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畢茲(1 / 3)

畢茲是一種白色固體粉末,學名為二苯羥乙酸-3-喹嚀酯,屬失能性毒劑。現代失能劑的概念是由英國人黑爾於1915年首先提出的,美國則爭先對失能劑開展了廣泛的研究工作。畢茲主要通過呼吸道中毒,症狀以中樞神經係統功能紊亂為主。越戰中美軍曾多次使用畢茲,並把它們稱作“仁慈”的武器。據有關資料記載,當時有許多越軍官兵中毒失能後又被美軍用刺刀殘忍地捅死。

理化性質

物理性質

畢茲是一種無特殊氣味的白色或微黃色的結晶粉末。沸點較高(>300攝氏度),熔點165~166攝氏度,不溶於水,可溶於氯仿、苯、二氯乙烷及乙酸乙酯等有機溶劑中,微溶於乙醇。揮發度很小。性穩定,在200攝氏度下加熱2小時,隻有百分之十幾分解。

化學性質

水解反應:畢茲常溫下很難水解,可使水源長期染毒。加熱加堿可使水解加速。加壓煮沸大部分可水解破壞。成鹽反應:畢茲奎寧環上的叔胺,呈堿性,遇酸生成鹽,即可溶於水中。因此,畢茲在酸性水溶液中的溶解度隨pH值的降低而加大。

中毒途徑和毒性

BZ用爆炸或熱分散法施放後呈白色煙霧,主要經呼吸道吸入中毒。應用合適的液體配方可經皮膚吸收中毒。

BZ吸入中毒的半數失能劑量為110毫克·分鍾/立方米,30%失能劑量為90毫克·分鍾/立方米。肌肉注射失能劑量為6微克/千克。對人的半數致死劑量估計為200000毫克·分鍾/立方米。安全比在103數量級以上。

BZ易通過血腦屏障進入腦組織。靜脈注射3H-QNB後2.5分鍾腦內各部濃度達到峰值。紋狀體、海馬等部位的濃度4小時內維持在較高水平。尾狀核、豆狀核和大腦皮層濃度最高;其次為中腦、腦橋、黑質、丘腦、下丘腦、嗅區較低;小腦和脊髓最低。在周圍組織中,除腸縱肌濃度較高外,心、脾和肺等均較中樞低。BZ靜脈注射48小時後,從尿便排出約50%。

毒理作用

BZ和阿托品、東莨菪堿的毒理作用極為相似,屬解膽堿能類藥物。它能阻斷乙酰膽堿與毒蕈堿型膽堿能受體結合,從而改變或破壞神經係統的正常生理功能。BZ的中樞作用比阿托品強約40倍。因此,中毒特點主要是造成中樞神經係統功能障礙。周圍作用的強度與阿托品相似。

根據化合物立體構型對膽堿能受體的推論,認為BZ等抗膽堿能藥物含有類似乙酰膽堿的基團和立體結構,其分子能與膽堿能受體表麵結合,形成牢固的藥物受體複合物,因而能有效地阻止乙酰膽堿和受體的結合。畢茲與膽堿能受體的結合是可逆的,因此它對膽堿能的阻斷作用也是可逆的。體內膽堿酯酶能迅速分解乙酰膽堿,卻不能破壞BZ,故BZ在體內代謝較慢,需時數天。使用可逆性膽堿酯酶抑製劑使乙酰膽堿不被膽堿酯酶破壞,聚積起來的乙酰膽堿在達到一定的濃度時,就能在受體水平上與BZ發生競爭性拮抗作用。

臨床表現

中毒症狀

中樞症狀:中樞神經係統功能活動是受多種神經遞質的協調而統一起來的,BZ阻斷中樞乙酰膽堿作用,從而破壞中樞神經係統功能的完整性和協調性,引起思維、感覺和運動障礙。其主要表現有:眩暈、嗜睡、思維活動遲緩、反應遲鈍、判斷力、注意力、理解力和近期記憶力減退;當BZ作用達高峰時,由於大腦皮層處於深度抑製、皮層下中樞興奮,出現譫妄綜合征。如躁動不安、行為失常、胡言亂語、思維不連貫和幻覺等。運動障礙表現為:初期中毒者感覺無力,隨後連很輕的東西也拿不起來;甚至連自己的手腳也不能抬起,言語不清;繼之有不自主活動、共濟失調、行動不穩,甚至摔倒在地。由於起源皮層深部的錐體細胞也受到BZ的阻斷作用,因而出現反射亢進及巴彬斯基征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