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不點兒聽得津津有味,這時小強說話了,指著車站最終點處驚奇地問:“牧揚哥,這車站怎麼到頭了,不能再向前走了”。
牧揚向遠處看了看,回頭對小強說:“這裏都是山穀,地方窄,而且上山坡度陡,又隻能容下一個火車站,必須想辦法能爬上坡才能前進,開闊的地方不多,所以隻好在這兒停了火車,上下人完畢,再倒著開回去,然後轉頭向上坡另一個方向繼續爬坡,青龍橋火車站就是為了解決山地坡度太陡,采取之字形迂回的方法減小坡度。”,
牧揚一指遠處:“你看,火車來時是從左邊這條路爬上來進站,走時是右邊那條路出站再向上爬”。
小強看明白了:“看見了,看見了,真有辦法,正著開進來,然後再倒著開出去”!
小不點兒回頭看著小強微笑著,並同意地附和著啊了一聲。
群山在青龍橋這一帶,山陡坡險,修建長城施工非常困難,所以城牆頂部稍窄些,最窄的地方隻有2米多,而且外側垛口牆高,內側稍低。
但是城牆質量不能降低,這裏特殊地采用花崗岩條石包砌牆的外皮,條石也很規整,寬度有50厘米、厚度40厘米、長1米左右,最長的石條還有達3米,重一噸半多,不管山勢多麼陡峭,條石都是水平砌築,縱橫交錯,橫架豎壘,互相牢牢咬合成為一體,為了牢而穩固,石縫都用白灰泥漿填滿灌足,可見當時修築長城時的規定和製度的嚴密程度。
他們從青龍橋火車站順鐵路隧道方向繼續向北行進準備進入八達嶺景區。
順著鐵路走,但是不能進入隧洞,隻好沿鐵路方向爬到山上,在鐵路隧道的上方走,他們發現,這隧道上方隔不遠就留有一個大天井,是園形的,井口的直徑有四五米,井口的上麵都蒙著粗鐵絲網,又引起了大家的好奇心,方秦問歐陽:“燕兒,這井是做什麼用的?為啥還蒙著鐵絲網?”
歐陽不假思索地說:“透氣的”。
方秦:“不錯,也可以說是透氣的,但不全麵”。
佩莉有比較成熟的見解:“我想,這大井在不同時段和情況下有不同的用途:首先,在施工階段是為了開鑿隧道加快速度,采取多頭並進的方法,分段施工,然後各段互相鑿透連接起來,要想分段多頭並進,就隻有先從上麵開井口,打到預定水平,再改為開平巷,為了節省工料和時間,井口選擇在山頂的最低部位,使井筒最短;這是一,對不對”。
方秦:“對,還有第二哪?”
佩莉:“這第二嘛,就是鐵路建成之後,要走火車,對吧?可那時火車都是蒸汽機車,是燒煤的,冒黑煙,這煙嘛,就從井口排出來,不然在隧道裏走,煙沒處消散,火車廂裏都會灌滿了煤煙,乘客都會中毒,至少弄一身黑煤麵子,髒死了,對不對?”
小強搶著說:“大莉姐,我給你打100分兒,你說的太有道理了,簡直給我們上了一課,明天我都能開鑿山洞修建鐵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