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舟楫的出現,經曆了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早在遠古年代就出現了木筏,7000多年前產生了獨木舟,3000多年前又製成了木板船。木板船的問世,是船舶發展的一個裏程碑。
武進出土的獨木舟上古年代,我們的祖先通過長期的生產勞動和同洪水作鬥爭的經驗,產生了“木在水上”的概念,(水能浮起木頭,見《易經·係辭》)進而懂得“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騎著木頭可以過河,見《易經》)後來又發現把幾根木頭捆紮在一起,比單根木頭浮力大,穩性好,於是木筏便出現了。據《物原》所說,一個叫伏羲的傳說人物,學乘過木筏(“伏羲氏始乘桴”)。
河姆渡出土的船槳筏是上古先民水上運載的工具。但筏沒有幹舷,不具備容器的形態,還不能算作舟、船。隻有在獨木舟問世以後,在人類文明史上才出現了舟船的雛型。
商代甲骨文的“舟”字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工具的改進,我們的祖先又用火燒和石斧砍挖,把一段大樹幹挖空,製造出了獨木舟,同時用石斧砍削,製成了槳。這就是《易經·係辭》所說的“刳木為舟,剡木為楫”。這一記載,為後來出土的文物所證實。1958年,在江蘇武進縣出土一隻長11米,寬0.9米的獨木舟,是春秋戰國時代的遺物(現存中國曆史博物館)。1978年,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了一柄船槳,長51厘米,寬15厘米,厚1.2厘米。經科學鑒定,其年代為公元前5000年。
到了商代(約公元前16至公元前11世紀),出現了木板船。這是由於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的提高,製造出了能剖製木板的銅斧、銅鋸和銅鑿。商代甲骨文的“舟”字,很像一隻木板船。
饕餮銅鼎的“蕩”字木板船在船體結構方麵,已注意到了船體的對稱和平衡,即船的穩性。有了這樣的船,我們的祖先便能夠比較自由地從事水上運輸了。上海博物館館藏的商代饕餮銅鼎上的“蕩”字,好像一個挑著貝幣的人站在舟上,後麵還有一人劃槳,這說明當時已用木板船進行水上運輸了。
最簡單的木板船要算是“三板船”。在我國湖南、雲南、廣西有些狹窄灘多、河道彎曲的地方,至今還可以看到它的蹤影。全船由3塊板構成:2塊側板、1塊底板。底小麵大中部寬,兩頭梢並向上翹起,線條流暢,形體優美。從獨木舟演變到木板船,是造船史上的一次飛躍,標誌著人類不再受自然界所提供的原始材料的限製,能夠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再創造,製造出適合各種用途(其中包括軍事用途)的船隻。這就為後世船舶的大型化和多樣化開辟了廣闊的前景,也為舟師產生奠定了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