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英法蘇德多重談判(1 / 3)

德意軍事同盟條約簽訂之後,德日之間的締約談判仍在繼續進行;為解決兩線作戰的問題,德國加緊了與蘇聯的談判;與此同時,德國也重新開通了與英國談判的渠道;麵臨戰爭威脅的英法蘇三國為對付侵略,從1939年4月起也開始了結盟談判。這就是在戰爭危機不斷加劇的情況下,1939年春夏在歐洲外交舞台上出現的多種談判並舉的局麵,各種力量相互之間展開的決定命運的激烈鬥爭。

1939年3月18日,英國駐莫斯科大使西茲奉政府之命拜會蘇聯外交人民委員李維諾夫,詢問如果德國入侵羅馬尼亞,蘇聯將采取什麼樣的立場。作為答複蘇聯政府建議召開蘇、英、法、羅、波、土六國會議,討論采取共同行動製止德國侵略的問題。

3月21日,英國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對蘇聯駐英國大使邁斯基說,召開這樣的會議為時過早,從而拒絕了蘇聯的建議。

同日,西茲向李維諾夫遞交了一份英國政府準備同蘇法波三國簽署的宣言草案。宣言稱,“構成一項對任何歐洲國家的政治獨立的威脅的任何行動”,都是同宣言參加國密切相關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各宣言參加國應“立即共同協商應采取的步驟,以便提供對任何這種行動的聯合抵抗”。雖然蘇聯政府認為,發表這樣一項宣言並不會有多大作用,但畢竟是一項積極行動,便表示同意,並建議宣言應由四國總理和外長簽署,以增加宣言的份量。3月23日,蘇駐英大使將這一意見通知了英國外交部。

但是,4月1日,建議發起者英國政府又突然變卦,聲明,它認為宣言的問題已成為過去。顯然,埋藏在張伯倫心中的根深蒂固的對蘇敵視和偏見在起作用。3月26日,張伯倫在其日記中寫道:“我必須承認對俄國極不信任,我不相信它有能力維持有效的攻勢,即使它想這樣做。而且,我懷疑它的動機。在我看來,這些動機與我們的自由思想幾乎沒有什麼聯係,並且它隻關心把別人搞得人人不和。”另外,波蘭不讚成簽署四國宣言,建議立即簽訂一項秘密的英波磋商協定的做法也恰恰成了張伯倫拒絕與蘇聯合作的借口。

蘇聯本來就對長期將蘇聯排斥於歐洲事務之外,一心要和德意做交易的英法政府極不信任。英國現在這種朝三暮四的做法,更增加了這種不信任感。無疑,這為談判的失敗埋下了種子。

由於時局日趨緊張,國內要求與蘇聯結盟的呼聲越來越高,英國政府決定恢複與蘇聯的談判。4月14日,英國政府建議蘇聯發表公開聲明:“一旦對蘇聯某一個歐洲鄰國發生侵略行為,隻要這個國家起來抵抗,就可以指望得到蘇聯政府的援助,如果需要這種援助,將通過最方便的途徑提供。”

建議要求蘇聯在其歐洲任何一個鄰國遭到侵略時必須承擔援助義務,但對一旦蘇聯遭到德國侵略時,蘇聯的這些鄰國和英法兩國應承擔的義務未做任何規定。此外,英法已對蘇聯的兩個鄰國波蘭和羅馬尼亞提供保證,一旦波羅遭受侵略,不但可以得到蘇聯的援助,而且還可以指望同其他兩個大國共同與侵略者作戰。但是,假如芬蘭、愛沙尼亞或拉脫維亞遭受侵略,蘇聯卻不能指望得到英法方麵的支持。這樣做隻能促使德國進攻蘇聯國土,因為這無異於為希特勒指明了進攻蘇聯的方向。

法國所處的地理位置比英國更易遭受德國的入侵。雖然英法業已結盟,英國也已經對波羅兩國提供保證,但沒有蘇聯的合作,法國在歐洲大陸上的戰略態勢無法從根本上得到改善,也不能製止希特勒即將發動的戰爭。所以,法國政府在英法蘇三國談判中和英國相比,態度積極一些。

4月14日,法國提出的建議較為合理。法國外長博內表示,法國願意以兩國互換信件的形式補充1935年的法蘇互助條約,並建議,如果其中一方由於援助波蘭或羅馬尼亞而同德國處於戰爭狀態,雙方應立即相互支持和援助。法國的建議雖然因不提對波羅的海沿岸的蘇聯鄰國遭受侵略和蘇聯直接遭受侵略時承擔義務的問題有其局限性,卻包含著英國建議中所沒有的相互因素。但是非常不幸的是,法國沒有獨立的外交政策,完全聽命於倫敦。這種較為積極的態度雖然時有表現,但在英國的壓力下很快便與英國的立場趨於一致。

4月17日和18日,蘇聯政府分別向英國政府和法國政府遞交了自己的8點建議,其主要內容是:(1)英、法、蘇三國締結為期五至十年的盟約,彼此承擔在歐洲一旦發生反對締約一方的侵略時提供軍事援助的義務。

(2)英、法、蘇三國保證,當位於波羅的海和黑海之間與蘇聯接壤的東歐國家遭受侵略時,將向這些國家提供包括軍事援助在內的一切援助。

(3)英、法、蘇三國應在最短期間內,討論和確定在上述兩種情況下進行軍事援助的規模和方法。同時規定了三國盟約與軍事援助協定同時簽署。締約各方保證,在軍事行動開始後,三國未經一致同意,不得單獨同侵略者談判和請和。

蘇聯的建議消除了英國建議中的諸多弊端,體現了締約國之間的平等互利原則,為締結真正有效的同盟條約提供了基礎。

正是由於蘇聯的建議使締約國相互承擔義務,不但對波羅兩國,而且也對蘇聯的其他歐洲鄰國芬蘭、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都承擔援助義務,使英法禍水東引的險惡用心難以得逞,政治條約與軍事條約同時簽訂可防止盟約變成空洞的政治表態,從而使英法在同德國發生衝突時無法逃避責任,坐收漁人之利。所以,建議完全不合張伯倫之流的胃口。

對蘇聯的建議,張伯倫開始不想理睬。但後來由於議會內要求與蘇聯合作的一派的壓力,宣傳媒介的推動,加之5月初蘇聯外長易人和蘇德談判的傳聞,英國政府才於5月8日向蘇聯遞交了一份備忘錄,再次建議蘇聯單方麵承擔援助西方國家的義務。

5月14日,蘇聯新外長莫洛托夫向英國駐莫斯科大使西茲遞送了蘇聯政府的答複,指出英國建議的不合理性,重申八點建議的立場,認為,為了建立愛好和平國家的有效屏障以防禦在歐洲進一步發動侵略,至少必須具備3個條件:(1)英法蘇三國簽訂一項有效的反侵略互助條約;(2)上述三大國向中歐和東歐各國,其中包括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芬蘭,提供保證;(3)英法蘇三國簽訂關於相互間以及對受保證國提供援助的方式和規模的具體協定,沒有這種協定,就像過去捷克斯洛伐克的教訓所表明的那樣,互助協定就有成為一紙空文的危險。