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岡山,地處湘贛邊陲,山勢險峻,關隘重重,素為綠林嘯聚之地。革命人民也曾在此地不斷積蓄力量,創建了中國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解放前夕,麵臨崩潰的國民黨軍殘部、地主、土匪武裝麇集井岡山,夢想苟延殘喘。1949年8月中旬,人民解放軍對隱匿在井岡山區的匪徒進行清剿,曆時1個半月,到9月底,徹底肅清了井岡山區的匪患。這裏記述的是剿匪過程中的兩個小片斷。

1949年8月16日,人民解放軍長途奔襲,一舉摧毀匪“贛西綏靖司令部”。可不久,被打得七零八落、四處逃竄的殘匪,又重新在茅坪集結,原有900餘人槍的匪1團,這時僅剩下200多人,個個惶惶不安。畢業於黃埔軍校第4期的匪1團團長王成基,也正為是“逃”、是“降”,還是“打”,躊躇再三,舉棋不定。他的兒子王德厚提出暫時避開人民解放軍追剿的鋒芒,然後設法經香港去台灣。於是,王成基便決定先躲進深山,隨時伺機外逃。他認為,自己是本地人,這一帶王姓村莊不少,可以利用宗族關係得到掩護。加上這裏又是自己支持的“爬山隊”的勢力範圍,隻要找到他們,便會得到幫助。兩個警衛張仔華和肖敖裏,都是關背人,人熟地熟,給養和消息都會有人源源不斷供給的。

主意拿定,他就把剩下的這200多人槍,全部交給副團長賀誌清,由他帶領另找出路。自己連夜帶家屬向寧岡縣境內逃竄。

王成基和他老婆、子女與外甥等,由張仔華、肖敖裏帶著在深山老林裏打埋伏,有時也在宗族王姓人家裏住幾天,但大多是在山裏紮個棚子住下。

王成基在山裏轉來轉去,經常是一夕數驚。最後他聽了王良生的話,說白水齋是屬泰和縣管轄的邊沿地帶,那裏偏僻,人煙稀少,躲到那裏更安全些,給養也可沿著一條砍柴的山路送上來。9月9日,王成基便悄悄地轉移到白水齋,搭了個山棚住了下來。

一天又一天過去了,埋伏在路旁的剿匪戰士不辭辛苦,警惕的眼睛注視著周圍一草一木的動靜,留心觀察進山小路上的一切變化。又是一個寂靜的晚上,蕭瑟的秋風伴隨著秋蟲的唧唧聲,更增添了曠野的淒靜。

好一會,一輪明月衝破雲層掛在天空,整個曠野像披上了一層淡白的紗巾。遠遠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埋伏在路旁的戰士心情興奮起來,目光緊緊盯著彎彎曲曲的小山路。不久,一個挑著擔子蹣跚行來的黑影來到潛伏哨的身旁,經過指認確是王良生。哨位上的戰士一聲斷喝,幾個解放軍戰士包圍了王良生。麵對剿匪戰士,一開始王良生還抱著僥幸的心理,想蒙混過關。當戰士們搜到食物並盤問送給何人時,他知道徹底完了,最後不得不供認是去白水齋給王成基送給養,並交待了王成基藏身的具體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