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茵蘭是德國領土,與法國相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迫使德國向法國和比利時保證萊茵蘭非軍事化。凡爾賽和約第42、第43、第44條對此作了明確規定。1925年由德、法、英、意、比五國簽訂的《洛迦諾公約》對此再次作了重申。
萊茵蘭非軍事化使德法邊界德國一側出現了一片緩衝地帶。假如德國要進攻法國,那麼,戰爭首先要在德國領土上進行。法德相比,顯然法國在戰略上占據優勢。倘若德國對其東鄰,諸如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小國挑起戰爭,由於法國和它們均訂有互助條約,必將出兵幹涉。而萊茵蘭非軍事區的存在,使法國很容易進入德國的工業中心魯爾,對德國經濟造成嚴重威脅。
反之,如果萊茵蘭駐有德國軍隊,不僅法國本身的安全會受到直接威脅,而且對法國的東歐安全體係也將會帶來致命打擊。
因此,萊茵蘭非軍事化對製約德國,防止它對外擴張,從而保障法國、波蘭和東歐國家的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自凡爾賽條約簽訂之日起便對在自己的領土上保留一塊不設一兵一卒的真空地帶的屈辱地位極不甘心。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後,納粹德國為對外侵略擴張,更是急於改變自己這種在戰略上所處的不利地位,無奈國力有限,兵力不足,且受著凡爾賽和約和洛迦諾條約的種種束縛,一時難以如願。
明知不敵而逞匹夫之勇,乃下下策。詭計多端的希特勒可不會如此,他並未急於采取行動,而是在一段時間裏采取口頭上侈談和平,暗中卻積極準備戰爭。在政治上,他通過一係列措施,迅速實現了納粹黨的一黨專政,使德國完全納粹化,並加強了自己的獨裁地位。在軍事上,德國從秘密擴軍到公開擴軍,很快便增強了軍隊的實力。
1935年5月2日,德國國防部長馮·布洛姆貝格將軍向德國三軍發出了第一個指令,要他們擬定重新占領萊茵蘭非軍事區的計劃。這次行動的代號叫做“訓練”。布洛姆貝格在指令中強調,下達“執行訓練”字樣的命令後,必須以閃電速度的奇襲來完成這一作戰行動。6月16日,在德國國防會議工作委員會的第十次會議上進一步討論了進軍萊茵蘭的計劃。會上,阿爾弗雷德·約德爾上校報告了這個計劃的各項細節,提到了統帥部根據希特勒的指示所采取的向萊茵蘭進軍的初步措施。
1935年5月2日,法蘇互助條約在巴黎簽訂。本來這一條約應該成為有效回擊侵略者的基礎,但由於法國簽訂條約隻是為了將它用來作為同柏林談判的籌碼,而不準備認真履行自己的義務,實際上這項條約以後並未實行。但它卻給一直在尋找機會破壞洛迦諾公約、準備進軍萊茵蘭的希特勒提供了口實。此後,希特勒一夥便以受到法蘇結盟威脅為借口,大肆攻擊法蘇互助條約,甚至咒罵條約是犯罪,說什麼如果法蘇條約獲得批準,這就意味著它將與捷克斯洛伐克同俄國已經締結的條約聯結在一起,使德國極易遭到這些國家的聯合空中行動的攻擊。雖然希特勒一夥不斷攻擊法蘇互助條約,但在一個時期內,法國並未批準該條約,而善擇時機的希特勒亦未立即采取行動,因為他不但需要一個廢除洛迦諾條約的借口,也需要一個國際政治生活中的合適氣候。
1935年10月,意大利發動了對埃塞俄比亞的侵略戰爭,英法對意無可奈何,國際聯盟的製裁也未奏效。1936年2月,意大利卻利用狂轟濫炸和施放毒氣在戰場上取得了一定進展。墨索裏尼侵略埃塞俄比亞逃脫懲罰,這讓希特勒對萊茵蘭非軍事區采取行動更充滿信心。
在1936年,對希特勒重占萊茵蘭非軍事區起鼓勵作用還有另外一件事,那就是美國總統羅斯福在1月6日重申美國今後對歐洲事務將持嚴守中立的超然態度。這讓希特勒相信他對萊茵蘭采取軍事行動決不有什麼太大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