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個個都要清洗,
外國人喜歡天天洗澡,
中國人喜歡天天洗腳。
隻不過,
一般人的清洗,
是為了身體的清潔和舒適;
一般人的清洗,
是為了身體的保健和不生病。
然而,
有素養的人,
則喜歡清洗心靈;
有素養的人,
則注重內心的修煉。
成功學家指出:決定一個人命運與機遇的,不是所處的環境,而是內心所持的態度。
經過一天緊張、忙碌的工作之後,迎來了下班。每天下班,正是傍晚時分,不妨讓心靈沐浴在黃昏裏,讓身體的疲憊得到緩解,讓心靈變得輕鬆自在。
就在太陽落下的掌燈時分,你依然可以在柔和的燈光下,清洗自己的心靈,調整心態,讓心靈獲得成長,提升心靈對幸福的感知能力。
在宛如涓涓流水的交流中,洗去身上那載滿整個城市的塵埃,讓你在不知不覺間消退身心的疲憊與煩躁的心緒,體悟生活與生命的真諦,感悟心靈的成長與自身擁有的無價的財富。
每天你都可以這樣清洗自己的心靈。
感悟先賢們的心靈洗澡課
《大學》說:“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翻譯過來,意思是:商朝的開國君主成湯在洗澡盆上刻下了警戒自己的人生箴言:“如果能夠一天新,就應保持天天新,新了還要更新。”據說商湯在洗澡的時候,外洗身,內洗心,就是說,他洗澡時外去身上汙垢,內去內心的渣滓,所以他洗完澡身心都很舒暢。
成湯的言行引申出來,就是指精神上的洗禮,品德上的修煉。精神上、品德上的洗澡,就如《莊子?知北遊》所說的“澡雪而精神”(以雪洗身能清淨神誌),《禮記?儒行》所說的“澡身而浴德”(用道德來潔身)。思想上的改造也如此,記得女作家楊絳把那本寫“幹校”生活的書起名為“洗澡”,大概就是這層含義吧。
“外洗身”,好理解。“內洗心”就是洗德,具體怎麼洗?古人講:吾日三省吾身。今天則有人這麼說:“內在優於外在,長遠優於即時,習得優於天賦,內省優於灌輸。”這是被稱為“紅色牧師”的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陳海春的自勵理念。我覺得,“內洗心”,就是我們在修煉自己時,應當向內去找,尋找和清除心靈的一塵一埃,不斷放棄消極的心念、平庸的活法,才能不斷升華到更高的層次和境界。
浮塵,讓有成就的人也不快樂
分析當今人們的各種心理問題,我覺得主要有兩類。一種是,他們的處境其實並不算糟,甚至在外人看來他們事業還比較成功,可他們並不感到幸福和快樂。
美國哈佛大學校長來北京大學訪問時,講了一段自己親身經曆的故事。
幾年前,他感到自己的工作枯燥無味,實在難於幹下去。於是他向學校請了180天假,單獨一人到美國南部的鄉村去體驗生活,想借此緩解自己的煩惱。在那裏,他把自己當成一名打工者,做過許多工作,在農場幹過雜活,在飯店刷過盤子。最讓他難忘的是,他在一家餐廳刷盤子,僅僅做了4個小時,就被辭退。飯店老板解釋說:“可憐的老先生,雖然你很努力,可是刷盤子太慢了,我不得不解雇你。”假期結束後,他重新回到哈佛,覺得以往的單調乏味竟然是多麼的新鮮有趣,工作成了一種全新的享受。這三個月的鄉村打工經曆,讓他真切地體驗到另一種生活的不易,從而清除了在心中積攢許久的“塵埃”。
按常理說,做到哈佛大學校長的位子,應當是相當的成功了,應該對工作對生活都相當滿意,實則不然。經過三個月的“所謂幸福生活”的洗禮,讓他找到了工作的快樂和意義!央視著名節目主持人崔永元也有類似的地方,他患抑鬱症的事和《實話實說》一樣路人皆知。用一般人的觀點,做到央視的主持人,那是多麼的了不起,好多人踏破了N雙皮鞋,連市裏的電視台都進不去,他幹嗎還抑鬱呢?
名人也有名人的煩惱。換成我們身邊的很多人,本來有吃有住了,可心裏並不滿足,非得要更大更舒適的住房和汽車。難怪有人感歎,當今社會,有房子成了年輕人結婚的潛規則。有人甚至說出了“寧可在寶馬車中哭泣,也不願坐在自行車上笑”的雷人之語。現代社會生活比過去好多了,可人們的幸福感下降了。人心浮躁,貪心不足,笑口難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