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不點也插話了:“那,強哥你說這鐵絲網幹什麼?”
小強:“這鐵絲網……是防止人掉下去的,掉下去就出不來了,如果正好來了火車,這人不就慘了嗎”。
牧揚:“應當不止限於人,比如,山上有大石頭突然滾落,正好滾到隧口,會出現什麼情況?”
小不點兒:“那可難以想象,如果大石頭掉進井口裏非造成車毀人亡不可,對,最主要就是防大石頭的,究竟走這裏的人不會太多,再說了,人會躲避”。
你一言我一語,邊走邊議論,這幾步路架不住年輕人走,不知不覺說著話很快進入八達嶺遊覽景區,這裏不是八達嶺正門,但也有大門可以進入,而且也有路可循,隻是比八達嶺正門稍差點,大家找一個稍微平坦的地方抄近路爬上長城,所謂平坦,其實也很難走,經過艱辛努力終於到了正規長城旅遊點,嗬!在這人流如織的城牆上,有的在拍照、攝影、有的在歡笑、偕老扶幼、有外國人、中國人、有團體的、個體的。又有兩天沒有見到這樣歡樂的場麵,大家也開心極了,方秦和歐陽取出數碼相機為每個人輪流拍照,集體拍照、兩人合影,不同背景的,哢噠吧,反正磁卡有足夠的容量。
八達嶺處於四十裏關溝各關卡的最前沿,防守更為重要,因此這裏的長城修建的非常堅固和寬闊高大,僅城牆高就有七八米,城牆底寬平均7米、頂寬平均5米。牆頂盡量修的平坦,以便於在上麵可以“五馬並騎、十人並行”;從山海關至北京,長城沿線一共築有敵樓、墩台一千二百座。每個敵台由60人組成,30人守台、30人守垛,還配備火藥300斤,神箭、鐵棍,一個月的口糧和飲用水、無數的大小石塊。當有來犯之敵入侵時,守台人員可以在敵台上居高臨下地用各種火器、武器、拋擲石塊等打擊來犯之敵。古代有古代人的打法,充分而盡量利用了當時的特有和各種有利條件,盡最大能力防禦匈奴來犯。
八達嶺並不是簡簡單單一條城牆,而是錯綜複雜,占用各有利地勢,在多個山頭修建城牆,互相呼應、彼此關照,彼失此守,多道禦敵,使敵人打進一個關口,還有另一個關口嚴陣以待進行阻擋。大家看過之後不住地讚歎,我國古代對戰術的研究是多麼地深入、透徹和精密。
在這段繁華景區段足足駐留了有半天時間,他們在這裏補充能量,一邊吃著東西一邊看眼前走過的各式各樣的人們,他們特別喜歡看老外,更喜歡看老老外帶著的或抱著的小老外,胖胖的腿、胖胖的腮、藍藍的眼睛金黃的頭發,俏皮的鼻子高鼻梁,天真的小家夥們非常逗人。
欣賞夠了八達嶺的風景、吹足了八達嶺的習習微風、直到再也不出現小老外之後,才心滿意足地惜別離去,下山出了八達嶺正門,沿著216公路向北部大山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