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德意日侵略同盟的形成(1 / 3)

自法西斯產生以後,經1929~1933年世界經濟大危機,法西斯先後在意大利、德國、日本建立政權。法西斯的侵略本性決定了其政權自產生之日起就要為實現全麵對外擴張,而竭力打破凡爾賽—華盛頓體係對它們的束縛。整個30年代中期,由於日、德、意法西斯的擴張,引起了國際關係的巨大變化,各國在法西斯的戰爭威脅麵前,紛紛調整自己的對內對外政策,重新確定了自己在國際上的地位,由此引起了凡爾賽—華盛頓體係的崩潰。法西斯國家則在對外擴張,打破凡爾賽—華盛頓體係的過程中走向結盟。

首先對凡爾賽—華盛頓體係提出挑戰的是日本軍國主義者。1931年9月,日本悍然派兵侵占中國東北,衝破華盛頓會議《九國公約》的束縛,邁出了武力獨占中國的步伐,打響了打破凡爾賽—華盛頓體係的第一炮。在世界經濟結為一體、帝國主義爭霸遍及全球的二十世紀,這一事件加劇了日本和歐美列強爭奪中國的矛盾。1933年,由英法操縱的國際聯盟譴責日本對中國東北的侵略,要求日軍撤退到滿鐵附屬地和承認中國對“滿洲”的主權。於是,出席會議的日本代表,當即退出會議以示“抗議”。3月27日,日本外相正式向國聯秘書長發出通知,退出國際聯盟。這是日本決心打破華盛頓條約,走向與國際對抗之路的重要步驟。

1937年11月6日,意大利正式加入《反共產國際協定》,3個法西斯國家組成“柏林——羅馬——東京軸心。圖為3國代表在羅馬簽字後合影。前排右起:意大利外長齊亞諾、日本大使堀田、墨索裏尼、德國外長裏賓特洛甫。

為了重新瓜分世界,日本大肆擴軍備戰。然而,華盛頓條約對其軍備的限製,卻成了其擴軍備戰的重大障礙。在退出國聯的第二年,即1934年9月7日,日本政府決定廢除華盛頓海軍裁軍條約。10月23日,英美日裁軍預備會議在倫敦召開,日本的擴軍要求遭到英美拒絕後,談判破裂。12月29日,日本政府正式通告美國,廢除華盛頓海軍裁軍條約。1935年12月倫敦裁軍會議正式召開,日本在會議不能滿足其大規模擴軍要求的情況下,於1936年1月15日,宣布退出倫敦裁軍會議。至此,日本徹底走上了與國際相對抗的道路,凡爾賽—華盛頓體係的一翼已經折斷。

在歐洲,隨著1933年希特勒在德國上台,納粹德國走上了公開重新武裝的道路。為了實現希特勒稱霸世界的夢想,過去那種秘密的、小規模的擴軍已經不能滿足其需要了。為了重建武裝力量,必須打破凡爾賽條約對德國軍備的限製與監督。1933年10月14日,法西斯德國退出當時正在舉行的國際裁軍會議,接著於10月19日又宣布退出國際聯盟,成為繼日本之後第二個退出國際聯盟的國家。

退出裁軍會議與國際聯盟是德國決心擺脫包括凡爾賽和約在內的任何國際條約的約束,由秘密擴軍轉而公開擴軍的標誌。1934年8月,希特勒密令在一年內將德國陸軍擴充到30萬人,海軍擴充1倍。1935年3月,德國恢複普遍義務兵役製,並計劃建設一支現代化的空軍,全國正規軍總兵力達12個軍、36個師,共55萬人。另外,還組織由衝鋒隊改編的特種部隊30萬人。希特勒還聲稱,德國再也不受《凡爾賽和約》的約束了。1936年德國著手執行擴充軍備的“四年計劃”,並在3月派軍隊重占了萊茵蘭非軍事區,除掉了其向外侵略擴張的最後障礙。德國進軍萊茵蘭,撕毀了《洛迦諾公約》,打破了凡爾賽公約對德國的一切限製。希特勒3月31日在漢堡以勝利者的姿態宣稱,“凡爾賽的精神已經被摧毀了”。

日德對凡爾賽—華盛頓體係的挑戰,尤其是希特勒德國的公開武裝,徹底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奠定的凡爾賽—華盛頓體係,從而導致國際政治力量的急劇分化和改組。麵對著法西斯國家的威脅,西方一些國家開始調整與蘇聯的關係;蘇聯也采取措施擺脫在國際上的孤立狀態。

蘇聯獨特的地理位置與作用,越來越受到各國的重視。蘇聯地處歐亞大陸,作為當時世界上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其對外政策的基點是反對戰爭威脅,維護和平,因而成為法西斯向外擴張的天然敵人。此時,在空前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和軍事政治衝突的洶湧浪潮中,蘇聯卻在世界上一支獨秀,國內經濟建設一片欣欣向榮。由於上述原因,蘇聯成為三十年代國際舞台上一支舉足輕重的政治力量,日益引起各國注目。正如美國著名記者李普曼所說:“俄國這個大國處在當代世界兩個危險中心——東亞和中歐之間。”“蘇聯是對付侵略的屏障,它在一個大陸上對付軍國主義的日本,而在另一個大陸上對付希特勒德國”。

1933年3月,就任美國總統的羅斯福,上台伊始即表示“要想真正改善世界現狀,必須實現美蘇關係正常化”。在這一構想的指導下,長期拒不承認蘇聯的美國主動向蘇聯提出建交要求,並在1933年11月,與蘇聯正式建立了外交關係。隨後深感德國威脅的法國,進一步謀求與蘇聯共同製約德國。1934年就任法國外長的巴爾圖,提出了旨在防止德國日益增長的侵略擴張危險的東方公約,並就締結法蘇互助條約開始與蘇聯接觸。盡管巴爾圖在1934年10月被暗殺,而使東方公約與法蘇互助條約受阻,但是法國與蘇聯仍在1935年5月2日在巴黎簽訂了針對德國的法蘇互助條約。

德日法西斯的擴軍備戰和侵略活動,對蘇聯也造成了越來越嚴重的威脅。在東方有虎視眈眈的日本,在西方有磨刀霍霍的德國,這種東西夾擊之勢使它陡增戰爭的危機感和不安全感。因此,蘇聯本身也加緊了與西方國家的聯係,以擺脫孤立狀態。

在與美國建交之後,1933年12月12日,聯共(布)中央作出了關於開展爭取集體安全鬥爭的決定,並同意在一定條件下參加國際聯盟。1934年9月18日,蘇聯加入國聯,並擔任國聯理事會常任理事國,表明其外交戰略已作重大調整。蘇聯外交目標在歐洲的主要打擊方向,由英法轉向德國,準備利用國聯舞台,推動集體安全體係的建立。

到1935年,隨著德國擴軍備戰步伐的加快,德國對英法等戰勝國已構成嚴重挑戰,尤其是與德國為鄰的法國,更深切感到來自德國的威脅與壓力。但是,法國既不具備單獨行動以扭轉局勢的實力,又不願接受德國違約的既成事實,它迫切希望加強與英、意的合作,遏製德國的擴軍行動。為此,法國政府在向德國提出抗議的同時,要求國聯召開特別會議,討論德國的違約問題。在國聯召開會議之前,法國提議英法意三國先進行協商,以便為會議做準備。

此時,英國也感受到了德國擴軍備戰的威脅。1935年春,英國三軍參謀長在國家與帝國防禦年度檢查報告中強調,英國的國家安全已到了嚴重危險的程度,到1939年1月1日,英國的安全將不複存在。意大利為爭奪中歐霸權,在奧地利問題上同德國有矛盾,因而在對德政策上同英法有共同點。基於這一原因,法國的倡議得到了英意的響應。1935年4月11日,三國在意大利北部的斯特雷薩召開了討論三國互相保障歐洲和平問題的會議。參加會議的有意大利的墨索裏尼,法國總理弗蘭亭和外長賴伐爾,英國首相麥克唐納和外交大臣西蒙。

會議聽取了法國宣讀的備忘錄,它的內容是對德國破壞凡爾賽條約的軍事條款向國聯表示抗議。法國代表還要求英意共同行動,對德國的違約行為進行經濟製裁。但是英意明確表示拒絕,英國代表西蒙認為,製裁不會發生什麼作用,反而會殃及實施製裁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