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三天的會談,4月14日英法意三國發表了一項聯合公報。公報溫和地譴責了德國的違約行為,認為這種行為“蔑視了公眾對於和平秩序的信任”,是令人遺憾的。三國聲明,它們的政策的目的是“在國際聯盟範圍維護集體和平”,並緊密合作“用一切實際可行的手段,反對足以危害歐洲和平的片麵廢除條約的行為”。
斯特雷薩會議的結果,僅僅是發表了一項內容極為一般的公報,但是英法兩國外交家們卻深信自己在鞏固和平方麵取得了巨大成就。西歐一些國家的報刊甚至渲染和吹噓說,英法意三國建立了一條保障歐洲和平的“斯特雷薩陣線”。事實上,這個陣線根本不可能對德國的重新武裝起任何抑製作用,英法意三國也沒有實現真正的合作。時隔不久,英國即與德國在6月簽訂了《英德海軍協定》,準許德國把海軍噸位增加4倍多,達到與法國海軍大致相當和更加現代化的水平,引起了法國和意大利的極大不滿。斯特雷薩陣線瓦解了。
1936年3月,德國出兵重占萊茵蘭非軍事區。無論在這之前,還是在這之後,英法兩國都無以武力阻止德國的毀約行動的決心和勇氣,國聯行政會議通過的決議也隻是譴責德國違背了凡爾賽和約的有關條款和洛迦諾條約。致使希特勒的冒險輕易地取得了成功。這樣,繼1931年日本在東方打破華盛頓條約的束縛之後,現在德國在西方又摧毀了凡爾賽和約的精神。至此,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賴以支撐世界和平結構的凡爾賽—華盛頓體係便土崩瓦解了。
世界各主要大國在凡爾賽—華盛頓體係遭到法西斯國家破壞而麵臨共同的戰爭威脅麵前,雖然進行了種種調整相互關係的嚐試,但由於各自的國家利益、戰略環境和意識形態的差異,因而要聯合起來限製、對付德日意的威脅還有一段相當漫長的道路要走。尤其是當英法美等西方民主製國家轉而對德日意的侵略采取綏靖政策的時候,這一聯合尚屬遙遙無期。而法西斯國家在侵略擴張一致利益的驅使下,卻迅速地走向了結盟。
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亞成為國際格局轉換和各國力量重新組合的重大轉折點。
本來在30年代初希特勒剛上台時,德、意,德、日之間的關係並不十分融洽。這是因為,在歐洲德意兩個法西斯國家有自己的擴張計劃,它們在爭奪中歐和巴爾幹的霸權中有矛盾,尤其在奧地利問題上表現得特別尖銳。奧地利地處歐洲心髒,希特勒早已相中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因而竭力鼓吹德奧合並。意大利則把奧地利看成是自己的勢力範圍,非常忌諱德國染指奧地利。麵對希特勒上台後吞並奧地利的活動,1933年3~8月,墨索裏尼數次邀請奧地利總理多爾富斯訪意,強調,“由於奧地利地處中歐心髒和多瑙河流域”,意大利的一貫立場是“必須首先保證其獨立”。
1934年2月18日,意大利同英法發表聯合宣言,表示在“根據有關條約保持奧地利的獨立和完整方麵”,三國“持有共同的看法”。1個月後,意大利同奧地利、匈牙利簽訂《羅馬議定書》,相約在三國中任何一國遭到威脅時,三國將互相磋商對策。
希特勒為了協調與意大利的關係,於1934年6月14~15日,在威尼斯與墨索裏尼舉行了首次會晤,但由於在奧地利問題上互不相讓,仍然沒有達成任何協議。7月25日,在德國策動下,奧地利納粹黨叛亂,刺殺了多爾富斯,企圖扶植親德分子上台。墨索裏尼對此作出強烈反應,他譴責那些對多爾富斯之死“負有直接、間接責任的人”,下令調集意軍4個師(約10萬人)馳赴意奧邊界勃倫納山口,以示強烈反對德國乘機兼並奧地利。1935年意大利參加英法的斯特雷薩陣線,5月,與法國簽訂秘密軍事協定,決定共同保衛奧地利的獨立。
然而,1935年10月開始的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亞的戰爭卻使德意兩個法西斯國家接近了。意大利對埃塞俄比亞的侵略使英法德意歐洲四強的關係格局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意侵埃危及到英法在北非和中東的利益,惡化了同英法的矛盾。在英法操縱下的國聯,宣布意大利為侵略者並對意大利實行所謂經濟製裁。希特勒乘機籠絡意大利,推動德意聯盟的建立。他在表麵上宣布對意阿戰爭保持中立,暗地裏卻給墨索裏尼撐腰打氣。
德國拒絕參加對意大利的任何製裁,相反,1935年冬希特勒指示增加對意大利急需的燃料供應。德國法西斯的這種舉動,贏得了墨索裏尼的信任。侵略野心與經濟軍事實力非常不相稱的意大利,唯有取得德國的支持,才能擺脫在國際上的孤立地位,實現其在地中海和非洲的擴張計劃。用墨索裏尼本人的話說就是,“意大利的唯一出路就是同德國結盟”。因此,意大利開始修正其外交政策,向德國靠攏,從此改變了對德國吞並奧地利的態度。
1936年7月11日,德國與奧地利簽訂協議,強迫奧地利服從德國的對外政策,允許奧地利的民族社會主義者和移居該國的德國僑民團體恢複政治活動,從而為德國吞並奧地利創造了條件。一貫反對德國吞並奧地利的意大利不但沒有表示反對,反而對協定的簽訂感到滿意。這樣,經過意埃戰爭,德意兩國開始妥協,並邁出了勾結的第一步。歐洲四強的關係格局正如丘吉爾所評論的:“德國已不再孤立。歐洲4個強國,從前是3:1,現在卻變成2:2了。”就在這一年,德意法西斯公開合流,第一次采取共同侵略立場,聯合幹涉西班牙內戰。這一行動進一步密切了德意法西斯的關係,使英法最終失去了同意大利重修舊好的機會。
為了進一步加強同意大利的關係,1936年8月下旬,希特勒派遣意大利國王的女婿、納粹黨重要領導人達西亞親王,作為他的特使秘密前往羅馬拜會墨索裏尼。9月23日,希特勒又派親信漢斯·弗蘭克訪問羅馬,向墨索裏尼轉達了希特勒邀請他訪問德國的願望,並談判“德國和意大利越來越緊密合作的必要性”。
10月20日,意大利外長齊亞諾前往柏林。次日,他在柏林開始和德國外長牛賴特進行談判。10月24日,簽訂了秘密協定,即德意柏林協定。其主要內容是,德國正式承認意大利兼並埃塞俄比亞;雙方共同承認西班牙佛朗哥政府並加強對它的軍事援助;在不幹涉委員會內采取共同行動方針;在多瑙河流域和巴爾幹地區劃分兩國的勢力範圍。而德國也承認意大利有權成為地中海地區的主人;相互協作,發展兩國空軍。
德意柏林協定的簽訂,標誌著德意法西斯同盟的初步形成。11月1日,墨索裏尼在米蘭教堂廣場發表轟動一時的演說,聲明:“柏林會晤的成果是兩國在某些問題上取得了諒解”,“柏林—羅馬垂直線……是一個軸心,可以在這個軸心周圍團結所有願意進行合作和維護和平的歐洲國家”。這充分暴露了法西斯國家欲以武力征服世界的貪婪野心。至此,“柏林—羅馬軸心”正式確立。
柏林協定的簽訂,使德國在歐洲有了盟友,但這還遠遠不夠,它還需要在東方能夠牽製蘇聯與英美的日本,構成法西斯同盟的另一翼。德國與日本的結盟嚐試在德意接觸之前就開始了。早在1933年初,希特勒就明確提出了與日本建立密切關係的問題。他認為,除了德國和意大利外,隻有日本才是“能夠對抗世界威脅的力量”。他還曾同裏賓特洛甫就“是否能夠以這種或那種形式同日本建立更為緊密的聯係的問題”進行了討論。此時,日本法西斯通過發動“九·一八”事變走上與世界對抗之路後,在國際上空前孤立,也迫切需要“再次在世界強有力的國家中尋找朋友”,其眼光很快轉向了正在歐洲迅速崛起的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