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21日至7月10日,我貴州軍區剿匪部隊東集團指揮部,遵照西南軍區首長的指示和貴州軍區領導的統一部署,為了迅速打下匪風,進剿一地,淨化一地,在黔東首次組織“鐵壁大合圍”。

地處黔東的甕安、餘慶、湄潭三角地區,西北接遵義,西南臨貴陽,東北連銅仁並通湖南,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這一帶,地勢險要,情況複雜,人口稠密,物產富饒,居民多分散小群聚住。長期以來,這裏是土匪宋公偉、陳英、潘苗子等盤踞的地盤。1950年3、4月間,貴州全省匪風四起,駐在這裏的國民黨起義部隊第89軍第343師第1027團叛變為匪。該團3營副營長王福堂,原是國民黨軍第96師第386團副營長,在淮海戰役中被我軍俘獲,後乘隙潛逃,跑到貴州又“官複原職”,繼續與人民為敵。

1949年11月,我第5兵團進軍大西南時,王福堂迫於形勢,隨部隊起義,後由於其反共反人民的本性不改,又叛變為匪,自封為“392部隊野戰副司令兼1團團長”,勾結當地的宋、陳、潘等股匪,殺害我軍代表,襲擊我執勤分隊,屠殺無辜群眾。他們所到之處,搶劫行商,伏擊車輛,抓丁派款,無惡不作,鬧得雞犬不寧,四麵交通受阻,城鄉聯係幾乎斷絕。更令人發指的是:我第150團2營1個加強排,在護送鎮遠地委組織部長王富海同誌去餘慶的途中,匪徒設伏於一碗水地區,進行突然襲擊,王富海部長當即犧牲,我戰士傷亡20餘人。這一罪惡,激起我剿匪部隊極大義憤。隨即,我剿匪部隊以營為單位對其進行出擊。經我1個多月的追殲、進剿,到5月底止,已殲滅土匪的部分有生力量,迫使股匪大部龜縮於八龍山、太平鋪地區。至此,對匪實行大規模合圍進剿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東集團指揮長潘焱同誌決定:集中主要兵力,對盤踞在甕安、餘慶以北,湄潭以南袋形地區之諸匪進行一次“鐵壁大合圍”,從而打下匪風,淨化該地。

前指的決心,很快得到貴州省委、貴州軍區黨委批準。軍區黨委決定,集中第136團、第138團、遵義隨校、第140團、第148團、第150團大部分兵力,組成合圍進剿部隊,進行首次大合圍,創造經驗,奪取剿匪鬥爭的新勝利。

一聲令下,各部隊分別以小股多路,從不同方向形成一個寬大的正麵,向合圍地區進擊。第138團兵分82路,由合圍地區東部向西運動,圍殲太平鋪一帶之敵。第136團兵分55路,由合圍地區北部向南壓來,進剿珠藏一帶之敵。第140團、第148團、遵義隨校共分成183路,分別由合圍地區南部、西部向北、向東實行篦式合圍進剿。至此,總共有320路剿匪隊伍,從四麵八方,進擊甕、餘、湄三角地區,完全形成大合圍的態勢。一張天羅地網,即刻布置停當。在軍區範圍內,第一個鐵壁大合圍戰役開始了。

6月21日,我各部隊突然出現在合圍地區。當夜,就地宿營,布哨設卡。整個合圍區域,漫山遍野,到處燃起火堆、火把,紅、白、綠各色信號彈不時飛向天空。

戰士們一進入合圍點,就緊緊地把住公路、渡口、山埡、小徑,凡一切土匪可能逃走的地方,都布上了明崗暗哨。其聲勢之盛和規模之大,當地群眾反映說:真是幾輩子都沒見過。

陷入我天羅地網的匪徒驚慌失措。當我第138團從東向西,在120裏的橫麵上,分兵80餘路拉網前進時,躲在八龍山上的王福堂股匪,亂放了一陣槍炮,急急忙忙向西北方向竄逃。逃來逃去,也沒逃出“如來佛”的手掌。西北方向也升起了各色信號彈,王匪隻得將其匪部由大股活動分散成小股流竄,自己隻帶1個連的匪徒東躲西藏。

6月22日拂曉,各部隊展開篦式進剿搜索。320路搜剿部隊,路路紅旗飄揚,哨子、牛角、竹筒、軍號聲響成一片。戰士們一邊搜索一邊高聲喊著:“出來吧!

繳槍不殺!”這口號聲此起彼伏,接連不斷,山上在喊,山腳也在喊,山鳴穀應,好像整個高山河川都在喊。狡猾的王福堂一看大事不好,便和幾個嘍羅合計了一下,竟冒充我搜剿部隊也吹起哨子、牛角,在山林裏鬼混。當他們剛剛溜出我內線包圍圈時,立即又被我外線包圍部隊迎頭趕了回來。受到內外夾擊的王匪,哆嗦著,東逃西竄,活像見了貓的山耗子。

各部隊在重點地域駐紮後,廣泛宣傳群眾,發動群眾,組織群眾和我軍一道與土匪作鬥爭,掀起群眾性的搜匪、捕匪、勸匪投降熱潮。我第138、第140兩個團,在兩周內分別召開群眾大會933次,幫助群眾擔水1.9萬擔,鋤草1200畝。還組建了農會、婦女會、民兵等組織,培養了大批農民積極分子。第140團4連戰士陳立福,每天挑水80擔,供全村群眾吃,感動得一位老太太遇到3個散匪東躲西藏,就走過去說:“你們往那裏躲呀,到處都是解放軍,還不趕快去繳槍,繳了槍解放軍不殺。”結果,3個散匪繳了槍。群眾發動起來了,形成了真正的“鐵壁合圍”,有的群眾手拿菜刀捉住散匪送到部隊。就這樣,在我軍民共同努力下,一窩窩、一夥夥的土匪,從山洞裏、樹叢中揪了出來。被我打散的殘匪,就像無頭的蒼蠅,東撞西碰,眼看已無生路,隻好出來繳槍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