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1 / 3)

長期以來,蘇聯一直致力於歐洲集體安全體係的建立,但因英法頑固推行“禍水東引”的綏靖政策,蘇聯的努力屢遭失敗。慕尼黑會議使捷克斯洛伐克慘遭肢解。作為歐洲大國的蘇聯被排斥在歐洲大國之外,不得與會。這就不能不使蘇聯感到,不但1933年12月19日由蘇共中央政治局決定的其核心是在與西方民主製國家合作,並利用國聯的基礎上建立集體安全體係的和平計劃是幾乎無法實現的,而且自己現在已處於被孤立的危險之中。為本國安全,不得不對自己的政策作出相應的調整,由過去的一手打算——建立歐洲集體安全體係——轉變為兩手打算,即一方麵盡最大努力爭取同英法結成反法西斯同盟,另一方麵也不排斥與德國改善關係。

1939年3月10日,斯大林在聯共(布)第18次代表大會上批評了西方民主製國家放棄集體安全政策,轉而執行不幹涉和中立政策,企圖禍水東引的錯誤作法,提出了蘇聯外交政策的指導原則:(1)繼續實行維護和平和鞏固我國和世界各國經濟的政策;(2)保持謹慎態度,決不讓那些慣於使他人為自己火中取栗的戰爭販子把我國拖入到衝突中去。

斯大林的講話引起了德國的注意。德國駐蘇大使舒倫堡就此向柏林報告說:“斯大林對英國即當政的英國反動派的諷刺和批評要比對所謂侵略國家、特別是對德國的諷刺和批評尖銳得多,這點很值得注意。”同時,這一講話也引起人們的如下猜測:蘇德可能修好。

其實德蘇之間的外交接觸在慕尼黑會議之後不久就開始了,隻是雙方都做得十分小心,並未取得什麼實質性進展。

4月16日,戈林訪問羅馬時對墨索裏尼說,他要問一下元首是否可以通過中間人謹慎地向俄國試探有無修好的希望。墨索裏尼表示讚同。

這時雖然德蘇雙方都有接近對方、改善兩國關係的願望,但由於兩國積怨甚深,相互之間的猜疑很難在短期內冰釋化解,在未摸清對方的真實意圖之前,誰都不肯輕易地向前邁出一步,故雙方長期停留在一般外交官員之間的關於經濟貿易問題的談判上。

5月16日,裏賓特洛甫電告舒倫堡,要他轉告莫洛托夫:“德國與蘇聯之間沒有政治外交上的利益衝突……現在是兩國政治外交關係安定化、正常化的時候了。”“如果莫斯科不相信德國的陳述,那麼,兩國政府可以通過商業談判及政治關係正常化來謀取相互信任”。

5月20日,莫洛托夫會見舒倫堡大使。會見中,莫洛托夫對舒倫堡提出的恢複兩國2月份中斷的經濟會談的建議答複說,這要具備必要的“政治基礎”。在柏林看來,這是蘇聯給自己潑了瓢冷水。

第二天,德國外交部國務秘書魏茨澤克指示舒倫堡靜觀待變。但在以後的幾天裏,有消息說,英法蘇談判取得了進展。這使德國大為不安。5月26日,裏賓特洛甫曾擬電示舒倫堡,要他盡快去見莫洛托夫,打破德蘇會談中的僵持局麵。隻是由於當時德國認為,英法俄協議“很不容易防止”,希特勒擔心在這種情況下會遭蘇聯拒絕,而出麵幹涉,電報才未發出。

5月30日,魏茨澤克以討論蘇聯政府請求保留蘇聯駐布拉格商務處為借口,和蘇聯駐德國大使館代辦阿斯塔霍夫進行了會談。會談伊始,魏茨澤克便說:“元首過問了這件事。”顯然是想給對方造成柏林的上層人物對改善與蘇聯的關係感興趣的印象。這次會談使德國外交部得出的結論是:蘇聯政府願意改善兩國關係和繼續進行會談。當天22時40分,魏茨澤克向舒倫堡發出了如下“特急”電報:“我們決定;與迄今為止所采取的策略相反,現在要與蘇聯建立某種程度的接觸。”。整個6月份,德國大使館和蘇聯對外貿易人民委員阿那斯塔斯。米高揚之間,一直在進行關於簽訂新的貿易協定的預備性會談。

蘇聯擔心德國與蘇聯談判的目的隻是想以此來幹擾和破壞蘇聯同英法的談判,所以態度非常克製和謹慎,避免一切有礙於三國談判的東西發生。盡管同英法的談判進行得很不順利,沒有什麼令人鼓舞的東西。

5月31日,莫洛托夫在最高蘇維埃作報告時,詳細分析了當時出現的局麵。他強調說,蘇聯一如既往,願為“建立非侵略國家的可靠而有效的抵抗陣線”而竭盡全力。他說:“我們同英國和法國進行談判,我們認為,有必要與德國和意大利也保持實質性關係。”很顯然,在任何情況下蘇聯都不能使自己陷入孤立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