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通過補充腎氣,糾正腎氣不足,起到延緩衰老,維護“性福”作用的補氣中藥(2)(1 / 3)

將慈菇、火腿肉取出切成片放入盆內,切成塊的羊肉放在慈菇麵上,黨參、淮山、枸杞、白茯苓放上麵,加入原湯,加蓋上籠蒸1小時取出,加食鹽,味精,調味即成。

佐膳食。

(7)輔助治療兼有腎虛、氣血虛的男子性功能減退:

主證:正當青壯年,卻性欲冷淡、陽痿、早泄,有時夢遺,麵容蒼白,神疲懶言,消瘦,舌質淡,脈細弱。

處方:牛鞭(連牛睾丸)1具,黨參15克,當歸15克,杜仲15克,花生油、蔥、薑、蒜、料酒、鹽、味精各適量。

用法:洗淨牛鞭,切小段;洗淨睾丸,切成片,下熱油鍋和蔥、薑、蒜、料酒、鹽一起煸炒,加適量水和當歸等3種藥物共燉熟。飲時撒味精。每周1具,早晚各服1次,吃肉飲湯。

三、太子參與性保健

太子參又名孩兒參、童參。

太子參為石竹科植物異味假繁縷的塊根。主產於江蘇、安徽、山東等地。以體肥潤、色黃白、無根須者為佳。在大暑時節前後采挖,除去須根,曬幹生用。

1.性味、歸經及主治

(1)性味:甘、微苦,平。

(2)歸經:歸肺、脾經。

(3)主治:脾虛食少,便溏,心悸,自汗,有氣虛表現的津少口渴。

2.用法、用量與配伍

(1)用法:可單用,亦可與其他藥物配伍。

(2)用量:常用量10~30克。

(3)配伍:

①太子參配山藥、扁豆等,治療脾虛倦怠食少。

②太子參配麥冬、五味子、龍骨等,治療氣陰不足、心悸自汗。

③太子參配北沙參、百合,治療肺虛咳嗽。

④太子參配石斛、花粉,治療津虧口渴。

⑤太子參配石斛、麥冬、甘草,治療自汗、口渴、尿多證。

3.禁忌

有外感發熱時,忌服本品。

4.主要成分

太子參含果糖、澱粉、皂甙等。

5.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

(1)太子參有補氣作用。

(2)太子參有生津作用。

(3)太子參有清補作用,用於病後氣陰兩虧、津少口渴。

6.性養生應用舉例

(1)治療腎陰虧虛所致的遺精:

主證:腰膝酸軟,盜汗,心煩失眠,夢遺,口幹溲赤,舌紅,脈細數。

處方:太子參5克,生地黃15克,淮山藥20克,五味子10克,地骨皮10克,珍珠母10克,川續斷10克。

用法:水煎,每日分2次溫服(早、晚空腹)。

(2)輔助治療元氣不足伴脾胃虛弱的性冷淡:

主證:食欲較差,上腹常飽脹,消瘦,大便時幹時稀,性欲減退,陽物難舉,或舉而不堅,神疲乏力,懶言,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處方:太子參250克,白術150克,白芨120克,幹薑10克,豬肚1隻,黃酒、細鹽適量。

用法:洗淨白術,晾幹後,加黃酒2匙濕潤,拌勻,備用;洗淨白芨、幹薑,晾幹,備用;先用水洗1次豬肚內外壁,後用細鹽3匙、米醋4匙分別反複擦洗,再分別用冷水洗幹淨,濾幹水分,備用;將豬肚用刀切開一個口子,把白術、白芨、幹薑一起塞入肚內,用線將切口縫好,豬肚的兩頭也用線紮牢;將豬肚放入大砂鍋內,加冷水浸沒,中火燒開後,加黃酒1匙,再改用小火慢煮4小時,若水不夠,可再加水,防止焦底,肚子也要不斷翻動,直至煮爛,離火;稍涼後,將肚子剖開,拆去線,取出白術、白芨、幹薑,攤開曬幹或烘幹後,研成極細的粉末,裝瓶,蓋緊。

每次取粉末20克,用溫米湯水衝服,每日三次,即早、中、晚各一次。

(3)輔助治療元氣不足所致的中年男子陽痿:

主證:食少便溏,氣短乏力,精神萎靡,腰膝酸軟,頭昏耳鳴,陽痿早泄,性欲冷淡,舌質淡,脈細。

處方:新鮮羊肉250克,太子參3克,黃芪30克,紅參5克,白茯苓10克,大棗15枚,粳米150克。

用法:先將羊肉去脂皮細切,先留取一半。另取羊肉一半細切,與黃芪、紅參、茯苓、大棗一起入鍋,加適量水,煮60分鍾,去渣,入粳米煮粥。臨熟時將留取羊肉加入,肉熟,再入鹽少許,即可服用。每5日吃1次,每個月最多吃4次。

(4)輔助治療伴中氣不足的性冷淡:

主證:食少便溏,心悸自汗,或見胃下垂、子宮下垂等病,正當青壯年卻性欲冷淡,舌質淡,脈細沉。

處方:太子參20克,枸杞子15克,黑芝麻30克,白糖100克,雞油30克,麵粉200克,糯米粉30克,玫瑰蜜50克,櫻桃蜜50克。

用法:將太子參加水潤軟切片,再微火烘脆,研成細粉;雞油熬熟,濾渣晾涼;麵粉放幹淨鍋內炒黃,黑芝麻炒香,搗碎待用。

將玫瑰蜜、櫻桃蜜用擀麵杖在桌子上壓成泥狀,將白糖、太子參粉、枸杞子混勻,點入雞油調和,再加炒麵揉至滋潤成餡備用。

將糯米粉合勻,滲水淋濕,成滋潤的粉團,搓成長條,分成小團(每個重12克),然後捏成小酒杯形,包上心子,做成湯圓。

待鍋內清水燒沸時,將湯圓下鍋,文火煮至湯圓浮在水麵後2~3分鍾即成。

四、西洋參與性保健

西洋參,又名西參、花旗參。

西洋參為五加科植物西洋參的根。原產北美,我國有栽培。以根條均勻,質硬,體軟,表麵橫紋緊密,氣清香,味濃者為佳。於秋季采挖已生長3~6年的根,除去分枝、須根,曬幹。

1.性味、歸經及主治

(1)性味:苦、微甘,性寒。

(2)歸經:歸心、肺、腎經。

(3)主治:腎陰虛夢遺,失眠健忘。肺虛,日久幹咳,喘咳咯血,肺痿,失音等。熱病後期的心煩少氣。

2.用法、用量與配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