民族主義運動的高漲。1891年,女王莉留奧卡拉尼想借助民眾情緒,廢除1875年的“互惠”條約、1885年的條約和1887年夏威夷憲法,收回主權。但是她還沒有來得及這樣做,由居住在夏威夷的美國商人、傳教士、甘蔗種植園等組成的“兼並俱樂部”,卻於1893年1月17日先發采取行動,在美國駐夏公使約翰·史蒂文斯的支持下,用武力占領夏威夷政府辦公大樓,宣布推翻夏威夷女王,建立臨時政府。史蒂文斯當即宣布承認夏威夷臨時政府,並且命令在夏威夷政府辦公大樓上升起了美國國旗。
這時,即將屆滿的哈裏森政府認為“夏威夷之梨”確已成熟,匆匆忙忙地在1893年2月14日與夏威夷臨時政府派往華盛頓的代表簽訂美國吞並夏威夷條約。翌日將條約送往參議院,並聲稱吞並是“充分保證美國利益的唯一之路”,希望國會參眾兩院采取“迅速行動”。然而兩院尚未批準,哈裏森便下台了。新當選總統克利夫蘭任期一拖又是4年。應該指出,克利夫蘭並不是一個反對吞並夏威夷的人,他隻是要“照顧”國內甘蔗種植園主在夏威夷的利益。同時克利夫蘭當時正致力於在南美洲確立霸權,暫時放鬆了在太平洋的擴張。
1896年共和黨競選綱領中彌漫著強烈的擴張主義氣氛。這無疑加速了夏威夷之梨的成熟。這一綱領赤裸裸地聲稱“夏威夷群島應該由美國來控製”,如果共和黨執政,美國吞並夏威夷便指日可待了。
麥金萊就任不久,便於1897年6月16日同夏威夷臨時政府簽訂了“合並條約”。《夏威夷星報》說,夏威夷現在成了“一個嫁期未定的新娘”,隻等美國這位“新郎”準備好了,便可履行結婚儀式。7月7日,參眾兩院作出聯合決議,批準美國吞並夏威夷條約。1898年8月12日,夏威夷正式成為美國的領地。61年後,即1959年,夏威夷變成美國國旗上的第50顆星。
美國吞並夏威夷是美國海外擴張的外交嚐試,還不是武力行為,根源仍在於美國壟斷資本的強烈海外市場需求。19世紀末,美國外貿迅速增長,工業製造品和農產品愈來愈依靠國外市場。1870年,美國出口總值為45100萬美元。
美國產品大多輸往歐洲和加拿大,但銷往拉丁美洲和亞洲的產品與日俱增,而且工業品的出口比重不斷增長。洛克菲勒的美孚石油向國外的輸出不斷增加。
美國鋼鐵有15%、銅有50%、農業工具有16%出口。托馬斯·愛迪生和亞曆山大·格雷厄姆·貝爾公司為英格蘭安裝了電話網,喬治·威斯汀豪斯公司的空氣製動器在歐洲廣泛銷售,艾薩克·辛格公司的縫紉機有40%出口,賽勒斯·麥考米克公司的收割機遠銷俄國,留聲機大王喬治·伊斯門的生意遍及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