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
生化武器舊稱細菌武器。生化武器是利用生物或化學製劑達到殺傷敵人的武器,它包括生物武器和化學武器。
生物武器是生物戰劑及其施放裝置的總稱,它的殺傷破壞作用靠的是生物戰劑。生物武器的施放裝置包括炮彈、航空炸彈、火箭彈、導彈彈頭和航空布撒器、噴霧器等。以生物戰劑殺死有生力量和毀壞植物的武器統稱為生物武器。
發展曆程
生物武器是一種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其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20世紀初到二戰結束
研製和使用的生物戰劑主要是細菌,當時稱為“細菌武器”。開始時的戰劑僅限於少數幾種細菌,如炭疽杆菌、馬鼻疽杆菌和鼠疫杆菌等。生產規模很小,施放方法主要是由特工人員潛入敵方,用裝在小瓶中的細菌培養物秘密汙染水源、食物或飼料。
從30年代開始,研製生物武器的國家增多,主要有日本、德國、美國、英國等。生物戰劑種類增多,生產規模擴大,施放方式改為用飛機施放帶菌媒介物,包括帶菌的跳蚤、虱子、老鼠、羽毛甚至食品,攻擊範圍擴大。
臭名昭著的731部隊就是二戰時期日本在中國建立的生物武器研製機構之一,日軍使用細菌武器殺害了大量中國軍民。德國主要研究鼠疫杆菌、霍亂弧菌、斑疹傷寒立克次體和黃熱病毒等戰劑和細菌懸氣機噴灑裝置。
美國於1941年成立生物戰委員會,進行空氣生物學實驗研究。英國於1940年建立生物武器研究室,曾在格瑞納德島上用小型航彈和炮彈施放炭疽胞菌。加拿大也研究過肉毒毒素的大規模生產方法,並用飛機進行過噴灑試驗。
20世紀70年代末
生物武器進一步發展,出現病毒武器、毒素武器等。生物戰劑種類增多,包括細菌、病毒、衣原體、立克次體、真菌和毒素。
劑型除液體外,還有凍幹的粉劑。施放方式以產生氣溶膠為主。除用飛機拋灑、投彈以外,還可用火箭、導彈發射生物彈頭。殺傷範圍擴大到數百至數千平方千米。
美國的生物武器研製水平遠遠領先於其他國家,朝鮮戰爭期間,美軍曾多次在朝韓北部和我國東北地區使用生物武器。
20世紀80年代以後
係統研製生物武器是微生物學和武器製造技術有了一定發展之後才開始的。在現代技術條件下,利用微生物學方法可以大量製取生物戰劑,使用方式也由簡單的人工撒布逐步發展為利用遠距離投射工具進行規模撒布。
隨著基因工程其他生物技術的迅猛發展,利用遺傳工程、脫氧核糖核酸(DNA)重組或其他分子生物學技術調控、構建和改造微生物及毒素,研究和發展新的生物武器,其中備受注目的是基因武器。
發展趨勢
《禁止生物武器公約》的簽署,並沒有使一些國家停止研製生物武器,隻是更加隱蔽。隨著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的發展。當前和今後的生物武器研究的重點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麵:
1、是毒素類戰劑成為研究的熱點。毒素是由細菌、微生物、動物、植物和真菌等生物體產生的有毒化學物質,這類戰劑又稱生物化學戰劑,其毒性比現有化學戰劑高出100~1000倍,並難於檢測和核查。
近年來生物技術的研究成果,已解決毒素戰劑的批量生產、穩定(不易失去活性或改變性狀)和如何才容易被人體吸收(中毒)等技術難題,毒素作為戰劑的可能性越來越受到重視。
2、是運用分子遺傳學方法研究和改造各種生物戰劑。通過基因重組,使致病的細菌和病毒中接人能抗普通疫苗或藥物的基因,使感染者難以治愈;或者在一些非致病微生物體內“插入”致病基因,製造出新的生物戰劑。例如,在相中接人炭疽病基因,將眼鏡蛇毒液的基因“插入”流感病毒等。
3、是研究提高生物戰劑殺傷效應的技術。施放方法對生物戰劑的殺傷效果影響很大。研究表明,以氣溶膠形式施放生物戰劉是使用生物武器的主要手段。
一些國家很重視提高氣溶膠的發生率、穩定性、感染力及控製氣溶膠粒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