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山險、城高,景色迷人18(2 / 2)

牧楊的故事並沒有引起倆小家夥的興趣,於是仍然默默地走著。

國道逐漸向西南方向轉彎,經過延慶縣城朝官廳水庫方向而去,成為有花有樹有草的山邊大道,周圍綠色蔥蔥,風,在這裏被兩邊的大山梳理得規規矩矩,逼得風向順著山路走,北風吹得呼呼作響。

走了一程,在一處看到路旁有一麵指示牌,寫著“張山營2公裏”,並畫了個指示箭頭,表示前進的方向,好,就按這個指示箭頭走。過了張山營再向前,發現右邊有一條幽徑,路雖不寬,但風景特佳,樹木繁茂、綠草叢生,各種各色鮮花在路的兩旁生長繁茂,好似在迎接他們的來臨。

他們順著小小幽徑一直前進進入大山,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看似沒路,走的跟前,路又出現了,真是車到山前必有路。大山包圍了他們,他們的視野隻被限製在山坡上的花木和野草,頂多看看山頂,左一個右一個,無數的山頂在俯視著他們。突然,小強喊道:“看”,用手指著不遠處,人們順著他的手指,隻見不遠處有一個圓圓的突起山包,山包上有無數個洞,像是人們居住過的,密密麻麻,一個擠著一個、一個壓著一個,形成一個立體布局。

在這個山包的陽麵,鑿出足有三四層、二三十個洞口,洞內已經是空蕩蕩的。每層洞口前麵都鑿出一條窄窄的勉強能夠走人的通道,在最右側,有一條人工鑿成的石階當做樓梯,和每層相接。洞口有大有小,洞的大小大概能住三口人,由於年久,洞前應當是外牆和外牆上的門窗已經不複存在,但原來在岩石上就鑿有的門窗的洞口尚存。右邊不遠處還有一個圓圓的山包,也是鑿出幾十個洞口,還有,在右下麵的一麵山體的背陽平壁上,不規律地分布著好多洞。

奚王府

他們來到近處,沿著可循的小路向前走,最讓人驚奇的是,在一個山的前端,臨斷崖邊,在花崗岩上鑿出的岩洞,可以和精美建築相比美,有前簷、有立柱,有居室、有祭祀燒香拜佛的佛龕和窗欞,做工精美絕倫,線條細膩、牆平角直,都是在花崗岩上開鑿出來的,用現代話來講,真是一件精品,在簷頭上麵刻著“奚王府”三個大字。奚王府下麵就是約十米的斷崖,左麵有一條專用小路從奚王府通向普通居住區,看樣子,過去這個族群經常在這裏開會議事,到了年節、或特殊日子都會由奚王在這裏組織舉行紀念儀式,參拜神位。

所有洞穴不下百十戶,有公用水井、有共用石碾、石磨、有通向山下的小道、在上下山狹窄小道的關鍵地點可以設置哨卡,過去守衛的嚴謹和當時這裏內部生活繁華景象可以想見。

他們進入洞內參觀,所有洞內都可居住,但洞比較低矮,裏麵的淨高大約在一米七左右,個頭稍高點就抬不起頭來,方秦和牧揚都得彎著腰或是歪著頭才能進得去。方秦提出問題:“這洞這麼低,不會是為了省工吧?”

佩莉:“我猜想不應當是為了省工,應當是身高決定的,按照居住洞室高低來看,人的身高估計最多隻有一米五六,也可以說在這裏居住的人身材都比較矮;洞鑿得低點可以省工時、在冬天容易保暖”。

牧揚:“這麼說,這是一個族群,而這個族群特點就是矮小,但從打鑿工藝來看,這個族群身體還是比較強壯的,否則他們不能勝任這樣的浩大工程…….哎,你們看,裏麵的結構,居室,有兩居、三居,還有人工鑿出的火炕和曲折煙道”,用手指著外牆石壁上高處的小洞口:“這裏還開有煙囪通到牆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