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初年,唐高祖下詔書讓李靖同河間王李孝恭攻打占據著江陵的蕭銑。當時正值秋潦,江水猛漲,水勢險惡,蕭銑認為李靖等不可能沿江而下,沒有什麼準備。
唐軍眾將也請求李靖等扛水退後再進兵。李靖說:“兵貴神速。現在我們的軍隊剛剛集結,蕭銑還來不及得知消息,如果我們乘水勢凶險時進軍,迅雷不及掩耳,蕭銑倉促應戰,是沒有力量來抵禦我們的。”河間王李孝恭同意了他的意見,隨即帶領著兩千多艘戰艦東下,攻占了荊門、宜都兩鎮,直達彝陵。
當時蕭銑的軍士們正回家務農,隻留下千名護衛,聽說唐軍到了,蕭銑隻好把現有的士兵全部調來抵抗,河間王準備進攻,李靖阻止說:“那是一支臨時湊成的挽救敗亡的軍隊,他們所采用的對策也並非早就確立了的,勢必不能持久。我們不如暫且駐守南岸,他們必定會分兵,有的留下來抵禦我們,有的退回去自守,他們的兵力分散後力量就會更加減弱,我們可以乘他們懈怠之機向他們進攻,定會取得勝利。現在如果惹急了他們,他們就會齊心協力拚死戰鬥,那樣反而不容易對付。”
但河間王不聽李靖的意見,他認為自己的軍隊兵多將廣,士氣很高,肯定能勢如破竹,打敗敵人。於是,他留下李靖守營,親自率精銳部隊出戰,結果蕭銑軍拚死抵抗,河間王戰敗逃回,奔回南岸。
這時,蕭銑原先治理得齊心協力的士兵都放棄了所乘船隻,亂紛紛地趕來掠取唐軍中的財物。李靖見蕭軍已由治變亂,便果斷揮師痛擊,大敗敵軍,乘勝直達扛陵,還繳獲了敵人艦船400餘艘。
李靖令將士們把這些艦船都散放在長江中。將領們不明其意,說:“這是打敗了敵人後繳獲的,應為我所用,為什麼都扔了去資助敵人呢?”
李靖說:“蕭銑所統治的地區,南邊超出了嶺表,東邊到洞庭,我們孤軍深入,如果江陵沒有攻下來,而敵人的援軍從四方而來的話,我們勢必裏外受敵,進退不成,即便有船,又有什麼用呢?現在我們扔下這些船艦,讓它們堵在長江中,沿江而下,前來援助蕭銑的軍隊見了,一定會認為江陵已被攻破,不敢貿然進軍,而會派人來探探情況。這一來,他們就會遲十天半月才發兵,我們就定能攻占江陵了。”
果然,蕭銑的援軍看見船隻,猶疑不定,不敢前進。李靖靠近江陵城紮營,迅速擊敗了蕭銑的幾位大將,俘敵四千餘人,蕭銑見大勢已去,隻好投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