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武器的首次使用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但大量研製生物武器是在30年代確立了免疫學和微生物學之後。
1936年,侵華日軍在中國哈爾濱組建細菌研究部隊,並於1939~1942年先後在中國多處投擲細菌彈。後來,美國軍隊在朝鮮戰爭中也使用過生物武器。
國際公認的生物戰劑有潛在性生物戰劑和標準生物戰劑兩大類。作為生物戰劑至少有6類23種病原微生物及毒素。這些生物戰劑的使用方式也已發展成以氣溶膠形式大規模撒布。
在現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中,生物武器的麵積效應最大。一架戰略轟炸機使用不同武器對無防護人群進行襲擊,其殺傷麵積是:100萬噸當量核武器為300平方公裏;15噸神經性化學毒劑為60平方公裏;10噸生物戰劑可達10萬平方公裏。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在格魯尼亞島試驗了一顆炭疽杆菌炸彈,至今該島仍不能住人。生物武器的罪惡,引起了世界人民的極端憤慨。
1972年聯合國簽訂了禁止試製、生產和儲存並銷毀細菌(生物)和毒素武器的國際公約。但是少數發達國家從來就沒有放棄生物戰的準備,隻不過是更加隱蔽罷了。
由於生物武器比其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更容易製造和走私,因此,它對整個人類的威脅不僅沒有消除,反而在冷戰後增大了。
傳播途徑
傳播途徑主要是空氣、城市供水係統、食物供應。
傳播手段
通過炸彈或導彈將化學或生物製劑傳播到一個很廣的區域。
利用作物噴灑機或其他飛機在城市上空噴灑毒劑。
由駛過城市的汽車或卡車沿繁華地段的街道噴灑毒霧。
在人群聚集區域(如地鐵、體育場所或會議中心)釋放小型炸彈或毒氣罐。
法律限製
科學是一把雙韌劍,它可以造福人類,但一旦被戰爭狂人利用,也會毀滅人類。國際社會必須對生化武器進行限製。
《禁止化學武器公約》主要是簽約國將禁止使用、生產、購買、儲存和轉移各類化學武器,所有締約國應在2007年4月29日之前銷毀其擁有的化學武器;將所有化學武器生產設施拆除或轉作他用;提供關於各自化學武器庫、武器裝備及銷毀計劃的詳細信息;保證不把除莠劑、防暴劑等化學物質用於戰爭目的等。條約中還規定由設在海牙的一個機構經常進行核實。
影響及預測
生化武器對軍事領域和國家安全存在一定的影響。
生化武器發展將加劇軍事領域的競爭。生化武器的角逐是當今各國軍事競爭的一個重要部分,生化作戰能力的強弱,對於在國際競爭中能否贏得戰略主動權有著特殊影響。
一方麵,生化武器在戰爭中的作用地位仍很突出。盡管生化武器用於戰爭的可能性下降,但由於生化武器的物質基礎仍然存在,生化武器在戰爭中給軍隊帶來的威脅也客觀存在。
伊拉克戰爭中,美英高度重視生化襲擊防護,也再一次深刻反映了生化武器在軍事對抗中的重要地位。
另一方麵,生化武器領域已成為軍事爭奪的新製高點。美俄英等軍事強國加緊製訂規劃,不斷增加投入,加大研製力度,使生化武器的發展速度加快。其中,美、俄、英等國將發展基因武器、可控製性傳染病手段作為軍事技術開發的重中之重,並已取得一定優勢。
生化武器履約困難將阻礙軍控領域的有效合作。國際軍控組織禁止生化武器的履約工作麵臨一係列新情況。國際軍控組織與核查手段的發展,滯後於生化武器研製技術的發展和擴散。
非締約國家發展生化武器無法控製。新一輪軍備競賽加劇,導致一些國家發展先進的生化武器。
生化安全環境惡化對國家安全將構成直接威脅。生化武器擴散帶來的危害,反映了全球生化安全環境逐漸惡化。世界上有200多個恐怖組織,分布範圍廣,組織嚴密,具備化學攻擊能力,少數具備生物攻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