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不流血征服捷克(1 / 2)

捷克斯洛伐克人的祖先曾建立起古老的波希米亞王國,16世紀時為哈布斯堡帝國兼並,1918年捷克斯洛伐克重新獨立。這裏有發達的軍事工業,有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數十萬軍隊,有堅固的號稱“捷克的馬奇諾防線”的抵禦外敵入侵的防禦工事。

1925年,捷克斯洛伐克與法國訂立聯盟條約;1935年又與蘇聯訂立了互助條約。法國與德國世代為仇,新成立的蘇聯又是德欲置之於死地的,而作為法國的盟友、受蘇聯保護的民主國家,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使德國人深惡痛絕的和約的產物,納粹德國與希特勒自然容不下捷克斯洛伐克。

更為重要的是,捷克斯洛伐克地處中歐,在地理上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是希特勒向東侵略擴張、解決德國“生存空間”道路上的一大障礙。所以,德國吞並奧地利之後,捷克斯洛伐克自然成為下一個獵物。

納粹德國在吞並奧地利之後,之所以立即把矛頭指向捷克斯洛伐克,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當時英法兩國的毫無作為。1938年3月17日,張伯倫拒絕蘇聯關於舉行一次四國會議以討論製止德國進一步侵略的問題,希特勒自然不再把法國放在心上了。

其實,早在1937年6月24日,馮·布洛姆貝格就根據希特勒的命令主持製定了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綠色方案”。同年11月5日,希特勒對這一方案又進行了詳細說明,他要求德國的高級將領要“以閃電式的速度來進行”“對捷克人的突襲”,並確定了執行這一方案的可能時間——1938年。

德國征服奧地利之後不久,即1938年4月21日希特勒召見凱特爾,商談如何根據當前形勢修改“綠色方案”,並立即展開各項準備工作。

捷克斯洛伐克蘇台德區的德意誌人成為納粹德國對捷侵略的馬前卒。1933年10月,蘇台德德意誌人成立了以康拉德·亨萊因為首的“蘇台德德意誌祖國陣線”,1935年改名為“蘇台德德意誌人黨”。希特勒秘密為該黨提供武器、經費。到德奧合並時,該黨已成為捷克斯洛伐克境內的“第五縱隊”,隨時準備執行希特勒的命令。

1938年3月28日,亨萊因前往柏林接受希特勒的命令,希特勒指示他,要向捷克政府提出不能接受的要求。4月24日,在卡爾斯巴德召開的蘇台德德意誌人黨代表大會上,亨萊因提出了蘇台德區完全“自治”的八點綱領,要求釋放被監禁的納粹政治犯,享受宣傳民族社會主義的充分自由,賠償1919年以來的經濟損失,改變捷克斯洛伐克與法蘇聯盟對抗德國的外交政策。

顯然,如果滿足蘇台德人的要求,捷克斯洛伐克將不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貝奈斯政府同意釋放政治犯,但拒絕實行蘇台德區“自治”的要求。5月9日,亨萊因宣布他的黨同捷克政府之間的談判已告破裂。

5月中旬,亨萊因分子開始在國內散發告士兵書,勸誡國民放棄反抗。蘇台德德意誌人黨還宣布,預定在5月22日舉行的市政府選舉是關於蘇台德區並入德國問題的公民投票。

5月16日,希特勒向國防軍統帥部詢問,“一旦動員的話”,在捷克前線有多少個師“隨時能在12小時以內挺進。”5月17日,他又急切地了解捷克境內防禦工事的情況。5月20日,凱特爾向希特勒提交了一份根據前者的命令起草的“綠色方案”的新草案。同時,德國報界傳出德國軍隊調動的消息。

在此迫在眉睫之際,5月20日下午,在貝奈斯總統的主持下,捷克內閣舉行緊急會議,會議決定立即實行部分動員,軍隊進入了邊防築壘工事。

當時,歐洲各國也紛紛表態。法國重申立刻援助捷克斯洛伐克的諾言;蘇聯表示,如果捷克政府提出要求,它準備提供援助;英國則通過其駐德大使和外交部長再三向德國指出局勢的嚴重性,警告說,歐洲一旦發生戰事,英國能否置身事外,殊難逆料。

為了緩和緊張的形勢,5月23日,德國政府通知捷克駐柏林公使,德國沒有侵略捷克斯洛伐克的企圖,關於德軍在邊境集結的報道是沒有根據的。5月26日,希特勒又命令亨萊因恢複同貝奈斯的談判。

5月28日,感到受到了極大的侮辱的希特勒在總理府對國防軍高級軍官宣布了一項重大決定,表示要“徹底地解決蘇台德問題”,“把捷克斯洛伐克從地圖上抹掉”。

此後,納粹德國開始忙於製定捷克斯洛伐克的最後計劃。到了這年夏末,入侵捷克的各項準備工作已經完全就緒。9月3日,希特勒在伯格霍夫同統帥部參謀長凱特爾、陸軍總司令布勞希奇一起研究入侵捷克的各項安排,決定各野戰部隊在9月28日進入德捷邊境沿線的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