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納粹德國吞並奧地利(2 / 3)

此時的法國唯英國的馬首是瞻,沒有英國的支持,法國不會單獨對德國采取戰爭行動,盡管它不願意看到奧地利失去其獨立地位。法國總理卡米耶·肖當也曾明確表示,如果德國吞並奧地利,法國將不參戰。

波蘭同德國訂有互不侵犯條約,德國無須擔心。

1937年9月,墨索裏尼訪問柏林,重申兩國之間的團結,並對彼此的勢力範圍達成一個總的協議,“意大利在地中海的行動將不會受到德國的阻礙,而另一方麵,德國在奧地利的特殊利益也將不會受到意大利的損害”。到1937年底,意大利與德國的關係更密切了。

當時,奧地利國內更是危機四起。1936年7月11日,它與德國簽訂了奧德協定。根據該協定,德國政府承認奧地利的主權,保證不幹涉奧地利的內政;奧地利則保證其對德政策“始終遵循那條與這一事實相符的基本路線:即奧地利承認自己是一個德意誌國家”。

但在這項條約的秘密條款中,許施尼格作出了後果極其嚴重的讓步,他表示同意大赦在奧地利的納粹政治犯,保證讓“民族反對派”——納粹黨人或納粹黨的同情者——加入祖國陣線並參加政府,讓他們擔任“政治上負責任”的職務。這就等於讓希特勒在奧地利安插自己的人手,以作為將來德國對奧地利采取行動時的內應。

1937年,奧地利納粹分子加緊恐怖活動,製造了一起又一起爆炸事件。他們還計劃像殺害多爾富斯一樣幹掉許施尼格。此外,國家許多部門的權力已落入他們之手。1938年1月25日,奧地利警察在搜查一個叫做“七人委員會的團體”在維也納建立的辦公處時,發現了由元首的代表魯道夫·赫斯署名的文件,文件表明奧地利納粹分子在國防軍支援下將在1938年春天發動公開反叛。

1938年2月12日,經巴本的一番活動,許施尼格同希特勒進行了一次後來被證明是決定命運的會談。會談一開始,希特勒便給許施尼格來了個下馬威。他指責奧地利在德國曆史上的破壞作用,大罵奧地利在邊境上構築對付德國的工事。

當日午後,2月4日上任德國外長裏賓特洛甫交給許施尼格一份“協定”草案。草案要求取消對奧地利納粹黨的禁令,釋放所有監禁著的納粹分子,必須讓親納粹的維也納律師賽斯·英誇特擔任內政部長,要由他主管警察和保安事務,必須讓另外兩名親納粹分子格拉斯·霍爾斯特盾和菲許包克分別擔任國防部長和財政部長。草案還規定,要通過有步驟地交換100名軍官等措施來使德奧兩國軍隊建立更加密切的關係,要做好準備,使奧地利納入德國經濟體係。

這分明是一份奧地利的賣身文書,希特勒卻要許施尼格原封不動地在這個文件上簽字,限3天內滿足他的要求,不然就要下令向奧地利進軍。許施尼格表示願意簽字,但他不能擔保協定會得到批準。後來,希特勒表示再寬限3天的時間來實施這個協定,並使草案的措辭多少溫和了一些。在得到這些所謂的讓步之後,這位奧地利總理無可奈何地在奧地利的賣身契上簽了字。

2月13日上午,許施尼格返回維也納後,立即向總統米克拉斯作了彙報。米克拉斯表示可以釋放奧地利納粹分子,但不同意讓賽斯·英誇特主管警察和陸軍。

13日下午,希特勒批準對奧地利施加軍事壓力,這種壓力要保持到2月15日,即希特勒寬限的最後一天。在軍事壓力下,米克拉斯總統屈服了。16日,奧地利政府宣布對納粹分子,包括在暗殺多爾富斯案件中被定罪的那些人進行大赦,並且改組內閣,讓賽斯·英誇特當上了內政部長。這位新部長立即去柏林晉見希特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