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是當今臨床中的常見之病。2006年,衛生部公布的統計報告指出:“惡性腫瘤已成為我國城鄉居民的首要死因。”調查顯示,近三十年,我國的癌症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
一、太較真,小心癌症上身
“癌”字,原通“嵒”,與“岩”意近,取“堅硬之石”之意造字,是一個象形字。中醫學很早就有關於腫瘤的記載:殷墟的甲骨文中已經出現“瘤”字;公元前10世紀的《周禮》中也已記有專治腫瘤的醫生;漢代醫學家劉熙提出:“嵒,腫也,凸凹起伏如山岩不平者,謂之嵒。”;宋代的《衛濟寶書》開始明確用“癌”描述腫瘤類疾病……
而對於癌症與性格、心理、情緒的關係,也很早就被注意到了。比如,宋朝的名醫朱丹溪就指出,奶岩(乳腺癌)常常源於婦人長年累月地“不得於姑嫂,不得於公婆”,即長期的人際關係失調;西方醫學之王蓋倫也認為,鬱鬱寡歡是導致癌症的主要原因之一。臨床上,生了癌以後,心態如何每每決定著患者的治療效果及預後。因此,生了癌,怎麼調整心態,非常重要!它往往左右著患者的生與死。
癌從心生
2009年3月8日,我在國家圖書館做完“癌症隻是慢性病”專題講座後,接受了有醫學專業背景的《北京晨報》資深記者佟彤主任的采訪。她提道:我在《癌症隻是慢性病》一書中歸納說“很多有偏執狂或精神分裂症的癌症患者,結果癌症不治而愈”,故提出一個命題:“我覺得人類的癌症好像不是長在身上,而是長在心上。等人失去正常意識了,‘自我’消失了,‘心’沒了,癌症也就沒地方生長了。您同意我的說法嗎?”
我回答說:“20世紀90年代末,我們組織中華心身醫學分會的專家們編寫《心身醫學》時,就明確強調:‘癌症是心身相關性疾病’,癌症發生、康複過程中,心理因素、精神因素占了很重要的位置。”並進一步強調:“早在20世紀70年代,國外研究就表明:有偏執傾向、個性非常執著的患者常康複得很好,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也康複得很好。從這個角度講,‘癌症不是長在身上,是長在心上’是有一定道理的。”
事實的確如此。臨床上,有兩個極端:農村老大爺、老大媽,不太了解癌症實際情況,若能給予合理的治療,常常能活得很好,有的可以活上10年、20年;另外,那些特別執著、特別理性、從容應對、追求某種事業,或者有點偏執傾向的癌症患者也往往活得很好。因此,說“三分之一的癌症長在心上”並不為過。它是一種形象而醒目的通俗表達。
佟彤記者還畫龍點睛地歸納告誡說:對於癌症患者,“信心有危機,無藥可救”!
完美有罪
2008年夏天,一對高個子的母女千裏迢迢從內蒙古來上海找我看病。其母60歲剛出頭,患乳腺癌。我號了她的脈,緊而沉;與她對話,邏輯性很強。我笑著說:“您不是教師,就是會計師吧?”她大笑道:“我是學校校長。”我又細切其脈,深思一會兒,調侃地說:“您肯定還是優秀黨員吧?”她驚呆了,說:“教授,您真神了!怎麼這個都知道?我真是自治區優秀黨員!”
我笑答:“您做事這麼認真、一絲不苟、追求完美,又理性、又投入,您不是優秀黨員,誰能成為優秀黨員?”她大笑後答曰:“我就是想不通,為什麼我這種人會生癌?我為人既認真、投入,對所有人都真誠,又沒有任何生活的壞習慣……”我釋曰:“就是您太過於認真、投入、忘我、一絲不苟、追求完美,導致了您的神經、內分泌等係統始終處於高度緊繃狀態,內分泌易失調,免疫易受損,所以乳腺等器官受不了了,導致您比別人罹患癌症早了很多!”
她恍然大悟:“原來如此,這幾個月(指確診後至今),我盡管不很恐懼,治療也很積極,但心中總有一個情結解不開——我怎麼會生癌?!憑什麼我會患上這個病?!這下好了,疙瘩解開了,原來是自己作的孽,自己長期透支了!好了,聽您的話,我要好好接受治療,痛改前非,換種活法,不再較真兒了。”她女兒也在一旁不斷地說:“對,我媽就是認真!什麼都認真、較真!”此番調侃加開導後,校長真的變了,現在康複得不錯。
過於認真、事事較真、追求完美,這的確是種十分普遍的現象。從西醫角度來說:這樣的患者每每使自己的神經—內分泌—免疫軸長期處於高張力的失衡狀態,不僅透支了健康,而且容易發展成惡性腫瘤等健康大敵。中醫認為:肝氣久失疏泄,氣機不利,氣血凝滯,氣結而痰瘀互阻,可致疾病,包括癌症。可見,過於認真、事事追求完美乃健康之敵,可不慎之?改之?換種活法揚棄之?
“好女人”往往身體不好
近來,一位剛退休的職業女性在先生陪同下找到了我。她開門見山就告訴我,她看過我的科普著作《癌症隻是慢性病》,終於找到了自己反複患癌的根源。她是高級統計師,是某統計局的負責人(副職),剛滿60歲。從1992年起,她先後生了4處癌,而且每處癌都是原發的——先是右側乳腺癌,次是肺癌,再是滑膜肉瘤,最近則又確診為左側乳腺癌。她自我解嘲地說:“我大難不死,但也屢教不改,一輩子就一個德行——較真!工作中,任何人報上來的統計數據我都不太相信,都要仔細複核一遍;別人做的所有事都不信任,家裏的事也一樣,總認為他們做不好。”她先生在一旁苦笑地說:“家裏天天為小事鬧得不愉快,但她很堅強,也很要強,人也很好!就是較真!所以癌症屢生屢治、屢治屢生……”
其實,早在十幾年前,我就發現了一種奇特現象:城市中30~60歲上下的女性癌症患者(特別是集中在乳腺癌、卵巢癌、肺癌、胃癌患者)中,往往都是“好女人”。
所謂“好女人”,表現為生活上一絲不苟,沒有任何不良習慣;工作上認認真真,從不馬虎;十分注重細節,有的是典型的完美主義者,有的則有“潔癖”。可以說,70%的上述癌症女性患者都具有這些性格及行為特征。而城市女性癌症患者又集中在三類人群中:財會或與數字相關的工作者(如審計、統計等),中小學教師,辦公室的中低層管理人員。
我們做過粗略統計,城市裏這些職業人員在整個職業女性中所占的比例不超過35%,但臨床女性患者中有這些職業背景者則占了70%以上!這不值得人們好好反思嗎?
誠然,財會也好,中小學老師也好,中低層管理人員也好,都有較為普遍的職業特征——不認真幹工作不行,容易出差錯,甚至會被“炒魷魚”;但這些工作的成果或結果往往又不是自己所能決定的!或者說,幹得好不好,有許多自己不可控的因素!如財務,涉及上上下下、內內外外;中小學老師麵對的是學生,常常不是你教得好就升學率高;辦公室中低層管理人員則受製於領導及雜事。這些都屬於有較大責任、煩瑣,卻缺乏成就感、工作回報率低的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