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海軍稱舟師、水軍或水師,它是隨著戰爭的需要和戰場的轉移而逐步形成的。大體上經曆了追捕奴隸、軍事運輸和有組織地進行水上作戰的三個發展階段。人類社會自從出現階級和階級戰爭之後,船舶逐漸由運輸和捕魚工具,發展成為一種暴力工具。據殷商甲骨卜辭記載,商代後期,商王武丁曾派人乘船追捕逃亡海上的奴隸,用了15天時間把這批奴隸捕捉回來。(參見郭沫若主編:《中國史稿》)後來,隨著船舶質量的提高和數量的增加,船舶便大規模地用於戰爭了。
湖南的木板船
最初,船舶隻是被征調運送部隊和軍事物資。武王伐紂渡孟津,是我國史籍關於船舶用於軍事運輸的最早記載。公元前1070年正月(另一說為公元前1066年,見唐誌拔:《中國艦船史》等),周武王率兵車300乘,虎賁(周王的近衛軍)3000人,甲士45000人,並聯合了一些方國部落的軍隊,大舉伐紂。參戰部隊由47艘大船運送,在孟津渡河東進,經牧野決戰大破商軍,直搗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滅亡了商朝。這次渡河作戰,組織嚴密,有專人指揮船隻,規模空前。但這些船隻畢竟是臨時征集的,沒有專門用於水戰的兵器和人員,因此還稱不上舟師。
到了春秋時期,由於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鐵器的使用,造船技術和造船能力得到空前的提高。臨江傍海的諸侯國都出現了造船業,其中以吳、越最為發達,稱之為“船宮”,能造多種用途的船隻。南方各國江河密布,水上運輸也很興盛,吳國“不能一日而廢舟楫之用”。至於越國,還在周代,就有“於越獻舟”的盛事,浩浩蕩蕩的船隊沿海北上,人淮河西行,到達今天西安附近周王朝統治的中心地區。所有這一切,為中國古代海軍的形成創造了物質條件。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力量日漸強大,出現了王室衰微,諸侯爭霸的局麵。各諸侯國之間的戰爭連綿不斷,先是在中原地區進行,後來擴展到東南地區。為了適應水網地區作戰的需要,南方的吳國、越國、楚國和麵臨東海的齊國,都先後改裝和建造戰船,抽調官兵進行水上作戰訓練。於是,中國古代海軍便應運而生了。
我國古代海軍誕生於何時何地,史書沒有明確記載。但可以根據史料推算出來。據《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記載:“楚子為舟師以伐吳,不為軍政,無功而還”。這是目前所見到的第一次水戰記載。這次水戰發生在魯襄公二十四年,即公元前549年。這就是說,在公元前549年以前,楚國就已經有了舟師。據元代的馬端臨考證,“楚用舟師自康王始。”(《文獻通考·兵一注》)按楚康王元年,正當魯襄公十四年,即公元前559年。可見我國古代舟師在魯襄公十四年至二十四年,即公元前559年至549年之間就已誕生,距今至少已有2550多年的悠久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