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南京市委宣傳部的潘濤先生找到我,問我是否願意對“政府部門如何應對境外媒體問題”展開課題研究,為政府各級從事對外新聞宣傳工作的相關人員,就如何應對境外媒體提供一些具有實際操作性的參考。
這是2009年暑假之前的事情。暑假後與南京市新聞辦公室吳靜主任、市委宣傳部王嵬副部長有過兩次邊吃快餐邊整理思路的交談。每次碰麵基本上都是潘濤先生安排時間、地點,吳靜主任開場發言,王嵬副部長最後談自己的看法。據說潘濤是南京市委宣傳部門最年輕的處級幹部,做事幹練。聽說後來讓他負責網絡管理這塊工作,看來是用在了刀刃上。吳靜主任是美女型的領導幹部,她的開場白從不浪費大家的時間,她把市委宣傳部領導對本課題的要求解釋得更為詳細具體。王嵬副部長原是一位教授社會學的大學教授,後來投筆從政。他的發言很有學者型幹部講話的特點,每次講話都是“我講的不一定對,我覺得……”。不過他的發言絕對是專家水平的,你聽後絕對會感覺很有道理。
究竟政府應如何應對境外媒體,在這本書裏已經有所交代,我本想就不再絮叨了。可是前不久看到由中國市長協會《中國城市發展報告》工作委員會與複旦大學國際公共關係研究中心等聯合主辦的“中國城市國際形象調查推選活動”的初步結果顯示,全國共有183所城市表示要建設國際化大都市,於是覺得還是要說幾句。
一、是否可以針對在我國城市中工作、學習和生活的外國人做一些相關調查?搞清楚他們的構成,弄明白他們的要求,聽聽他們的期望,會對我國城市的國際化建設提供較為明朗的思路。
二、是否可以在城市中一些重要的商業街道、十字路口等處,設立一些由誌願者發放城市相關資料的窗口呢?連買張簡單的旅遊地圖都要付費的城市,與國際化大都市是有很大差距的。
三、“過馬路不看信號燈、旅遊景點亂哄哄、見到外地人就要蒙”等段子反映出來的市民素質,是否有必要通過政府層麵采取具體可行的措施來提高呢?
四、在政府、媒體、大眾的關係中,政府工作的目標應是如何服務大眾而非媒體。過多地考慮媒體的好惡,尤其是過多地考慮境外媒體“報憂不報喜”的做法,是否會造成鏡頭這邊是“有蟲子的蘋果”的印象?能否也讓境外媒體享受“國民待遇”呢?如果隻是單純地考慮如何應對境外媒體,倒不如真正地想想我們的民眾到底希望政府做什麼更好一些。畏上不畏民、畏外不畏內的心理架構,對構築地方政府的國際形象有百害而無一利。
本書第一章由楊奇維編寫,第二、三章由張文編寫,第四章由夏炎編寫,第五章由賀麗青編寫,全書由劉林利統稿。
最後,要特別說明的是,本書在編著過程中,參閱了大量的書籍、報刊、網絡上的已有成果,特別是最新的研究成果,這裏特向相關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謝。由於水平所限,加之編寫時間倉促,書中所列參考文獻或有遺漏,或有欠妥之處,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劉林利
2010年7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