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法 回嬰憶望
1.師傳
主動回憶階段:
公式:記憶——回憶——再回憶
晚上入靜室盤坐,有目的地回憶一天所經曆的所有事情,從早晨起床、穿衣、刷牙……一直到晚上做功。回憶的越詳細、越細微越好。實際上回憶的過程也是檢查一天的記憶,從早到晚都幹了些什麼,記住了什麼。沒有記住的,通過回憶都添補上。然後再回憶,想想是否還有沒有回憶的事情。如果有,就再回憶,直到全部記住為止。
被動回憶階段:
通過上述回憶,一天的活動基本整理清楚,心情會平靜很多。然後調身調息,以得身靜。排除雜念,求得心靜。排除雜念的方法是,每當有雜念襲來時,不回避、不退卻,而是主動果斷地給它一個明確的判斷。比如:明天上班嗎?上(或者不上)。今天某件事情處理的是否恰當?是(或者不是)。一般來講,有了明確結果的雜念就不再來了。這樣雜念就會越來越少,人就可以從中得到心靜。
靜極生動。識神漸漸靜下來以後,陰神漸漸出現。這時腦子裏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幻覺,有山川草木之靜態,飛禽走獸之動景,人間日常之情景,仙佛往來之仙境。隨著景象的進一步深入,幻覺就會逐漸被真景所代替,腦子裏開始再現過去曾經見到過或者經曆過的真實景象。一般人回憶往事,看不見這樣清楚的圖像,但修煉者入靜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在腦子裏“看”。即使憑記憶怎麼也記不起來的事,在這樣的情況下也可以看得很清楚。這些真實圖像可以逐漸向前推,到青年、少年、童年、幼年,甚至可以“看”到自己出生的時刻,也就是從先天轉入後天的一刹那。父母是先天,孩子是後天。孩子出生前是先天之軀,出生後是後天之體。這便是“回嬰憶望”的由來。這是修煉者的思維發生有序化倒轉的結果。對出現的幻覺不要加以約束,也不要害怕,讓它盡情地放映。但是一定要看清楚、看仔細,絕對不要輕易放過。凡是充分“演示”過的,以後做功時就不再出現。漸漸地修煉者的思維中後天固有的內容消失了,被動階段也就過去了。
2.師解
在“記憶——回憶——再回憶”的過程中,每天經曆過的、雜亂無章的、毫無頭緒的事情按時間的順序依次呈現在大腦中,逐漸增強了時間概念在大腦中的有序化程度,在大腦皮層和虛擬宇宙中留下痕跡,相應地提高了大腦的記憶能力。隨著進一步的修煉,貫穿於“記憶——回憶——再回憶”過程中的時間由自覺的有序化,逐漸過渡到自然的有序化。在這種狀態下,一方麵時間具有了慣性,自然而然地向兩邊延伸,大腦也不時地接收到因時間慣性的延伸而帶來的客觀存在的映象信息。另一方麵,時間的概念開始發生變化,它不是恒定地流動,而是在變化中流動。時間的變化會導致時空的變化,空間自然也會隨之變化。時空的變化又反映在它所經緯的客觀存在的映象上。這種映象一旦連通大腦中樞神經係統,就會出現幻覺、靈感等,甚至“回嬰憶望”這種超常現象。幻覺和靈感表現出了變化時空的跳躍性,“回嬰憶望”表現出了變化時空的連續性。
在大腦中,出現的各種幻覺是以圖像的形式出現的,並且這些圖像也在不斷地變化著。修煉者的思維也隨之進入了不同時空的狀態,思維的種類也隨之發生了變化,由邏輯思維逐步過渡到形象思維。
在修煉“第一法 回嬰憶望”的過程中,出現的所有景象都把它理解成幻覺,不要輕易告訴別人。即使告訴了別人也不一定被理解,反而引起誤會。這不利於修煉。
這一法是在人、事、物三界中修煉記憶力和靈感的方法,可以教小孩做。讓小孩閉目靜坐,然後複述全天都做了些什麼,老師講了幾節課,每節課都講了哪些內容,自己掌握了多少,原因是什麼等等。從這一方麵可以了解孩子的行蹤和聽課的效果,另一方麵又訓煉了孩子的記憶力,是簡單易行的訓煉智能的方法。
第二法 真假分明
1.師傳
判斷階段:
公式:判斷——決斷——再判斷
回憶完一天的經過之後,判斷一天所做的事情當中,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然後再進行決斷。對的怎麼辦,錯的怎麼辦,再做何努力,做何改正。隨後再判斷一下,決斷的是否合理,有無缺陷和漏洞。
在這個階段,有可能出現“仙人指路”的現象,即有一種意外的思維告訴你判斷的是否準確,決斷的是否正確,應該是什麼,該怎麼辦。這時要盡可能地觀察這個思維的來龍去脈,有時還會出現八卦,會出現書、琴、詩、畫等,對此一定要記清楚。修煉者可以從中學到許多別人難以知道的東西。
2.師解
在“判斷——決斷——再判斷”階段,修煉者在諸多的事物中,經分析、概括,認清事物的內在因素,把握事物的外在聯係,從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既增強了修煉者分析和判斷問題的能力,又提高了邏輯思維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養成遇事不亂不慌、思維敏捷、處事頗有章法的良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