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巧妙利用英法意之間的矛盾,成功地拆散了西方的反德陣線,並利用意埃戰爭將意大利拉到自己一邊。1936年2月22日,墨索裏尼向德保證,如果德國廢除洛迦諾公約,意大利不會支持英法反德。
隨著斯特雷薩陣線的全麵瓦解,通向萊茵蘭非軍事區的道路已經開通,德軍開入萊茵蘭隻是時機問題了。
根據洛迦諾條約,德國若入侵非軍事區,法國有權使用武力,英國有義務支持法國的行動。然而麵對德國在萊茵蘭製造的緊張局勢,英法兩國一味妥協退讓。從1935年起,這一地區的局勢日趨緊張,關於該地區形勢的情報也隨之不斷從法國駐德機構送往巴黎。
1935年4月12日,法國駐科隆總領事讓·多勃雷向法國外交部報回的情報中說,德國人正在趕修新營房、武器彈藥庫、軍用汽車庫、飛機場、鐵路和公路。
1935年6月,駐柏林陸軍武官勒農多將軍寫信給法國陸軍部長法布裏說,德國政府在萊茵蘭地區設立征兵辦公室,他認為,盡管德國仍然尊重萊茵蘭非軍事化條款,但“取消這個決定的問題總有一天會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後來他又多次重申這一看法,並認為:“這個日子不太遙遠了。”
同年秋天,萊茵蘭地區的局勢更加緊張。10月,法國陸軍情報局報告說,德國人正在積極地準備重新占領非軍事區。法國駐德大使弗朗索瓦·龐塞根據10月21日同希特勒的談話斷言,希特勒馬上要報仇了,很快就要進軍萊茵蘭。
根據這些情報,法國政府和軍隊本應采取相應的防範措施,在各方麵做好粉碎德國的軍事冒險的準備。但法國方麵並沒有這麼做,而是將自己的安全寄托在國聯、盟國,特別是英國身上。
1936年1月24日,法國外交部長弗朗丹曾通過外交部提請國防部注意防範問題,並要求就此提出建議。2月12日,陸軍部長莫蘭將軍在他簽署的一份陸軍參謀部致弗朗丹的電文中提出某些預防措施,但其中沒有一項是準備反擊的措施。2月17日,莫蘭代表軍隊再次致函弗朗丹,2月25日,軍隊由於害怕希特勒以批準法蘇條約為進軍萊茵蘭的借口,居然建議外交部推遲批準該條約。
2月27日,法國內閣確定了法國在萊茵蘭問題上的行動方針:(1)法國政府將不單獨采取行動,而要和洛迦諾公約簽字國一致行動。(2)一旦(凡爾賽條約)第43和42條受到明目張膽的和不容置疑的破壞,法國政府即將和英國、比利時和意大利政府進行協商,以期協調一致,采取共同行動,執行國際聯盟盟約和洛迦諾公約的規定。(3)在等待各承擔義務的國家提出建議期間,法國政府保留采取一切預防措施的權利,包括軍事性質的措施……
希特勒認為,解決萊茵蘭問題宜早不宜遲,否則,如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亞得手,英國就更不願意在萊茵蘭問題上妥協了,意大利也將更難對付。
1936年2月27日,法國眾議院以353票對164票批準了法蘇條約。進軍的時機終於成熟了。3月1日,希特勒決定占領萊茵蘭。
3月2日,布洛姆貝格發出了占領萊茵蘭的正式命令。他要求陸、空軍部隊同時出其不意地進入萊茵蘭非軍事區;為保持行動的和平性質,準備工作應盡量做得不惹人注意;假如洛迦諾條約的其他簽字國,通過軍事準備來對德軍進入萊茵蘭作出反應,任何軍事上的“反措施”都要由他來決定。這裏所說的反措施就是“趕緊將三營德軍從萊茵河西岸撤回”。
1936年3月7日,星期六,英法兩國法定的休息日,淩晨,德國一支象征性的小分隊奉命越過萊茵河,進入非軍事區。上午10時,德國外長牛賴特召見洛迦諾締約國駐德大使,交給他們一份廢除洛迦諾公約和提出新的和平計劃的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