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1988年,有一則題為《中國人與美國人之比較》的短文盛傳一時,全國數家報刊轉載。其文曰:

“中國人在街上爭吵,在人代會上比較心平氣和;美國人在街

上客客氣氣,在國會上卻爭論不休。

中國的朝代多;美國的廣告多。

中國人進商店像小媳婦;美國人進商店像大爺。

中國人愛誇祖宗;美國人愛誇自己。

中國政府愛人民;美國政府怕人民。

中國的報上成就多;美國的報上災難多。

中國人不直接選國家領導人,而直接選經理、廠長;美國人直

接選國家元首,卻無權選經理、廠長。

中國人是樂觀主義者,喜歡描述未來的美好前景;美國人是悲

觀主義者,總擔心未來會發生什麼不測。”

中國人和美國人的差異果然如此嗎?可以說大致不錯。為什麼差異如此鮮明?僅僅因為社會製度不同嗎?僅僅因為地理環境不同嗎?僅僅因為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同嗎?僅僅因為生活水準不同嗎?僅僅因為風俗習慣不同嗎?僅僅因為文化水準不同嗎?回答說,“僅僅”這一個限製詞用得不妥。中國人和美國人的區別不是因為某一個單一的因素所造成的,中美兩國公民的差異原因,如果用一句話表述,那就是“文化差異”。

當然社會製度的性質是重要的,然而文化差異的影響也許更持久更綿長更頑強更深遠。中國與美國社會製度不同,可以造成差異,美國和英國社會製度並無不同,也可以造成差異。例如: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意法西斯的鐵蹄踐踏著歐洲大陸(瑞士、瑞典等中立國除外),孤島英國成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基地。

1941年,美國宣布參戰,其大批官兵首先在英國集結。然而,卻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即英國人與美國人之間發生了一些摩擦。美國人總覺得英國人自高自大有話不直接說,總是用居高臨下的保護者的口氣說話;英國人又覺得美國人太愛表現自己,什麼話都要先說出來,誇誇其談,自我吹噓。更有趣的是,美國官兵同英國女郎一接觸,雙方都指責對方不道德。這種摩擦自然會直接影響英美的團結合作,同時也不利於美英的共同作戰。”

那麼原因呢?原因同樣在於文化衝突。而且實實在在地說,英、美兩國同種同語,相似之處還是比較多的,美國人和日本人在一起,那差距還要大呢!比如談生意,日本人看美國人的信,會因為一開頭就把什麼條件都擺出來而感到不舒服、不痛快,以為美國人以勢壓人。而美國人看日本人的信,則越看越迷糊,但覺雅語連篇,就是不得要領。按照日本人的習慣,最重要的事’隋應該在最後去談,而按照美國人的習慣,最重要的事情最好放在最前麵談,所以美國人看日本朋友的信,最好倒著看。而日本人看美國朋友的信,為了使自己心情愉快,最好也從最末一段讀起。

因為文化衝突,所以韋伯才寫了《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因為文化差異,美國作家本尼迪克特才寫了《菊花與刀——日本文化的諸模式》,因為大文化背景不同,中國才出現了“女模特告狀”這樣的事情。而且不僅如此,女模特被愚昧勢力造成瘋子的事情在人類光榮的20世紀80年代還發生過呢!1989年新年前後,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油畫人體藝術大展”,也曾轟動京城。然而,畫展未曾結束,一場“官司”便已經開始。據某家報紙報道說:“展出期間因未征得美院兩位女模特同意而將她們的裸體畫像公開展覽,侵害了她們的合法權益引起糾紛。現正在通過法律程序予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